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右)、河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解晓勇(中)、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右)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刘奇葆部长在中国舞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跳好“三个舞步”,坚持以创作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扶持中青年舞蹈创作人才,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省舞蹈家协会组织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民俗、民间舞创作采风,进一步整理挖掘、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寻找创作素材,创作出一批弘扬民间传统文化,展现人民精神面貌的舞蹈作品。
2016年2月22日(正月十五)—25日(正月十八),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张新茹带队,由全国及河北56名舞蹈专家和舞蹈工作者组成采风团,赴河北井陉县进行采风。活动得到了井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杜杰英、县人大副主任李文素等领导全程陪同引导下,重点对井陉县的大梁江开锁、南康庄花脸社火、南康庄撵虚耗、拉花、扇鼓、跑驴、扇令官、聒喜好、九曲黄河阵、打树花、南张村面塑、灯展等民间艺术进行观摩学习,参观考察了于家石头村和天长镇核桃园等传统古村落,品尝到了“非遗”美食—拖刀面,让大家领略到井陉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蘊,以及对传统民俗、年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验到一个原汁原味的民俗年。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
2016年1月20日-21日,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张新茹带队,由全省近50名舞蹈志愿者组成采风团,赴衡水地区进行采风,衡水市文联主席庞学军、副主席常立奎等领导陪同引导,重点参观了习三内画博物馆、国家级非遗戳脚传习馆、衡水中国书画院、桃城区安乐秧歌、金音乐器厂、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闾里·琴瑟园汉式婚礼、景县疯秧歌、冀州市衡尚营大鼓等项目,还参观了国内十大名牌中学之一“衡水中学”,深入领略了衡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参观到上至宋元,历经明清,下至近现、当代的书画珍品,分享到名校教育的成功经验,受益匪浅。

南康庄跑灯
“戳脚”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秀北方拳种,发源地在河北饶阳县北官庄村,1813年天理教农民起义失败后,首领冯克善隐匿在北官庄村传授金钢锤、六和根、花拳等套路,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其弟子遍布周边县市。在其后的百余年间,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实践、丰富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衡水戳脚拳系。
“疯秧歌”19世纪末(清朝末年)由安徽传入衡水景县孙镇,经过几十年的演变,融合了景县地方民间舞蹈、音乐特点,形成了一种具有粗犷、泼辣、风趣、欢腾等特点的舞蹈。这种舞蹈动作风趣、泼辣,身体动辄呈三道弯,能制造一种强烈的欢乐氛围,所以民间俗称“疯秧歌”,又称“风秧歌”。
“安乐秧歌”是流行于衡水市桃城区邓庄乡北苏闸村一带的歌舞表演形式,最初叫太平车,它历史悠久传承有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辐射方圆百里。1931年该村在东北鞍山做工的安云亭回乡后将本地秧歌加入东北大秧歌动作和内容,广泛吸纳各种生活元素和寓言故事,使得传统秧歌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观赏性,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提炼,使传统秧歌融东北秧歌粗犷豪放的表演和中原风趣诙谐幽默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内画烟壶始于清代嘉庆年间,是中国书画艺术和烟壶造型艺术的结合体,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以衡水王习三创立的冀派影响最大。习三内画博物馆内设有鼻烟壶专题展,以图片和实物生动介绍了鼻烟壶的历史渊源、流派和种类,并展出大量鼻烟壶藏品及以王习三为代表的冀派内画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力作。
衡尚营架鼓队已有160多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丰富完备的表演形式和套路。表演时,村民们结合鼓点节奏和场面变化,巧妙自如地运用“鼓花”、“锣花”、“铙花”,做出种种舞姿身段,使锣鼓声宏亮而不单调,表演刚劲中含有柔美,让人百听不厌,趣味无穷。
协会开展这样的采风创作活动,不仅仅是大家了解我们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更重要的是探讨这些民俗、年俗现象背后的文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探究这些民俗文化与人民生活习惯和劳动生产之间的关系。

戳脚表演
两次采风活动,使舞蹈家们对我省传统民间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对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纷纷表示,通过采风活动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我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发展状况,更直接地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搜集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希望协会能够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
我们会把人民放在心上,虚心向人民学习,真正为人民服务,建立健全规范的舞蹈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长效机制,让“深扎”成为舞蹈工作者舞蹈创作的新常态,从传统民俗中获取舞蹈创作题材,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作品,促进传统的民俗、民间舞蹈在当代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合理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