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冀”忆 | 七千斤欠粮条儿她“藏匿”一生
2022-06-16 18:22:51     河北省文联    【字体:

七千斤欠粮条儿她“藏匿”一生

◎ 南芳

2007年7月,“河北省十大爱国拥军杰出人物”评选揭晓,排在“子弟兵母亲”戎冠秀名字之后的,是兴隆县蘑菇峪乡解放村村民张翠屏。张翠屏是谁?她有着怎样的经历,为何能获此殊荣?

带路突围,因劳累早产生“冰儿”

张翠屏,1912年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五指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受勤劳质朴的父母熏陶,性格直爽、善良、坚强。在深山长大,虽说是女孩家,也练就了爬山、上树的本事。成年后与本地农民朱殿昆结婚,她聪明能干,明事理,手脚麻利,活计又好,十里八川的乡亲们都尊称她“麻利嫂”。

抗日战争期间,兴隆五指山区是冀东八路军开辟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张翠屏的丈夫朱殿昆是迁(西)遵(化)兴(隆)抗日联合县地下交通员,共产党员。她家经常是八路军游击队和县、区工作人员落脚的地方,张翠屏给八路军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是常有的事。指战员到她家就像到自己家一样,谈笑风生。子弟兵们还经常给她讲述英勇杀敌的抗战故事。

为了切断抗日武装力量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日本侵略军在长城内外疯狂实施了灭绝人性的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制造千里“无人区”,企图瓦解抗日根据地,把八路军一举消灭。

1943年1月21号傍晚,正在兴隆县五指山达峪村布置 “无人区”对敌斗争的八路军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接到急报:7000多日伪军将我八路军冀东军区司令部团团包围,所有下山的路口都已被封锁了,敌人企图将被困的300多名八路军将士一举消灭。

在这生死关头,李运昌果断地下达命令,烧毁所有文件,将电台绑上手榴弹,准备拼死突围。

关键时刻,怀有八个月身孕、裹着小脚的麻利嫂张翠屏挺身而出。她说:“司令员不能硬拼,你们300人怎么能拼过7000人呢?这条道儿我走过,朱殿昆不在家,我领你们走。”后来李运昌回忆说:“我见此情形非常犹豫,麻利嫂却爽朗地说:‘咱山里人身子骨硬朗,司令员就别婆婆妈妈了,跟我走!’”说着话,就走了。

那是一个大雪封山、滴水成冰的夜晚。顶着怒吼的北风,300多名八路军将士在麻利嫂的引领下,穿密林、过山洞,在阵阵枪炮声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突然,数十丈陡立的悬崖挡住了去路。麻利嫂拿出从家里带来的一根长绳,又让大家解下绑腿,结成数根长绳,自己脚蹬石缝、肩背长绳、手拽藤枝攀崖而上。这时,战士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悬崖又陡又滑,她刚爬了几步,就滑了下来,幸亏被战士们接住。李运昌不再让她攀岩,她谎称要解手,要大家背过脸去,自己却麻利地再次攀上悬崖。到达山顶后,她把长绳的一头儿拴到山顶的树上,另一头儿扔给悬崖下的将士。

300多名指战员拽绳攀上崖顶,张翠屏却累倒了。休息片刻,她挺起身子,在战士们的搀扶下,又引领部队穿过古藤缠绕的森林、巨石交错的“山胡洞”,越乌龙脊,下大椴洼,三星偏西时分来到黑河谷底。

部队得救了,麻利嫂却连乏带累早产了。下黑河谷底的时候,走在冰面上,麻利嫂突然滑倒了。战士们要扶,麻利嫂推开战士说:“兄弟们你们都闪开。”战士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呢,说这话不长时间,麻利嫂的身下就传来了婴儿呱呱坠地的声音。战士们没有经历过这个,不知道怎么办。李运昌说:“打开手电,赶紧密密地围起来,给大嫂挡风。”麻利嫂就借着手电的亮光,自己咬断脐带。李运昌指挥,让战士们脱下大衣,把婴儿裹起来,把麻利嫂也裹了起来。大家继续向西北急行,又走出六七里地,到了根据地的一个小村,把麻利嫂安排在堡垒户家暂时住下。天亮后,李运昌按当地民俗,提上红糖、白面和鸡蛋去慰问麻利嫂。对于李运昌表达的谢意和歉意,麻利嫂却拒绝了。她说:“要感谢,老百姓得感谢八路军。你们要走了,司令员您给这个孩子起个名字吧。”李运昌很激动地说:“这孩子生在了冰上,就叫冰儿吧。等这孩子成长起来,让我们后代人都知道日本鬼子制造的这个千古奇劫。” 

