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书法:笔墨当随时代(吕文明)
2023-03-20 09:24:38     《中国文艺评论》    【字体:

【内容摘要】 2022年的中国书法聚焦主题创作、人才队伍、内涵发展和学科建设等重要问题,着力改变书法发展方向,提升学术层次和社会影响,进一步彰显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真谛。其中,书法展览注重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书法创作自觉回归传统、回归经典、回归自然。对于人品和学问的重视已经成为书坛的重要发展趋势,书法家既要注重个人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当代书法发展要充分体现时代价值,既要努力探寻古代文字和书法的重要价值,又要强调汉字的规范化和准确性书写。书法成为一级学科,是当代书法之幸,表现出书法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升,但实际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书法学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向着文化的,而不是艺术表现的方向前进。

【关 键 词】 2022书法 主题创作 人品 学问 一级学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艺发展开启了正本清源、德艺双馨、文质兼美的文艺生态发展之路,文艺界的风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其中,书法界围绕新时代的艺术精神、创作观念、审美格局和表现手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索,书法界多年形成的浮躁风气为之一变,开始呈现出弘道养正、健康发展的新气象。2022年,中国书法进一步聚焦主题创作、人才队伍、内涵发展和学科建设等问题,着力改变书法发展方向,提升书法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进一步彰显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真谛。

一、主题创作: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中国文艺中最具历史感、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书法,其产生和发展过程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真实记录和深刻反映时代发展的气象。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书法。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是贵族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商周金文主要用于颂扬祖先及王侯的功业;小篆是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秦代以后出现的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也都是适应时代要求而用于记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字体。归根结底,历代书法都是为时代书写和立传的。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书法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开始进入以艺术表现为中心的新发展格局中,一些书法家单纯地关注书写问题,只考虑艺术表现的形式,而没有与国家发展的气象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融合,以至于偏离了轨道,出现了“丑书”、行为艺术等一系列乱象。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书写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书法回归经典、守正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的书法展览活动越来越注重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气象相结合,书法艺术发展开始逐渐回归传统、回归经典、回归自然。

2022年的书法展览就是围绕主题创作展开的,活动主旨更加聚焦,活动内容更加凝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生态问题,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生活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生态文明理念,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策划了主题创作书法系列展——“美丽中国”篇。展览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山川河流、田野湖泊等自然风光,由来自基层的骨干书法家进行主题创作,书写古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诗文。他们或以工整漂亮的唐楷书写,或以庄严肃穆的汉隶书写,或以奔放潇洒的行草书写,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和赞美之情。同时,每一张作品又配以生态文明治理的典型案例,让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能体味到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生态治理的融合之美。围绕一个宏大的主题开展有一定规模的专题书写活动,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书法创作风尚。书法界过去较多地关注书法创作风格而忽略了创作内容,特别是对于有组织、有规划的书写活动,往往是作为一种应酬式的笔会活动,极少进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创作活动。这次活动既重视创作内容,又重视书写的美感,同时在网络展示中配以案例解说词,使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书法这样一种创作过程非常短暂且创作思想稍纵即逝的艺术门类,分享其创作过程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美丽中国”主题创作书法展开始前召开的“创作中的细节”主题性创作线上座谈会,就使这一难事变为现实。参与展览的书法家聚焦创作细节和创作内容,探讨书法艺术如何更好地深入生活、书写时代。对于这样一个主题性展览,由于过于重视创作内容,作品的艺术表现本来应该受到很大影响,但是通过这样的交流,书法创作的艺术主题重新显现,加之与书法创作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主旨紧密结合,使书法创作呈现出新时代的正大气象。

主题创作书法系列展——“美丽中国”篇(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微信公号)

