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放河灯——漫话民俗“我们的节日”
2022-08-12 15:19:42     省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字体:

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的起源与佛教道教有着很深的渊源,这就是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专门祭祀祖先和亡灵的节日,道教叫中元节,佛教叫盂兰盆节,民间则叫“七月半”、“鬼圆节”、“鬼节”,名字好似很恐怖,但其实也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对生命和人生归宿的思考和超然态度。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由来,有道家说、佛家说和俗世说三种观点。道家认为,神界有天、地、水三官,天官主人间赐福,正月十五祭,称上元节;地官主人间赦罪,七月十五祭,叫中元节;水官主人间解厄,十月十五祭,称下元节。佛教传说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是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经过佛的指点,在七月十五这天做盂兰盆,解救亡母之魂脱离了冥间苦海。民间则根据佛、道两家的经教,形成了中元放鬼说,认为每年七月十五是阎王开放鬼门关的日子,各家亡故的祖先这天回家探望,子孙们此时祭祀,祖先可直接受用,如此时不祭,亡祖必然责怪,会影响家运。

祭祖  (周欣欣绘)

佛道两家都把这个祭祀的日子定在农历七月十五,反映了宗教文化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的融合演变过程,也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独具的兼包并蓄、守正创新的禀赋特征。

河北七月十五民俗

民间认为,阴司在七月十五放鬼时,有不少游魂野鬼也被放出来,传说这些游魂野鬼要托生时,很难找到路,人们在祭祖的同时,要单独在路口、水边烧纸、放河灯,祭祀这些游魂,如果有一盏灯为其照明引路,他们可借此而转世,所以,中元节成了佛、道和民间共度的大节。

中元节在唐宋时期达到极盛,不管是王室宫廷,还是道观寺院、乡野民间,都有大小不等的祭祀活动,那时影响较大的是盂兰盆会,有的王公贵族把盂兰盆会请入家中,设坛诵经,追荐祖先。一般平民百姓则通过墓祭、家祭、路祭、河祭(放河灯),对先祖亡灵及游魂野鬼进行追祭。明清以后,中元节民俗中的演目连戏、放河灯等节事活动,逐渐演变为娱乐活动,同时还增加了舞狮、秧歌等娱乐性花会,使这一祭祀性节日越来越具有人间烟火气。

河北各地的中元节放灯等习俗也极具地方特色。

霸州胜芳放河灯

霸州市胜芳镇,东距天津四十公里,曾是华北地区著名的水乡古镇,有“南有苏杭,北有胜芳”之誉。胜芳花灯历史悠久,它由中元节盂兰盆灯会、元宵冰灯和元宵花灯三部分组成。2006年,胜芳花灯及元宵灯会,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霸州胜芳放河灯1  (周欣欣绘)

胜芳盂兰盆灯会又叫中元灯会,俗称胜芳河灯,历史上曾闻名京津乃至河北。相传这始于一个动人的爱情传说:镇上有一个叫玉兰的姑娘和青年书生辛生相爱,有一年两人相约七月十五晚在镇东桥头相会。玉兰先至,久等不见辛生,正焦急间,忽见水边闪出一个人影,颇似辛生,玉兰忙迎上去,却不幸溺水而亡。辛生赶到,玉兰已死,他悲痛欲绝,投水自尽。后来在两人殉情的地方长出了并蒂莲花,人们为纪念他们对爱情的忠贞,每年七月十五,在河里撒放荷花灯以示怀念。

霸州胜芳放河灯2  (周欣欣绘)

胜芳河灯非常壮观。七月十五,一入夜,99只蚱蜢小船便早已在河中一字排开,每船三人,一人撑篙,两人放灯,放灯的叫“灯手”。队列前有两只大对槽船引路,船上搭着荷花棚,棚周围挂着彩灯,胜芳镇南音乐会设在荷花棚内,这套在胜芳流传了200多年的佛教古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槽船起航后,古乐响起,每只蚱蜢船相隔30米依次前行,小船上装着许多用油浸纸做底盘、上用粉红纸做成的一尺大小的荷花灯。船队从镇东南顺河而下,“灯手”依次将荷花灯点燃放入河中,船在水里走,船后是一条花灯组成的彩龙在水面上游弋。船队经过镇中心的五座便桥,之后绕中亭河返回原地,全程15华里,一路上花灯彩龙相随,河岸上观灯的人群一片欢声笑语。胜芳盛产螃蟹,有的人还捉来螃蟹,把纸花灯沾在螃蟹盖上,让它们在街上任意爬行。河灯水上游,蟹灯街上走,水陆相映,热闹非常。

唐山丰南放河灯

冀东唐山各地的中元节放河灯活动也很兴盛。据《丰南县志》记载,中元节之夜,“灯船鼓乐喧天,河灯如群星闪闪,两岸观者如云”。丰南县的河灯制作,就地取材,可繁可简。有的用小木板钻孔搭架,绑扎成各种图案的花灯;有的用陶碗、瓢盅添油放捻;有的把蜡烛放在浸油纸或西瓜皮上;还有的直接把油捻放在荷叶上。这里的中元节放河灯讲究:谁家放的河灯漂流得远,燃的时间长,谁家这一年必有好运。

