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叙述性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生动十分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部作品的艺术质量,关系到是否为受众接受和欢迎。近年来,河北电视剧创作呈现出一种井喷之势,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备受好评的作品,或关注现实,或聚焦历史风云,或表达重大深刻的主题,或讲述曲折动人的故事,亮点纷呈,其中具有共同性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对于当地人性格和气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之所以流传至今,首先这句话很好地捕捉和概括了古代燕赵志士最为突出的精神风骨和人格特点,比如豪爽任侠,嫉恶如仇,重义轻生等等,这些精神薪火传承,穿越历史烟云,在一代代燕赵人的身上体现出来。河北拍摄的许多电视剧中,特别是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这种精神血脉的传递和延续,像《打狗棍》中热河抗战的传奇人物戴天理,一位有情有义勇猛无畏的血性汉子,有着野驴一样倔强不羁的个性,率领杆子帮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为了保家卫国,甘撒一腔热血;《闯天下》的吴桥杂技艺人,为了保护八路军的伤病员,不惜毁掉千辛万苦组建起来的杂技班子,以一场绝命演出吸引鬼子,掩护伤病员转移,把民族气节表达得淋漓尽致;《我的故乡晋察冀》中的耿三七,原本是一个保定的小伙计,误打误撞加入了八路军,他凭着江湖生意场上练就的机智,与鬼子斗智斗勇,并屡屡获胜。这些人物,人性复杂多元,而且不断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之间的交融,人员和信息的流动,都会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使之产生变化,因此今天我们对于燕赵风骨、燕赵情怀也应该做一种开放性的理解和把握,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之外,燕赵人文情怀中有着更为丰厚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如果说上面谈及的人物更多让人想到那种为了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一面,那么以坚韧的精神、执着的态度克服千难万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同样也是燕赵风骨的重要内涵。
此外善良、诚实、本分、勤勉、质朴、忠厚、重传统、重礼仪、认真、笃实等等,同样构成了燕赵文化浓重的底色,尤其是在和平时期的平静而冗长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方面的品德表现更为普遍和突出,也更容易成为人们审美观照的对象,同时对于他们的艺术表现,也更容易见出艺术家艺术功力上的高下优劣之分。
河北这一系列的影视剧有这样一个特色,就是既关注地域特色,又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既发掘性格的独特性,同时也关注人性的普遍性,正是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结合,使得这些电视剧在对于人物的把握和描绘上,尺度把握得比较好,成功地捕捉到了人物的精气神,塑造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提升了电视剧的艺术品位,为电视剧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各种经验值得加以认真地研究探讨和总结。
(原载《河北日报》2014年1月17日)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