2022年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全国书法工作者再次拿起毛笔,书写具有丰富时代精神的辉煌篇章。8月16日,“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如此重大的创作题材,如此重大的历史时刻,每位创作者都将心中的热情和激情倾注笔端,用心书写对党和国家的无比热爱之情。他们有的书写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有的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有的书写大运河故事,篆刻家们更是满怀豪情地镌刻“征程”“不忘初心”“一起向未来”等鼓舞人心的话语。书法具有表情达意和记录历史的重要功能,这次展览将这两种功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时代精神的激荡中创造出艺术表现的新篇章。此次书法展览一改此前展览的单纯艺术创作倾向,把艺术表现和歌颂时代紧密结合起来,使书法创作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是书法发挥其重要社会功能的表现形式。这样的表现形式与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等的书法经典,便有了某种精神上的共通性,是笔墨书写时代的真实表现,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精神在当代的完美呈现。

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来源:“国博君”微信公号)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中国书协、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等主办了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暨“到人民中去”书法联展,由北京、陕西老中青书法家联合创作了两次文艺座谈会的重要论述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文联历次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此外,各省市区也精心组织了有一定学术含量的主题书法展览活动,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些活动将全国书法工作者聚集在相同的主题下,引导他们守正创新、书写经典,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很好地表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既注重表现时代精神,又能很好地书写文化经典,是新时代书法艺术创作的新范式。只有将二者完美地融合起来,当代书法创作才能表现出新时代的宏伟气象。

从书法创作的随意和率性而为,到今天的书法“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中国书法走过了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是风清气正、守正创新的十年,书法艺术的发展真正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国家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书写能够振奋人心,能够激发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是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这些书写才可能成为历史的经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文艺的各个门类都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如大型合唱《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油画《开国大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曲《春天的故事》等,它们都因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紧密相连而成为永恒的经典。而当代书法至今为止却很难找到一件能够被人们永远铭记的经典作品,主要原因就是书法创作没有表现出国家气象和民族精神,大多时候是文人在书斋里的自由书写和自我陶醉,书法创作缺乏宏大的艺术表现力和精神穿透力,因此很难产生强大的震撼力。今天的书法创作终于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开始回归正途、回归经典、回归时代,按照这样的路子发展下去,我们的书法工作者一定能创作出为国家、为人民倾情书写的经典作品。这是时代对书法工作者提出的期望,也是为他们创造的历史性机遇。

二、创作队伍:人品和学问标准的高扬

书法自产生之初就与人的性情和文化素养紧密相连,所以,自古以来对于书法的评鉴就非常重视书法家的人品和学问。所谓“书如其人”,就反映了书品与人品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和羹云:“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落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除了人品,书法评鉴还非常重视书法家的学问,古往今来的书法家往往都是大学问家,黄庭坚评价苏轼书法时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何绍基有一首经典的诗也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柱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人品和学问成为后世评价书法作品的重要参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展览之风使书法创作队伍变得非常复杂,创作技法成为衡量书法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书法创作者的人品和学问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书坛形成了一股浮躁、虚夸的名利之风。所以,当代书坛在追求书法创作技法进步的同时,对于书法家人品和学问的重视就成为头等大事。关于书法家的人品,当代书坛近年来高度重视的行风建设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已经成为书法工作者在业界立足的基本条件。近年的书法展览活动越来越重视文质兼美的作品和德艺双馨的创作者,坚决抵制代笔、抄袭等歪风邪气,重要的书法展览都有审查复核的环节,有的展览活动甚至增加了面试环节,一经发现有弄虚作假立即取消入选资格,决不姑息。而现代网络和传媒技术的发达也使书法家越来越爱惜自己的羽毛,任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不正之风都会遭到社会舆论的口诛笔伐,最终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评论中偃旗息鼓、狼狈不堪。此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组织倡导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也得到了广大书法家的积极响应,他们主动行动起来,广泛开展书法惠民活动,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当代书坛有重要影响力的书法家也一直在影响书法工作者的道德和人品,引导书坛走向风清气正。比如启功先生,谦和慈祥,淡泊名利,当年向他求字的人很多,他很少拒绝别人,几乎有求必应。他当年用义卖作品的钱设立奖学金,不用自己的名义,而是用恩师陈垣的名义,命名为“励耘奖学金”。他有一方古砚,上有铭文:“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他把自己的小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正表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潇洒的情怀。2022年是启功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文联、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书协共同主办了“启功先生与美育”学术研讨会。纪念启功先生正是为当代书法工作者树立德艺双馨的典范,学习他崇高的人品和弘文励教的精神。我们的书法工作者既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崇高的艺术创作,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还要始终保持心中的道德准则,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社会和人民的尊重。