唐山丰南放河灯  (周欣欣绘)

据《遵化市志》记载,七月十五,在县城举办盂兰会。人们在南沙河放河灯,在各街巷撒路灯,以超度孤魂野鬼。

保定府河放荷灯

保定南关府河,有中元节放荷灯之俗,据《保定市志》记载,保定民间把七月十五叫“中元节”或“鬼圆节”,是祖先亡魂与家人团圆之日,这天晚上,为了迎送已往故人,人们架舟河上,船头燃起荷灯。儿童端着荷叶托着的蜡烛绕街而走。人们还把烫蜡的纸做成荷花灯,放入河内,用荷花灯组成“金桥”、“银桥”,俗称“放荷灯”。有一年中元节,保定府河放荷灯,观者人山人海,还把府河上的木桥挤断了。

保定府河放荷灯  (周欣欣绘)

张家口坝上蒸面人

张家口坝上地区,中元节有蒸面人的习俗。相传七月十五夜,天狗下凡,伤害儿童,如果儿童怀里抱着一个面人,就可让面人做替身避开天狗之害。在尚义、张北等县民间,谁家里有儿童,这一天都会蒸一尺来长的面人,而且在亲朋好友中互相赠送,俗信可使儿童一年无病无灾。

张家口坝上蒸面人(周欣欣绘)

河北七月十五民谚

河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观察七月十五期间的气象、物候以及农业种植规律,创作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民谚民谣。

一、根据气象状况,总结农业种植规律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年景(任县、清河县)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河间、黄骅、肃宁、安国、博野、深州、饶阳、安平、宁晋、邯郸)

二、河北有着种枣的古老传统,关于枣子长势情况的民谚很多

七月十五,枣红屁股(南和县)

七月十五花红枣(安国)

七月十五红枣圈儿,八月十五打一杆儿(巨鹿县)

七月十五花红枣儿,八月十五打个了(临城县)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杆(河间)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晒干(黄骅)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打一杆儿(饶阳县)

七月十五红眼圈,八月十五穿红袄(辛集市)

七月十五红眼圈儿,八月十五打一竿儿(新河县)

七月十五点儿红,八月十五满红(沧县)

打枣(周欣欣绘)

三、七月十五的其他民谚七月半,八月半,红颜老婆值万贯(黄骅,七月半指七月十五,八月半指八月十五。这句民谚是指农忙季节劳动力的珍贵)

过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邯郸,七月节指七月十五)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邯郸)

七月十五钢嘴,八月十五抻腿儿(深州,指蚊子活动规律)

————  附:河北中元节的传说  ————

关于中元节的由来,河北民间有很多传说。冀中地区流传着借鬼发财的传说。在保定周边的一些村镇,过去造纸作坊很多,这里的中元节传说是纪念蔡伦的嫂子慧娘。相传蔡伦造纸成功后,蔡伦的嫂子慧娘让丈夫蔡莫去学造纸,蔡莫没有把全部技术学完就跑回家,他造的纸因质劣而滞销,全家的生计受到影响。慧娘心生一计,躺在棺材里装死,他的丈夫边哭边焚烧自家生产的粗纸,乡亲们来抚慰时,慧娘突然发声要求开棺。乡亲们惊异地询问慧娘死而复生的经过,她说,她到了阴间后,阎王罚她推磨受苦,她就把丈夫给她的烧纸送给小鬼,让他们帮着推磨。她还把烧纸送给阎王,阎王说,人间以金银、铜板当钱,阴间则以糙纸当钱。乡亲们信以为真,都来买蔡莫家的糙纸,为亡故的亲人“送钱”,以让亲人解脱阴间之苦。慧娘还阳的七月十五,就被这一带的人们定为祭祖日。

在石家庄西南部,流传着七月十五麻姑除暴的传说。相传在东汉桓帝时,在江西南城县古坛村,有一位端庄美丽,善于绘画的才女麻姑。一天她上街售画,被刺史看中,欲娶作妾。麻姑不肯从命,刺史命人害死她的丈夫后,强行与其成婚,七月十五这天,麻姑刺死刺史后自尽。后人敬仰麻姑的贞烈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把她殉情的七月十五定为纪念日。而在唐山地区,则流传着麻姑为民请命说,故事中的麻姑是秦始皇的女儿,她劝谏父亲善待修长城的民工,秦始皇不听,麻姑便在七月十五死谏,民间于是把这一天作为纪念日。

唐山地区迁安县民间,则流传着纪念麻姑尽孝说。他们把七月十五叫作“麻姑节”。相传麻姑是农家的一位独生女,为了侍奉双亲终生不嫁,父母逝后,她怕双亲在阴间受苦,便在七月十五之夜投河自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孝烈女,就把蜡烛插在瓢上,点燃后放在河里,叫“撒河灯”,意思是为麻姑照亮。

注:本文参考《河北省志·民俗志》、保定、沧州、邢台、邯郸、承德、张家口等市志资料。如需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关键词 :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省民间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赵文强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