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杂志·榜样 | 执着与梦想·韩联社
2022-10-12 09:09:01     河北文艺网    【字体:

开栏语

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身上体现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的崇高精神,堪为世范。为广泛深入传播、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进行深入采访,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河北文艺网、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继续推出“榜样”专栏。让我们向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学习,心怀“国之大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积极投身新时代新征程,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榜 样

——高素娥

高素娥,石家庄市藁城区岗上镇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第八届河北省道德模范。她带领村民成立乡缘禾苗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建立“乡缘生态农庄”,新建小学教学楼、杜村幼儿园、村民活动中心等场所。2019年作为全国试点,率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提出“传、评、帮、乐、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思路,全省推广。

主要荣誉有:2015年4月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2月全国三八红旗手、2013年3月河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2014年5月河北省劳动模范、2016年6月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

执着与梦想 

——记石家庄市藁城区杜村党支部书记高素娥

- 韩联社 -

汽车沿着省城南二环东延——世纪大道前行二十多公里,就进入了藁城地界。正是雨后不久,道路两旁稼禾碧绿,郁郁葱葱,远远望见“河北省美丽乡村”牌匾矗立在大道南侧。哦,到了!

高素娥书记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等待着我这位“不速之客”。

眼前的高素娥,短发,剑眉,一张苹果圆脸上,架着副白眼镜,镜片后边是一双笑眯眯的眼睛,目光中流溢着温润与坚毅,既成熟稳重,又朝气勃勃。

送她一部拙著《孤鹜已远》作为见面礼,我们的话题,就从读书开始。她兄妹八个,四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弟弟。遥想当年,一对普通农家夫妇,要抚养八个儿女,其生计之艰难,可想而知。素娥排行倒数第二,却没有丝毫娇惯,摇曳的煤油灯,曾映出她刻苦读书的侧影。她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结果却没有考上梦想中的那家高校,于是卷铺盖回到村里。夜深人静时刻,她或许也有悲伤,有彷徨;但现实不允许她长吁短叹。打碎牙往肚里咽,继续追寻植根于这片黄土地上的人生梦想吧!

2009年初春,46岁的高素娥出任杜村党支部书记。此前,她担任村委会主任兼妇女主任。上任伊始,遇到的头一个难题,却是党员开会难。

高素娥上任那天,天空乌云漫卷,地上凉风萧瑟。召开全村党员大会的通知在喇叭上广播了,可是党员们迟迟不到,等了老半天,才稀稀拉拉来了几个人。其实,党员们状态懒散拖沓,由来已久,有一年村里发展新党员,需要召开党员大会,可是老党员们都不来,支部领导无奈,只好用出租车去接。于是,街头出现了一道奇观:一辆出租车绕着村子转圈儿,把那些懒洋洋的党员拉到了会议室。如今,高素娥上任,党员们懈怠依旧,她别无选择,只好硬着头皮上阵,严肃地说:“既然接下了这副担子,就要表个态,我不敢保证一定能干好,却敢保证一定会好好干。”

高素娥说罢,党员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表态。因为,高家妹子究竟能干成啥样,大家心里没底。这种情形,激起了她心底的凛然之气,她扫视着众人,斩钉截铁地说:“我要申明,今后党员开会,大家必须准时来参加,说几点开,就几点开,哪怕对着几张空桌子,我也要照常发言,向大家汇报工作!——散会!”

这一年,在她的人生履历中,是一段记忆深刻的峥嵘岁月。那年秋天的雨水与冬天的暴雪,在天地间划出了两道瘆人肌骨的曲线,也给这位新任党支部书记“挖”下了两个倾覆大坑。

杜村西距省城石家庄25公里,东距县城15公里,南接辛庄村,西邻东邑村,距离北边的307国道只有3.5公里。那时候,全村共有890户4600人5320亩土地。从地理方位看,这里应该四通八达,百业兴旺,其实恰恰相反,这个藏在平原深处的小村庄,道路不畅,交通闭塞,严重障碍了全村发展的脚步。村里通往外边的几个出口,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是稀烂的乡间路,细如鸡肠,曲里拐弯,坑坑洼洼,晴天像滑梯,车子颠簸得要散架,雨天像河沟,车辆行人难以通行,村民叫苦连天。

