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做真实、现实、朴实的事情——基层民间文艺工作之所感
2022-06-17 19:03:23     河北文艺网    【字体:

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民间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基础,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层的民间文艺工作直接服务于人民,可以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面对“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人民,如何多做一些人民认可的“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事情,是每一个民间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民间文艺工作必须要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扎根人民当中才能做出人民满意的成绩

河北老调是河北省内以保定市为中心分布,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多次观看老调表演。1960年,保定专区老调剧团进京演出,邓小平同志观看之后称赞其为“保定有宝,老调不老。”可见此剧种在当年的社会影响力。永清县老村的河北老调是县域内仅存的此类地方剧种。据相关文献记载,此剧种在清光绪年间至抗日战争之前是较为兴盛的时期,著名戏班有韩大仓(霸州红)班,高老寿班等。在流传过程中,老调分成了两大流派:注重唱功和做功,善于刻画人物的东路流派;以文武老生戏见长,注重靠架和武打的西路流派。老村的河北老调地理位置紧邻东路,但是其表现内容又多武打场面,西路特色也很明显。2013年,永清老村的河北老调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处的老调到底从何而来?它的显著艺术特色有哪些?传承脉络如何?这些都是申遗过程中必须理清的问题。如何理清这些问题,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文献资料记载的也很有限,唯一的方法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调研。通过采访老村诸多老调艺人得知,永清县位于保定东北部,和霸州接壤,受地域影响老村老调多传承“霸州红”韩大仓班的东路老调,唱腔表演质朴抒情,注重唱功和做功,以文老生戏为主。但又因老村人酷爱武术,老调传入老村历经发展变化,又不同于东路,在注重文戏的同时大胆创新改进,文戏武唱,加入了大量武打场次,文武兼顾,可听可看,极能吸引观众,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传承人陈会军自幼随霸州市民间老调艺术家史俊臣、史凤臣、邱福顺等人学习老调艺术,并且得到祖父陈富、父亲陈万桥的悉心传授,文武不挡,更是以自身的学艺经历证明了老村老调的传承脉络。

在深入群众中细致地调查才得出了切实可信的理论成果,以此为基础,永清县“老村河北老调”2013年9月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村的百姓都没想到村中的小剧团能被列入省级非遗,惊喜的背后更多的是对调研者深入到群众中去踏实工作的肯定。

二、民间文艺工作必须要真实、客观地反映人民的艺术追求,虚构、调侃、丑化人民必将为人民所抛弃

永清县北五道口村音乐善会可考证的传承历史上溯至清乾隆年间,曲风高亢嘹亮,属于典型的北韵禅乐。据村中乐手口口相传,这道音乐会最早是由赵家场村乐师传授于北五道口村,最初只有打击乐与吹奏乐而没有念——即念诵经文。后由后刘武营村禅院的国曾禅师传授《瑜伽焰口》经文,逐渐形成了一道集打击乐、吹奏乐及禅唱为一体的音乐善会。音乐会现存有晚清时期锦绣袈裟、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手抄《瑜伽焰口》经文等珍贵的文物资料。在冀中笙管乐的传承体系中,这道音乐会极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是在传承过程中此音乐会曾被错误地称为“老道经”;百余年传承的严谨宗教仪式为视为封建迷信等等。其实村中乐手的学习过程非常艰苦,无论吹奏乐、打击乐还是禅唱都须幼年的严苛训练才能熟练掌握。白事的超度活动是乐师们养家糊口的唯一经济来源,上元节、中元节、中秋节、下元节、春节等一年多次的祈福活动都是义务行为,没有一分钱的报酬。这道音乐会艰难地传承至今,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宗教价值、民俗价值不言而喻。其流传过程更是研究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宗教信仰有机融合过程的珍贵活化石。音乐会所蕴含的慎终追远、惩恶扬善、为民祈福的正能量更需要正视和弘扬。2018年12月,北五道口村音乐善会被列入廊坊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回首曾经的虚构、调侃、丑化,都已被人民所抛弃。

三、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民间文艺工作者在饱含激情进行创作的同时更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自身工作的引领性

董家务村音乐会位于永清县北部的永定河畔,是永清县域内永定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传统道教音乐,音乐会土生土长于董家务村,流传历史可上溯至宋辽时期。村中乐师李守明回忆先人的传述:“一直到清末,董家务村南都遗存着一座大庙,庙中有道士会演奏音乐。宋代有个丞相叫李若水,曾被俘虏到董家务村,在永定河岸被杀害,为了祭祀李若水,董家务村村民和道士学会了演奏音乐。”

