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冀”忆新书分享座谈会专家发言丨燕赵红色记忆的时代表达
2022-05-29 18:03:06     河北省文联    【字体:

石家庄市文联宣传创作部主任、市评协副主席  王文静

“红色‘冀’忆”是一个简洁醒目、涵义丰厚又一语双关的名字。这部以河北百年红色经典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作品集,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历经百年奋斗征程的共和国记忆,也是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的河北记忆、燕赵荣光。《红色“冀”忆——百年红色经典故事征文优秀作品集》立足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着眼当代互联网文化语境,为红色题材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一、鲜活的英烈群像展现了创作团队的大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红色经典的传承和讲述是河北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燕赵文艺的创作目标之一。《红色“冀”忆》始终把对人物的价值判断与把中华民族历史的走势、与新时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呼唤相结合,塑造了周建屏等数十位革命英烈,以及他们背后千千万万没有留下名字的英雄群像,书写了一百年来燕赵大地上的红色史诗,书中的36篇文章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同时也以文学手法为历史理性增加了人文光辉和生命的温度。

二、故事形态赋予了作品的民间化视角

故事是文艺创作的公约数。在小说中,故事是要素;在民间文学中故事是主体,在曲艺中故事是重要形式,故事包含的情感张力和艺术感染力是无可比拟的。需要注意的是,在红色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故事”的涵义还需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关系框架中理解,优秀的红色题材创作绝不是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虚构和想象一个曲折的传奇故事,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再现百年党史。

《红色“冀”忆》中以“故事”为依托,巧妙运用了报告文学、叙事散文和故事多种体裁,激发了文学、曲艺和民间文艺(主要指民间文学)的艺术活力:不仅有围绕人物塑造的《周建屏,英魂常留小觉镇》《陈辉,紧握枪杆的“英雄诗人”》《戎冠秀式的母亲——温秀芝》等传奇人生;有再现惊险历史瞬间的《红崖沟的枪声》《靳延寿敌后遇险记》,也有《易家庄往事》《一个跨越68年的敬礼》等悲壮深沉的意境传达。在《血染的报春花》中,少女银兰子和赵三小新婚不久就送丈夫上了战场,不久赵三小牺牲;后与毛文忠结为夫妻后,毛文忠又身死沙场、尸骨无存;多年以后,她选择与一位老红军组成家庭,并一直照顾瘫痪的丈夫20多年。银兰子苦涩又坚强的一生,是她的价值选择,也是革命历史的烙印,她朴素的情感和执着的信仰交叠着个人命运和民族历史,让读者久久不能平静。

可见,正如前言中讲到的,无论是纪实、散文还是口述史都是依托故事核心,拓宽了红色历史文学传播的有效性,为严肃题材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更佳的阅读体验。全书36篇文章不仅讲述了36个故事,同时也是以坐标的形式绘制了河北红色历史地图,再现了河北这片热土上慷慨悲歌、前仆后继的革命传统。

三、史实细节丰富了红色记忆的文学空间

《红色“冀”忆》运用“一人一文”和“一事一文”的结构方式,用准确的历史史实和文学性的细节呈现,为宏大叙事中的历史缝隙建构了有温度、有层次的阅读空间。比如,雁翎神兵巧击敌中,对于白洋淀伏击战的描写;《王宗良,太行山上青春惊雷》中对王宗良成立文学社、艰难办文学刊物经历的讲述等等。特别是《七千斤欠粮条她“藏匿”一生》中身怀六甲的张翠屏,在随冀东军区半夜突围的路上早产,大雪封山、黑河谷底都没有吓住这位坚强的女性,她自己咬断脐带继续前进为部队带路……这些细节呈现对于塑造血肉丰富的人物形象,对于呈现人物形象的内在逻辑,对于完成英雄人物的成长前史,都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而书中对于历史细部的重视,在表达红色历史的样貌、纹理之余,也为读者营造了宝贵的“沉浸式”阅读氛围。

总之,这部作品再现了严峻惨烈的战争年代,塑造了饱满生动、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篇幅短小、画面感强,是移动互联时代河北文艺的优质“IP”。呼应本书红色文化、本地题材以及民间性等特征,如果能把《红色冀忆》在微广播剧、有声书、竖屏短剧等方向进行一些尝试,或许能够为河北的主旋律文艺创作提供一种“破圈”的可能。

关键词 :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河北省文联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