河北省文艺志愿者服务基层百千万工程纪实
2015-03-05 09:54:13     河北日报    【字体:

 

  “我曾有一个艺术梦想,它是那么大,可现实却让我离它渐行渐远……”

  10月22日深夜,文艺志愿者、剧作家周喜俊收到了一条600字的寻梦求助短信,落款是“您的学生”。几经周折,周喜俊见到了这个孩子,她叫赵淑雅,一位怀抱艺术梦想从农村走出来的90后女孩。她从小热爱艺术,由于家里条件不好,在学艺术需要巨额的费用面前,她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自己的艺术梦想真的那么遥不可及吗?”

  今年在“百名艺术家进校园”河北传媒学院大讲堂上,赵淑雅聆听了一场周喜俊的讲座,她讲述了自己从一位普通的农村女孩成长为执著文学梦想的剧作家的经历。演讲一下子击中了赵淑雅的痛处,她边听边哭,最后鼓足勇气把自己用节衣缩食省下的钱创拍的视频《我的未来不是梦》寄给了周喜俊,请她指导帮助。

  几天后,周喜俊给赵淑雅回音:“刚看过你的视频,真的让我好感动,我相信你的梦想一定能成真!”短短几句肯定的话,又让赵淑雅泪如泉涌。她大声说出了心声:“梦想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你是平凡还是高贵,你都可以拥有梦想,因为梦想之门会为每一个人敞开!”

  “梦成于道。对年轻一代的梦想要给予正确的肯定和引导,否则一株文化幼苗或许会因为缺少阳光而日渐枯萎。”周喜俊明白,在这个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年轻一代正在经历追梦的考验,激情澎湃的青春梦想,期待着正确的引导。周喜俊说,这也许就是“百名艺术家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最现实的社会意义。

  许多像赵淑雅一样的莘莘学子,通过“百名艺术家进校园”活动找回了自己的梦想;而像周喜俊一样的上百名文艺家们也通过走进校园,收获了他们久违的青春激情,为自己的艺术生命找到了新的动力。

  11月19日深夜,文艺志愿者、作家李春雷的手机突然响起,他已经是第三次接到这个电话了,还是那位河北工程大学的学生,还是那个关于网络文学梦想的话题。11月22日,李春雷拨通了那个学生的电话,“今晚上有没有时间?到我家面谈吧!”这一次,李春雷与小伙子聊到次日凌晨。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受到了新的启发,也坚定了对文学梦想的追求,激发了创新的动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收获。”李春雷说,这个时代提供给每一个人“人生出彩”的机遇,只要你执著梦想,永不放弃,你的梦想就会开花,这不仅对于年轻人有意义,对于艺术家本身也具有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的一次交谈、一场讲座就能给年轻人追梦、圆梦的动力,那么,这无疑是每一位文艺家回报社会的契机,更是文艺工作者‘以人民为中心’的一次生动实践。我会坚持下去,不间断地志愿服务基层。”李春雷说。

  采访期间,周喜俊发来一条短信,她说,“如果探寻为什么老师和学生们对我如此真诚,为什么我们能长久地真心交往?因为我是一名文艺志愿者,不是为了完成一项政治任务,而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项公益事业。看到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一株株文化小苗茁壮成长起来,作为一名老作家,我由衷地高兴,因为那是文艺的未来和希望。”

  石家庄、邯郸、保定、唐山各地的高校在行动,书法家刘金凯、民俗学者郑一民、戏曲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上百名艺术家纷纷加入到文艺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他们积极探讨与大中专院校文化社团对接的新模式,积极开辟面向大学生的长期讲堂;从短期客串到建立长效机制,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百名艺术家进校园”活动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11月,冀东大地气温骤降,寒气逼人。唐山市却有一群人,走向田间地头、社区工厂、偏远山乡,用文艺志愿服务为基层群众送来一片温暖。