这一劫,李运昌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麻利嫂和冰儿这一对母子也成了李运昌永远的牵挂。战争结束后,李运昌便开始到处打听救命恩人“麻利嫂”的下落。

夫妻英雄,顶天立地无人知

1982年7月的一天,就在李运昌还苦苦寻找麻利嫂母子俩的时候,河北省兴隆县北营房乡荒地沟村,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静静地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谁也不知道,她就是挽救了李运昌等300多名八路军将士的抗日女英雄。在当地村民的眼里,这是一个苦了一辈子的小脚老太太。年轻时,丈夫被日本鬼子杀害了,房子被敌人烧光了,最后带着孩子流浪到这里。

原来,自从张翠屏为八路军带路突围脱离险境以后,就有坏人告密,日伪军经常来五指山区搜查曾经给李运昌带路突围的人。为躲避搜查,母子俩经常东躲西藏,甚至连李司令员亲自给孩子起的“冰儿”的名字也不敢叫,只好给孩子临时又起了个乳名叫“胡林子”。更让人痛心的是,1945年4月19日,孩子的父亲朱殿昆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途中被日军围住,为了不泄露八路军的秘密,他急中生智,硬是把“鸡毛信”嚼烂后吞进肚子里,日军残忍地将他绑在大树上,用刺刀将他的肚子豁开,最后壮烈牺牲,但日军一个字也没得到。不久,张翠屏为了给部队转移大量的子弹累得大口吐血,从此再也干不了重活儿。

新中国成立后,张翠屏带着她年幼的儿子种了点儿山地,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1960年,她带着儿子搬到距老家100多里外的北营房荒地沟村,搬家时连一副囫囵的碗筷都没有。虽然困苦至此,张翠屏却从不向任何人提起给李运昌司令员带路的事,也从不跟任何人讲丈夫为革命牺牲的事。儿子成年后取名朱海清,在当地娶妻生女,张翠屏一家三代人过着清苦的生活。

1982年春,张翠屏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为了教育下一代,她终于向终日伺候在病床前的“冰儿”朱海清和儿媳讲述了从未讲过的家史。看到脸上挂满泪花的儿子、儿媳听得很认真,张翠屏又使尽力气,一左一右紧紧握住儿子和儿媳的手再一次嘱咐说:“让你们知道你爸、你妈都做过什么事,是想让你们还要接着做,而不是让你们拿这些事去瞎吹呼,去摆功。打小日本儿时你爸我们为革命做这些事是应该的,如果你们后辈子人再向政府去讨要什么那就不对了。你们听明白了吗?”两人都对着母亲深深地点了点头。说到这儿,她又叮嘱说:“北京的李司令员是给国家做大事的人,你们要给我发誓:绝不能给李司令员和政府添一星半点儿的麻烦!”看到儿子、儿媳连连点头答应,张翠屏的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时隔不久,老人家便永远地告别了人世。

当村干部和乡亲们帮助朱海清料理母亲张翠屏的丧事时,无意间在她曾经使用过的衣柜底下发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小黑木匣子。奇怪的是,这个小黑木匣子既没有钌铞儿也没有锁,谁也不知道怎么开,老人家生前也没跟任何人说过。难道是老人家留下的什么传家之宝?大家都恨不得马上看个究竟,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开锁的办法。最后,只好把黑木匣子用斧子劈开。当黑木匣子被打开后,在场的人都愣了:小黑匣子里哪里有什么金银财宝,里面只有两件东西:一件是用油皮纸包着的已经破旧的图画,另一件是用牛皮纸包着的一捆大小不等、颜色不一的旧纸条儿。村里有文化的人上前把破旧的图画凑起来细看,原来是张翠屏的丈夫朱殿昆当年当地下交通员时使用过的交通路线图。那一捆大小不一的旧纸条儿,都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游击队和县、区工作人员在她家吃饭时打的欠粮条。粗略合计,大约有7000多斤!当时,大家都许诺她:等到打败了日本鬼子,抗战胜利以后,政府一定会如数偿还给她。