杜村人喜欢种植西红柿,这里的西红柿,颜色鲜亮,个儿大,皮儿薄,味儿美,到了丰收时节,人们开着小拖拉机、三马子从地里拉回来,卖给等在村口收购的批发商,由他们转运到省城蔬菜批发市场,供应城市居民。可是,由于杜村的路况实在太差,拖拉机、三马子一路颠颠簸簸,嘣嘣嘣!嘭嘭嘭!好不容易将西红柿运回来了,却弄得“伤痕累累”,那一道道隐约可见的裂纹儿,搞得村民叹气,商贩摇头,讨价还价磨叽半天,最后只得低价贱卖。

而村内的情形,更是令人气噎,有两大难题,撕扯着村民的心:一是街道被挤占,成了“羊肠路”,村民出行艰难;二是排水沟被侵占,成了“肠梗阻”,年年酿成祸患。出行难,排水难,村民堵心,干部窝心,成为了新班子能否打开局面的两大“焦点”。

作为冀中平原上的一个自然村落,杜村的街道,本来就不宽阔,早年特色是“三土”(土屋、土墙、土路),居住着一群朴实憨厚的百姓;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景象渐渐改观,砖砌院落鳞次栉比,雕花大门煞是壮观,可是街道却越来越窄,越来越难行了。究其原因,还是村民的私心作祟,趁着建新房在门前用水泥浇筑一节延伸路面(俗称“散水”),无形中挤占街道。更要命的是,大家互相攀比。一家一户宽阔的“散水”,形如锯齿,把好好的街道“割”得七零八落。

前些年,杜村有一条环村排水沟,村里人戏称为“护城河”,有水时细波荡漾,无水时细尘飘浮,沟壁上野草摇曳,花飞蝶舞,是村边的一道风景。每当雨季来临,村里的雨水倾泻而来,排水沟发挥作用,将水流从村东口疏浚出去,确保了百姓平安。可是随着村风恶浊,有村民在沟底栽树,种菜,倒垃圾,建车库,盖厕所,把排水沟给堵死,造成了“肠梗阻”。每到雨季,积流无处可去,村子里一片汪洋,好端端的村子成了污水横流的“沼泽地”。

在党员会上,高素娥向大家汇报了当务之急要干的两件事,第一是铲除违规“散水”,解决“羊肠路”;第二是疏浚排水沟,解决“肠梗阻”。

然而,一条路,一道沟,牵扯着数十户人家的利益,彻底解决,谈何容易?《智取威虎山》里的英雄杨子荣说,再难,也难不倒共产党员。作为新任支部书记,她明白一条,要干事,就要敢于向自己开刀。她决定先从清理违规“散水”开始。因为,在制造“散水”的人群里,有个特殊关系户,那就是她的亲家。她径直找到亲家母,说明原委,岂料亲家母当场变脸,你这不是欺负人吗?她没有退路,只好怒怼,你是我的亲家母,我不欺负你欺负谁?

尽管在亲家母那里碰了一鼻子灰,高素娥一点也不灰心。因为,她心中有数。全村违规“散水”主要分布在两条街上,村南围村路边30户,村东围村路边28户。她带人拿着卷尺,拎着白灰桶,按照标准尺寸,在一家家门前丈量,划线,凡是线外的均属违规,一律铲除捣毁,一家不留。

铲除违规“散水”的行动,先从村南围村路开始。因为,她的亲家就住在这条街上。动工那天,街筒子里站满了人,大家叽叽喳喳瞧热闹,有好奇者手指她的亲家,说看看如何处置?她毫不含糊,指令二儿子亲自上阵,先给岳母大人赔罪,一转身抡起铁锤,径直砸向老丈人家门前的“散水”,钩机轰隆隆开过来,转眼间就捣毁了那一节伸出来的水泥路面。这一下,众村民看傻了,再也没人说三道四了。

高素娥铁拳出击,一举捣毁违规“散水”,也捣毁了横在人们心中的那道“篱笆墙”,大家看到了她的果决,也佩服她的无私,紧闭的心门,呼隆一声打开了。此后展开的清理排水沟行动,就顺利多了。她带人沿着排水沟一一清点,串门入户做工作,请人们“对号入座”,自己动手,拔树,挖菜,清垃圾,拆车库,捣厕所。工作做到家,钩机随后跟上,高高扬起铲斗,把排水沟里的各色障碍,咔嚓嚓来了个一扫光。

当年雨季,哗哗落雨,排水沟大显神威,雨水浩浩东流,再也见不到村里汪洋一片可行船的奇景了。此后的一天,高素娥来看亲家母,两人说起从前,嘎嘎嬉笑,亲家母脸上闪过一抹红晕,表扬她做事很地道!