“启功先生与美育”学术研讨会(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微信公号)

书法家的学养已经成为当代书坛受人诟病的突出问题。从2014年到2022年,中国书协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其目标就是努力培养一批具有高远精神气象、敏锐学术洞察力和专业人文修养的优秀青年书法创作骨干。许多国学大家参与授课,一大批青年书法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参加培训班,接受儒学、文字学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全面提升书法创作者的道德素养,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对书法工作者建立为人民书写、为时代立传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书法创作者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养成阅读、学习和思考的好习惯,努力朝着古典型书法家的方向发展。此外,国家艺术基金的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书画类项目获得立项,这些项目围绕书画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综合培训,大大提升了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的理论素养。2022年获得立项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有《齐鲁汉碑隶书书法艺术人才培养》《传统书画修复人才培养》《中国古代书画数字展示创新人才培养》《西泠学堂书画篆艺术人才培养》《汉字艺术创新应用人才培养》等,它们都为新时代书法人才的全面发展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除了对青年书法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国书协2022年又对其专委会成员进行了新一轮遴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术委员会的调整。学术委员会一般由书法界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组成,代表了中国书法学术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中国书协此次专门制定了新的入选标准,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层次论文、科研获奖、出版专著等都作为学术委员会的遴选条件,这与高校的学科建设标准基本吻合起来,充分表现出书法的学术化和学科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

清代杨守敬云:“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对于书法家人品和学问的重视是中国书法在未来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决定了中国书法发展的方向和气象。但是,这个问题的改善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书法界付出长时间的努力。书法家们既要注重个人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又要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进行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是在当下提升书法家学问和人品的必由之路。

三、内涵发展:探寻古代文字和书法的重要价值

书法的载体是文字,文字既是探寻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又是彰显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元素。所以,对于文字的保护、研究和使用就成为当今社会和学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书法界作出了各种努力和尝试,力求全面而深入地探寻古代文字和书法的重要价值,同时围绕汉字的规范化和准确性书写做了大量工作。

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国文字发展非常重视。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时强调:“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书法课必须坚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研究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字起源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我们的文字历史虽然不是世界上最长的,但是我们的文字一直在延续、传承和发展,从来都没有中断过,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与我们相比的。所以,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也同样成为书法界的重要任务。

7月13日,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启动仪式在长沙举行。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简帛文字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现在出土的简帛材料基本都是战国至魏晋时期的,简帛是大规模使用纸张之前的重要书写材料。在这些新材料出土以前,这一时期的文字主要是以青铜器和碑石铭刻的形式存在,墨迹比较少,所以,近百年出土的简帛文字对于系统研究中国文字在战国至魏晋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文字从篆书向隶书,又从隶书向草书、楷书和行书发展演变,是书法五体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时期。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观看了书院所藏秦简并作出重要指示。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程是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激活传统经典文化遗存重要论述与推动书法事业发展相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他们计划用五年时间编辑出版十卷本的《中国简帛书法艺术大系》和五卷本的《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建立简帛书法艺术数据库,为建立“中国简帛书法博物馆”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撑。

