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河北省政协委员寇学臣李想摄
1月14日,河北省政协委员寇学臣表示:“河北是书法文化资源大省,我们应该站在艺术传承和文化惠民的高度,对书法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讲好河北书法故事,扩大河北在国内外书法界和文化界的影响。”寇学臣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书法文化资源做好保护与开发利用。
一是文化部门统筹规划,对地方书法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登记,实现信息化科学管理。省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列出专项资金,委托市、县文物部门对境内散落的历代书法文化遗存(包括墨迹、碑刻和墓志)进行排查,分类编号登记造册,输入计算机,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
二是出台相关措施,加强对书法文化资源的保护、监管和整治力度。为元代之前(含元代)全部和明清部分珍贵碑志等建碑林,予以集中保护,统一建立碑志档案,派专人进行管理。修复残损碑志、有机玻璃圈罩名碑、定期进行监护等工作也不容忽视。
三是规范媒体宣传报道,避免新碑志被盗丢失或遭到破坏。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时,不要对尚处野外或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的不可移动文物(历代著名碑刻墓志或元代以前的普通碑志)进行过分不必要的宣传和报道,应慎重使用“最早”“首次发现”等词汇,切忌透漏碑志的准确保存地点和位置。
四是文化部门与相关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对书法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由专家把关学术,文化部门提供资源,结合地方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潜力点,共同拟定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出版系列碑帖或学术成果,既能增加文化自信,又能惠及学林,实现互利共赢。
五是将书法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打造北方书法文化旅游圣地。颜真卿《祭侄稿》被尊为“天下第二行书”,其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极为深远,依托《祭侄稿》文化品牌,同时辐射周边平山、元氏、正定等书法文化资源县,在凸显专业和地理优势的前提下,理出一条“战国(篆书)—汉代(隶书)—隋唐(楷书、行书)”的书法文化精品路线,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法文化圈,从而带动河北文创产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