根据乐师口述线索,调研人员应具备去伪存真的能力。查阅相关史料后,我们可以确定李守明所说的大庙是永定河畔的一座道观,而李若水并非丞相而是北宋末年的礼部侍郎,音乐会传承之初的情况应该是:“北宋末年,永清地处宋与辽、金对峙前线。'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同时被俘的还有吏部侍郎李若水。李若水毫无畏惧,在敌营怒斥金国大太子粘罕,背信弃义、毫无廉耻。粘罕见李若水忠勇可嘉,许以高官厚禄诱降,李若水大义凛然,叱骂不绝,至死不降。粘罕无奈令人割下李若水的舌头,李若水口不能言就以目怒视,以手相指。粘罕又令人将李若水剜目割手,直至寸磔而死,并将其尸抛入永定河,不许打捞埋葬。董家务村百姓为寻侍郎尸首,在河边树上挂起各种面食瓜果引来金兵抢食,并趁机深夜驾舟挑灯寻尸。观中道士也与百姓一起设摆香案、高搭祭坛、鸣乐诵经为侍郎李若水超度亡灵,村中百姓得以和道士一起演乐祭祀,自此观中音乐传入董家务村。”有了这个传说作支撑,尤其是音乐会演奏曲目中还存有《苏武牧羊》这样的套曲,调研人员此时应意识到董家务村音乐会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应是其内容中所映射出的珍贵的爱国主义思想。无论是其流传历史的感人故事还是演奏乐曲内容的印证,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应是该音乐会传承数百年的核心基调。多年来,采访董家务村音乐会的人很多,但几乎所有人注重的都是音乐会的古曲谱、乐器、演奏曲目及技法,而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核的提升,以及传承历史的去伪存真,则是一线调研的民间文艺工作者所需担负起的重要引领作用。

四、“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掘身边的真善美,是每个民间文艺工作者必须秉持的的创作根本。“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

基层百姓的受教育自古以来比较匮乏,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中,识字的人凤毛麟角,百姓受教育多来自年节、庙会期间的戏曲、曲艺、花会等表演,所以有“说书唱戏比喻人”的说法。但凡是经过历史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传统艺术表现形式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惩恶扬善,弘扬社会正能量。民间文艺工作者不能被诸多民间艺术眼花缭乱的技艺表演蒙住双眼而忽略其中更重要的社会正能量的弘扬作用。

白雁口村金叉圣会是永清县后奕镇附近流传的十三档花会中节庆汇演时的“开路会”,每年上元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庙会期间都要出会表演。此档花会最吸引观众的不仅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飞叉表演,五鬼祭叉、五鬼拿刘氏的演绎更是独具特色。就像传统戏曲中的“五鬼闹判”“五鬼戏钟馗”,此处的鬼怪无关封建迷信,恰恰是正义的化身,发挥了民间信仰中鬼怪惩恶扬善的重要作用。“五鬼拿刘氏”的故事源于佛教故事“目莲僧救母”,刘氏青提的形象代表了百姓心中的“恶”——贪婪、吝啬、残忍、言而无信,五鬼捉拿刘氏的过程就是一个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的惩恶扬善的过程。通过舞蹈、耍叉等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观众会感受到五鬼不是丑恶的,而是可爱的,相貌的丑陋不能掩盖心底的正义,无论外在形象如何,内心的正义是需要永远弘扬的不变主题。

五、以人民的需要为奋斗方向是民间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必须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永清彩扎·秸秆扎刻”于200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6月,徐艳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永清彩扎·秸秆扎刻’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2月,徐艳丰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这个项目是目前永清县唯一一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且多年来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非常良好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聚焦秸秆扎刻,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更加全面地了解秸秆扎刻,但是徐艳丰没上过一天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更详尽、具体、方便地走进这个项目,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我于2010年撰写了《关于永清秸秆扎刻制作工艺流程的调查报告》。这篇报告从高粱的杂交、种植、收割,到选料、分类、备料、设计图纸、开槽、组装锁榫、打磨抛光、成品收藏,分十余道工序详尽且严谨地论述了秸秆扎刻古建模型的制作过程,为更多人详细了解这门艺术开启了方便之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徐艳丰老人介绍这门艺术时的工作强度。2010年12月,该调查报告在省文化厅组织的“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不仅秸秆扎刻高超的制作工艺受到群众关注,就连徐艳丰戏剧性的人生经历也受到关切。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我于2014开始了徐艳丰口述传记的采访历程。历时整整一年,采访相关人员20余人,整理录音近24小时,收集图片300余幅,在2015年7月完成了12万余字的《高粱秆撑起的那片天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艳丰口述传记》一书。一个甲子的轮回在传记中清晰体现,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需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需要。

结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我们手中的笔,既是我们工作的工具,又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主要媒介。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文字的生命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创作出符合人民意愿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必将为人民所认可,必将生命无限!

作者简介:

杨林,廊坊市永清县文化馆馆员。

关键词 :朴实|真实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河北文艺网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