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河北文艺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基层文联

[石家庄]《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60周年赠书活动在清华园举行

2016-11-14 12:45 河北文艺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16年11月4日,为祝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60周年,由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周喜俊创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向清华美院捐赠活动在清华园美术馆举行。清华美院老院长常沙娜教授、清华美院党委副书记、吴冠中研究中心常务秘书长郑艺教授,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教授,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秘书长兼副主任卢新华教授,清华美院绘画系副主任、吴冠中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爱民,清华美院离退休办公室主任吴国平,清华大学图书馆美术分馆馆长魏成光、副馆长于婷以及学院的师生员工和离退休教授等约200余人参会。清华美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吴冠中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任茜主持赠书仪式。

    周喜俊发言表示,能够为学院60华诞献上一份礼物非常荣幸。她说:“写这本书是缘分, 1970年5月,中央工艺美院全体师生下放到河北李村接受军管再教育,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光,创作出一大批流传于世的艺术精品,也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2014年5月,我为完成上级分派给单位为期三年的革命老区帮扶村任务,也到了李村。李村镇领导和村里的乡亲们给我讲述当年的故事,让我感到了这段历史的珍贵,通过两年多的采访创作,完成了《沃野寻芳》”。她说:“今天我把《沃野寻芳》带来,也是向清华美院以及在李村生活过的师生们交一份试卷,尽管在两年多的寻芳创作中,我采访了相关人员80余人,查阅有关资料700余万字,但也只是掀开了中央工艺美院三年历史的一角”。她说,“在感动中寻访”是最深切的感受。老艺术家们没有一句诉苦抱怨,大家只记住了乡亲们的好处,记住了生活馈赠的艺术精品,记住了那段苦难的岁月给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带来的重大转变。他们宽阔的胸怀和高尚品格,也证实了吴冠中先生“天南地北忆李村”的预言。

清华美院党委副书记郑艺讲话

清华美院前院长常沙娜先生发言

    郑艺教授在致辞中说,《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这本书记载了学院老一辈们包括吴冠中、袁运甫、常沙娜等先生和学生下放到河北李村的故事,让人不禁回望过去。从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美院,这座学院已经走过了辉煌的六十年,为祖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设计人才、艺术人才,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说:“这一切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这所学院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们在各个时期辛勤的耕耘和无私付出。非常感谢作者周喜俊女士通过这本书为我们找回了40年前的记忆,让后学们对学院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艺术与生活、与人民、与土地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非常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郝建国副总编和他的同仁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到学院!”

刘巨德教授发言

老教授代表白振瓯发言

    刘巨德教授认为,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纪实文学,看了以后很感人。他说:“我的泪水和我的心告诉我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它不仅填补了清华美院院史的缺项,也填补了吴冠中艺术研究的一项空白”。“这部作品集中反应了无论在任何时期,即使是充满恐惧和痛苦而没有自由的时期,美与善也默默拥抱在一起”。他感叹,当年吴冠中先生在李村的时候就曾经预言,“终有一日人散尽,天南地北忆李村”,现在不仅师生们在忆李村,李村人民也在忆师生。

郝建国副总编发言

清华美院综合办公室主任任茜主持赠书仪式

    86岁高龄的常沙娜先生和当年下放李村劳动的老教职工代表白振鸥老师精神矍铄,他们激情洋溢的回忆了当年在李村生活和创作的经历,诉说那段难忘的岁月对艺术、人生的激励和影响。

清华美院图书馆及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为河北教育出版社及作者颁发收藏证书

作者与老艺术家合影留念

    河北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郝建国和本书作者周喜俊向清华美院捐赠图书,清华美院图书馆及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为其颁发收藏证书。

    赠书仪式上,清华美院郑艺副书记代表学院向周喜俊主席赠送纪念建院60 周年编辑的专著《丙申仰望 致意先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大家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辞书部主任、本书责编郝建东等参加捐赠活动。

 

关键词: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石家庄市文联
责任编辑:傅艳超

相关新闻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备案序号:冀ICP备16029069号-1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5.5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