此外,中国书协、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尚意千载——宋代书法主题展”系列活动也极具学术意义和时代价值。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在魏晋时期完成字体演变和唐代确立书写规范以后,对书法进行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审美反思活动,它与宋代经济的繁荣和思想文化的高度自由相契合,是一个书写美和创造美的伟大时代。在这个时代,诞生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一大批书法家,并出现了《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诸上座帖》《蜀素帖》等著名法帖。对这些书法家和书法名作的研究成为当今书法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在书法展览中出现了许多以宋代书法为学习和临摹对象的佳作,更有学者以宋代书法为研究对象,取得了很多重要学术成果。但是,在书法活动中把宋代书法特展、当代临摹和创作展以及宋代书学研讨会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还是极为少见的。在活动中,观众既可以领略宋代书法真品的神妙和尚意书风的雅致,还可以看到当代书家以宋代书法为根基的临摹和创作,在古今的融合与碰撞中汲取宋代书法精神。面对古今书法,学者们的对话和演讲又使观众对宋代“尚意”书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完全融入到宋代书法的精神意蕴中。所以,这是一次策划深入、多元引入、立体呈现、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和古代书法的碰撞融合创造了典范。这应该成为今后中国书法展览和学术研究的一个导向,单纯的书法展览或单纯的学术研讨都很难达到这种复合、立体的展示效果,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具有非常积极的引领意义。

黄庭坚《诸上座帖》宋 草书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对古文字和古代书法资源的高度重视,当代书坛也越来越重视书写的规范化和准确性。近年来,全国和各省书协对于书法展览中的错别字现象都非常重视,每次展览活动都要成立专门的文字审查小组,对书写的规范化和准确性进行严格把关,许多创作水平很高但书写不合乎规范的作品都因此而落选。这是一种新的艺术活动倾向,完全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书法展览过于重视艺术表现而忽视文字书写的格局。艺术需要张扬个性,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固然重要,但是离开汉字本体,任何形式的艺术表现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表达,很难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而且,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和审美观念日渐成熟,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人的思考和审美形成的冲击和影响,那些过度自由的书写就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这是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艺术创作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法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丹纳说:“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的种类。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环境用重重障碍和不断的攻击,阻止别的品种发展。”2022年2月,为进一步规范出版、影视及相关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汉字使用,11家协会、学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如此多的协会、学会联合倡议,正反映出全社会对于纠正书写不规范、不准确问题的迫切希望。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重要依据,如果我们抛弃了汉字的规范书写而一味追求所谓的艺术表现,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有人说,注重书写规范就很难进行艺术创作的个性表现,它们之间是互相矛盾的。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忽略了书法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是汉字这一客观事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规范、准确的汉字书写作为前提,再独特、再有魅力的艺术表现也很难被社会认可、被历史铭记。所以,当代书法需要在艺术表现和汉字书写之间找一个中间地带作为平衡点,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注重文字内容,又注意书写规范,有十足的艺术表现力,最终成为跨越千年的美丽和经典。我们一直主张学王羲之、学《兰亭序》,那到底应该学什么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学隐含其中的“中和”之美,正如张怀瓘《书断》所云:“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所以王羲之才被尊为“书圣”,他的《兰亭序》也成为流芳千古的艺术经典。

四、学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级学科

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这一消息在书坛无疑是重磅新闻,高校书法教师们苦盼了几十年的梦想终于成真,整个书法界也为之欢呼雀跃,似乎成了一级学科,书法的未来就一片光明了。但仔细想来并非如此,一级学科的设立对于书法来说,其实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即使是从甲骨文开始算起,中国书法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的体系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但是,在20世纪初取消科举制之后,书法却突然归于沉寂,尤其是近代高等教育在中国起步的时候,书法竟然因为没有西方学科借鉴而未进入发展序列。这一问题使得书法在后来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无法与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相比,最早是三级学科,后来成为美术学下面的二级学科。近几十年,书法专业的发展虽然非常快,逐渐建立起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全国有一百多所高校招收书法本科专业的学生,几十所高校招收书法专业或方向的硕士、博士,书法学在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但是,因为二级学科的定位,使得书法学在各高校中基本都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下的小专业,书法学科在高校里没有太高的地位,教师评职称、报项目等都受到一定限制。所以,近年来很多高校的书法教师发出呼吁,希望书法学能上升到一级学科,与美术、音乐等学科并驾齐驱。实际上,音乐、美术等学科在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中也大多处于劣势,它们的发展空间和学术贡献无法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大学科相比,其存在多是作为一种办学特色,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没有太大影响。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艺术类的一流学科基本都被艺术院校占领,这就导致了艺术学科在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中每况愈下。