新中国成立以后,县政府确实多次发过公告,凡是家中有此类欠条的乡亲们都可以到所在地政府民政部门兑换小米。假如当时她拿这些欠粮条去换的话,那真可以算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但是,张翠屏却没有这样做,她一直默默地珍藏着这些欠条,也从没有向儿子和儿媳妇透露过这件事。在她心里,这一张张欠条,就像是当年那一拨又一拨子弟兵的音容笑貌,令她亲切不已。她正是用这种人世间最淳朴、最真挚的感情锁住了“物欲”,锁住了理应得到的“回报”。但令人遗憾的是,根据当地的习俗,张翠屏留下的那个黑木匣子,连同匣子里的价值7000多斤的欠粮条、交通路线图和其他随葬品一起全都给老人家“带”(烧)到天堂里去了。

1984年,县民政局追认她的丈夫朱殿昆为革命烈士。

众里寻亲,将军洒泪祭英灵

而张翠屏老人至死也不知道,她敬重的司令员李运昌这位“大官”一直在苦苦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早在1949年3月,担任热河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李运昌,在“热河省无人区代表会议”期间,找到兴隆县委书记王佐民,拜托他在五指山周边寻找张翠屏母子。因此事张翠屏从未提及过,没有人知道。王佐民受命查找一年,因工作调动又嘱托继任寻找,但因张翠屏后来离开五指山,寻找更难,断断续续多少年仍然没有音信。

1983年至1984年,李运昌接着委托当年开辟游击区时他的财粮助理、时任承德地区行署副专员赵锡廷和承德地区党史办主任李景珍寻找“冰儿”。1985年春节刚过,李景珍便来到兴隆,将寻找“冰儿”的任务委托给兴隆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佟靖功。

佟靖功历尽艰辛,终于在1987年9月18日与赵锡廷副专员一起在平安堡铁厂找到了当工人的“冰儿”。“冰儿”名叫朱海清,当时已经44岁。

找到“冰儿”的喜讯传到北京,已经80岁高龄的李运昌非常激动。1988年4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李运昌来到承德,在承德市绮望楼宾馆和他挂念了近半个世纪的“冰儿”终于见了面。陪同“冰儿”朱海清见面的佟靖功见证了当时的情景。

见面之后,老司令员就问:“你妈呢,我要见见你妈。”冰儿说:“我妈1982年就去世了。”老司令非常难过,说:“你们吃糠咽菜,为什么不找我呢?”“我妈以前没告诉我,死前告诉我了,说老司令是国家的人,是办大事的,不要找老司令。我妈不让我找,我就不能找,给老司令添麻烦。”听到这儿,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掉泪了。

张翠屏的事迹感动了承德,感动了河北。她是隐在大山深处的中华女杰,是熠熠发光的雾灵明珠!现在,唯一能够让人们看到,又可以寄托哀思的是麻利嫂留下的仅有的一张照片。像照片上一样,在人们的记忆里,她一直戴着头巾,那是因为她曾被日军逮捕,在严刑拷打中被扯掉了头皮。

“淡极始知花更艳,于无声处听惊雷。”麻利嫂走了,但在人们的心中,她却永远是值得崇敬的抗日女英雄。多年来,每到清明节或者一些重要节日,当地机关干部、村民代表和中小学生都会自发地来到荒地沟麻利嫂的坟前,悼念这位伟大的农家妇女。

南芳,作家,党史研究者。

选自《红色“冀”忆——百年红色经典故事征文优秀作品集》

关键词 :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河北省文联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