岂料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到了这年11月中旬,一场暴雪袭击了我国北方地区,波及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地,酿成百年罕见的雪灾。作为毗邻省会的一个小村庄,杜村也受到了暴雪袭击,喘息了许多天才恢复正常。

杜村当时共有220名小学生,可是村里的几间校舍属于危房,腐朽剥落,摇摇欲坠,这些年一直拿不出钱来修葺改建,孩子们只能到附近东邑村小学去“借读”。这天一早,她到村委会来开会,在门口遇见几个小学生等着搭车去上学,孩子们小脸通红,手里提着饭盒,那拎饭盒的手指冻得像透明的红萝卜。此情此景,她的心里泛起一股酸楚。作为支部书记,她感到了强烈的自责。要让孩子在村里上学,必须想办法建设一所像样的学校啊!

不久,她听说藁城区教育局开展“教育扶贫工程”,帮助穷村改建校舍危房,可是,因为杜村小学一直没有学生就读,没被列入扶助项目。她一听就急了,连夜行动,跑区政府,跑教育局,可是僧多肉少,资金有限,领导也作难。她管不了那么多,反正决不放弃。这天,她又来找教育局长,说是到政府招待所开会去了,她来到会场外“盯梢”,一直等到傍晚八点多,夜幕降临,星辉闪耀,局长匆匆走出会场,回到办公室,她推门而入,说,局长您好辛苦啊!局长深受触动,瞅着她说,你还没吃饭吧?别跑了,回去等消息吧。

第二天,好消息传来,杜村被列入了扶助项目,资金马上到位。此后,杜村学校经过改建,焕然一新,孩子们出村“借读”的历史,终于结束了!

如果说那场不期而至的雪灾,冻红了孩子们的手,冻疼了书记的心,催生了杜村小学的“新生”;而一堆堆白蘑菇一般的积雪,把村民的蔬菜大棚嘎巴嘎巴压塌了,不但没有压垮杜村人的奋斗意志,反而催生了该村种植服务合作社的诞生。在奋斗者的眼里,灾难,不仅仅是灾难,也是奋进崛起的契机。

杜村是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种植专业村,村外田野上,排列着一溜溜塑料大棚,那是村民的“菜园子”“钱袋子”。雪灾初起时,高素娥预感大事不妙。后来,雪越积越多,把一个个大棚压垮了。看着眼前东倒西歪的大棚骨架,扯得稀烂的塑料薄膜,她感到心底一股剧痛。村里的优势产业被一锅端了,经济发展断崖式坠落,我这个书记咋办呢?

忽然,耳畔传来几声啜泣。高素娥回头一看,几个种植户也悄悄来到这里,面如死灰。她猛然意识到,当此危难之际,自己必须振作起来,带领大家度过危机。她喘口气,提提神,对人们说:“大家不要悲观,大棚塌了,咱再建起来,还要建得更好!”

说罢,她恍然发觉,自己的嗓音是嘶哑的,众人的眼神,也是迷茫的。重建大棚,谈何容易?然而,退无可退之际,只能迎难而上,才有可能迎来灿烂曙光。她暗暗告诫自己,说干就干,徘徊彷徨,只能完蛋!她带着全村种植专业户,先后三次跑到山东有名的蔬菜之乡寿光县参观学习,真是大开眼界啊。那时寿光的蔬菜大棚建设,已经进入第五代,技术先进,设施齐全,不但抗压抗风,还利于蔬菜生长,跟人家相比,咱这里的大棚,实在是差劲儿。   