经过多年的争论和努力,书法终于成了一级学科,实现了几代书法人的梦想,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书法上升为一级学科,其发展空间确实开阔了很多,在高校进入一级学科的序列,可以适当分享一些资源,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和飞跃。但是,仔细想想,这个一级学科是打了折扣的,它不是独立的一级学科,而是与美术学绑在一起,很明显,书法学是依附于美术学的,虽然看上去是并列关系,但是,美术学的发展历史和学科力量相对书法来说都要胜出一筹,所以,书法只能跟在美术学后面亦步亦趋地发展。这就像过去的音乐与舞蹈学,舞蹈基本是音乐的陪衬,很难独立发展,现在音乐和舞蹈是分开了,成了两个一级学科,而书法和美术又捆绑起来成为一个学科。这样的学科设置对于书法学的发展将造成较大冲击。首先是书法学原有的学科基础特别是师资力量,很难满足一级学科的需要。全国开设书法专业的院校太多,但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而有的院校只有书法研究生教育,没有本科生教育,学科体系并不完备。其次,书法教材、教学方法和研究规划等都需要作出较大幅度调整,重新站在一级学科的高度来规范学科发展,而且要特别注意书法学和美术学的关系。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与美术学绑在一起,恐怕会使书法学失去原来的发展空间。书法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刚起步的时候,因为没有学科归属,就很自然地与文献学、美学、文艺学等人文学科相融合,产生出书法美学、书法文献学等交叉学科,这样的发展其实比较符合书法学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属性。书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来都没有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书法没有学科归属恰恰适应了书法发展的历史,使其与中国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现在的书法学应该放到交叉学科下面成为一级学科,这样可以充分彰显书法学的文化属性。与美术学相结合,反而会使书法学失去这样的发展路径,完全进入到视觉艺术空间中,如此,书法就只剩下写字,而失去了原有的历史和文化属性。

面对这些问题,书法界应该对书法学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书法学科从创立以来,书法界的几位重要人物如沙孟海、启功、欧阳中石、蒋维崧等都主张书法学科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沙孟海在《与刘江书》中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一般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作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当前书法界主张不一,无所折中,但如启功先生有学问基础,一致推崇,颠扑不破。”沙孟海在四十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的认识高度,而我们却在今天的学科发展中似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启功先生是当代书法学科建设的引路人,他向来以书法、绘画为余事,而主张在读书和做学问上下功夫,他的学问涵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训诂学、文字学、古书画鉴定等多个方面。启功先生是把书法和学问完美融合的一代宗师。蒋维崧在从事书法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曾有过一段经典语录:“书法人才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修养非常重要。一开始写字还看不出来,以后越来越觉得,不读书,没有传统国学修养,就上不去了。这是经过历史证明了的。现实中的例子、身边的例子很多很多。”几位大师的思考和学术实践对书法学科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启示:要向着文化的、而不是艺术表现的方向迈进。如果书法像其他艺术学科一样,成为单纯的艺术表现,而没有了文化属性,那么,书法将成为可有可无的一般技艺,从而失去其中华文化精粹的重要地位。旅法华人哲学家熊秉明曾用非常形象的言语来描述中国书法的这种特征:“西方艺术只有雕刻绘画,在中国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比起绘画雕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中国之灵魂特有的园地。”这或许应该成为书法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2022年,中国书法的总体特征是不折腾、不虚夸、不浮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我们从中看到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希望。这种气象需要我们在当代努力寻找古典的、划时代的形式创造,在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中激发书法艺术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吕文明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中国文艺评论》2023年第2期(总第89期)

责任编辑:王璐

关键词 :时代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文艺评论》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