  11月17日下午,唐山监狱飘来阵阵墨香,书画班里笑声朗朗,唐山市文联志愿者、书法家李智永为服刑人员讲授书法课,台下40多位特殊学员听得认真,并不时举手请教。如今,每周日走进唐山监狱为服刑人员进行书画指导已成为唐山市文联文艺志愿者们的固定工作。

  不久前,唐山监狱服刑人员柴中伟的家人收到了一件意外的礼物——柴中伟画的一幅画,家里人高兴地装裱好,悬挂在了家中。柴中伟在高墙内圆了多年的书画梦想,他眼含热泪说,文艺志愿者帮助他重获新生。他不好意思地拿出藏在身后的一幅作品说,那是他在老师辅导下自己创作的,展现的是自己的心声,画的名字叫《自由快乐享受》。画面是几匹撒欢的奔马,活泼生动。刚直不阿的竹子、展翅翱翔的雄鹰;沉稳刚健的魏书、洒脱超然的行楷……看到这些特殊的学员一天天的进步,一天天阳光起来的心情,志愿者李智永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唐山市文联主席袁宁说,组织文艺家用书画方式“情暖狱园”,不仅使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作用得以彰显,也为这些迷途知返的特殊群体植入了一个文艺梦想,让他们心有寄托,不再沉沦。

  “梅花奖”得主、评剧艺术家罗慧琴早已是唐山人心中的“腕儿”了,但是,她看到评剧日益弱势,打心眼里着急。“振兴评剧还要从农村下手。”于是,罗慧琴带队走进评剧发源地滦南县大大小小的剧团,走进学校甚至幼儿园,义务培养评剧后继人才,一坚持就是15年。15年中,她先后培训教师5000余人,学生30000余人。

  几年来,几乎每个星期,罗慧琴都要抽晚上时间驱车40多分钟到唐山开平区贾庵子村农民评剧团进行义务辅导。“评剧的发展力量在基层,老百姓对家乡戏的痴迷让我感动。”罗慧琴说,农民票友嗓子好但表演能力差,简简单单一个兰花指她都要手把手地教,朴实的农民演员总是很用心地学,为了练习圆场,大冷的天,跑得汗流浃背,令罗慧琴感动不已,备受激励。

  为了给残疾人开启一扇艺术之窗,唐山市书法协会志愿者开设了残疾人书法培训班;为了让乡亲们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书画艺术的乐趣,志愿者张凤生把书画工作室开到了农村;为了让更多的唐山人唱起自己的民歌,志愿者郭文德8年来义务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师进行民歌辅导;年过七旬的志愿者刘云桥走遍唐山的山山水水,十年来义务为外来务工子女、乡村小学生以及偏远山村的农民拍照。他经常到滦南县高淑珍的“爱心小院”,为残疾孩子们记录下一个个温暖瞬间……

  寒风中,我们循着文艺志愿者服务的足迹,走过他们播撒文化种子的角角落落,聆听他们质朴的话语,心里升腾起股股暖流。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遥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宁静的村庄,沐浴着阳光,唱起这歌谣,铁贯山笑了……”革命老区阜平县马兰小学孩子们的深情演唱,一路上在我们耳边回荡,挥之不去。这首歌是邓小岚(邓拓之女)为马兰村创作的《马兰童谣》。

  伴着冬日残阳,太行深处寒意料峭。我们随着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马兰支教团向阜平县马兰村进发,崎岖蜿蜒的盘山公路像没有尽头,路上一边是呼啸而过的大卡车,一边是悬崖断壁。连绵的太行山曾经如铜墙铁壁,保卫过数以万计的人民子弟兵,英雄的马兰村曾经守护了4年《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的前身)的安危。如今,胭脂河畔,铁贯山下,马兰200多名孩子静静地等待着大山外面的文化帮扶。

  没有暖气,一只电暖扇为阴冷昏暗的山村教室送来浓浓的暖意。在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志愿者、钢琴演奏家吕屹老师的引导下,马兰小乐队的十几个孩子用黑管、吉他、笛子、小提琴、口风琴等乐器为我们再次演奏起《马兰童谣》……

关键词 :文艺,志愿者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 :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