这时节,已经进入2010年5月,她把全村蔬菜种植专业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乡缘禾苗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众人齐心协力,风风火火掀起了一场大棚建设高潮。

然而,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兜儿里没钱,重建工作卡了壳。

没钱,咋办?她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办法总比困难多。路在哪里?——在政府!她跑政府,要政策,跑信用社,办贷款。高素娥扳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建一个大棚,镇政府补助1.5万元,每户贷款5万元,再自筹一部分资金,就可以开工了。资金到位,万马奔腾,大家热火朝天干起来。第一期,建了44个;第二期,建了23个;第三期,建了46个。一个个白色大棚,矗立在蓝天下,与天光辉映,分外吸睛;棚里的西红柿枝繁叶茂,嘀里嘟噜,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圆溜溜红艳艳的西红柿,成了村里的真正支柱产业。

在此基础上,杜村又建设日光温室200余座,组成了“乡缘生态农庄”,成为集采摘、观光、科普于一体的采摘园,每年吸引5万余人次前来采摘观光。

随着国家种植业政策调整,互联网飞速发展,采摘园也随着土地流转悄然转型,由原来的土地栽种改为无土栽培,销售渠道也由原来的商贩营销改为线上销售,实现了西红柿种植、营销网上网下无缝隙“焊接”,一棵棵小小的西红柿,由此融入了这个百卉吐芳的新时代。

后来,以及后来的后来,高素娥带领着村委一班人,团结奋斗,大搞民生工程,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在田野里铺设防渗管道,既省电,又省水,村民可以开着汽车种庄稼;把全村146条街巷进行硬化,街道洁净,百姓欣悦;建立娱乐休闲广场,让村民闲暇时节扭秧歌,跳广场舞;建立华林乐队,逢年过节为村民举行音乐会,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对于这些年来的创业足迹,高素娥有个小结,摘录几条,作为补充:

一是抓党务,强素质。注重开展党员素质教育,以身作则,发挥先进模范作用,以“为民办实事”为根本,打造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村委班子。

二是办实事,改面貌。铺设围村排水沟,编结污水管网,建立污水处理站,根治环境污染;新打两眼500米深井,将地底甘泉引出来,滋润沃野;将502路公交车引进杜村,为村民出行安上翅膀;将全村厕所进行无害化处理,净化空气;为村民安装天然气,建立便民服务中心。

三是争资金,引项目。通过多方面筹措资金,新建三层小学教学楼、幼儿园、村民活动中心,兴建高质量居民楼,解决村民的住房难。

四是重精神,促和谐。通过QQ群、微信群、公众号、朋友圈等,建立“德善档案”,宣传好人好事;把年节假日当做弘扬正能量的良机,“三八”表彰巾帼创业模范,“七一”表彰优秀党员,“十一”表彰先进道德模范;依托四支志愿服务队(巾帼服务队、青年服务队、党员服务队、少年服务队),为村民开展各种服务,传播德善文化,倡导文明乡风……

对于杜村的面貌巨变,感受最深切的当然是老百姓。村民张中海创作了一首朗诵诗《我骄傲,我是杜村人》:“黄昏,我再次眺望杜村,一幅美丽的画卷在眼前展现:整齐的街道,明亮的路灯,干净的农家庭院;美丽的广场,欢跳的孩子,精神矍铄的老人笑语嫣然……”

从网上搜出这首朗诵诗,听着几个盛装村民铿锵有力的朗诵,我陷入了沉思。一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可以影响一群人,进而改变一个古老村庄的面貌?一个人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可以呼风唤雨,改天换地?——这个问题似乎很玄妙,很哲学,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这种惊天神力,来自于一种无坚不摧的人生信念,以及对这种信念矢志不渝的执着与坚守!

作  者  

韩联社,笔名萧含,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河北藁城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早年在原籍读书,1982年3月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著有文集《家园里的流浪》、中篇小说集《清明前后》、散文精选集《人生总有孤独时》,历史散文集《孤鹜已远·与古典诗人的灵魂对话》《我为峰·中国四大帝王心灵史记》《大师的巅峰时刻·政治家卷》《历史的忠告·史海殷鉴录》《史海撷英录》,古风诗词集《孤鹜秋水辞》等。

关键词 :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河北文艺网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