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记者一行与杨荣国驱车去往石家庄藁城耿村。这里可以说是杨荣国民间文学之路正式起步的地方。
一进耿村,“中国故事第一村”的标识映入眼帘,几位乡亲相继围上来与杨荣国打招呼。20世纪80年代,在民间文学普查中,杨荣国作为普查员和队友多次进驻该村进行普查,“故事村”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她与当地的乡亲也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联系。每有与耿村相关的新作品出版,杨荣国都会回来与乡亲分享。
30多年来,杨荣国扎根民间,一直坚守民间文艺这条道路。她说,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保护。
20世纪60年代,杨荣国出生在行唐县的一个山村,颖水河穿村而过。颖水河两岸盛产故事,传说中的唐尧访贤、许由洗耳就发生在此。杨荣国的父母都善于讲故事,她从小听着民间故事长大。
“在那个年代,虽然物质极度贫乏,但民间故事却很富有。”杨荣国回忆,小时候村里没有电,更谈不上看电影电视、听广播、看报纸了,唯一的精神享受就是听长辈讲民间故事,说民间歌谣。冬天农闲时,本家的一个叔叔经常去她家串门,也喜欢讲故事,她每次都听得兴奋、着迷,并且百听不厌。她至今还清晰地记着小时候听到的一些故事和歌谣。民间文艺的种子播种在她幼小的心里,为她后来从事民间文艺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荣国
1986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河北省各地也都积极开展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工作。当时考入行唐县原杨家庄乡政府工作不久的杨荣国,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从小热爱文学的她想利用下乡的机会整理故事,同时练练笔。她没有料到当初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杨家庄地处行唐县最北端,属于山区,当时我整天骑着自行车下乡,做植树造林、妇女儿童工作等,和老百姓打交道。”杨荣国说,这也成了她开展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工作的优势。她下乡完成工作后,多了一项任务——找人讲故事,先找村干部讲,村干部再推荐本村善于讲故事的老人。晚上回到住处,她连夜把听到的故事写下来,然后把整理出来的稿子邮寄到行唐县文化馆。当时行唐县文化馆负责这项工作的田青法与杨荣国素不相识,从杨荣国的名字上看误认为她是男的,还闹出过笑话,在一次大会上说:“杨荣国这小子真能干,数他搜集的故事多,数他整理的稿子好!”后来见了面才知道那些故事出自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之手。
1988年杨荣国(左一)在耿村普查民间故事
“白天下乡忙工作,晚上整理故事,夜深人静的时候,喝一杯浓茶,不觉得困也不觉得累,和遥远的故事人物对话,有时候夜里两三点还特别兴奋。”杨荣国对于刚参加工作时,业余时间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过程终生难忘。
由于她整理的故事又多又好,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1987年,杨荣国被调到行唐县文化馆专门从事民间文学普查和编辑工作,从此正式走上了民间文学的道路。
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民间文学普查中,耿村“故事村”揭开了神秘面纱。杨荣国就是普查组中的一员。忆起当年普查时的情景,杨荣国感慨,耿村不愧是民间文学的富矿,人人会讲,印象太深刻了。也正是在耿村普查的经历,让自己懂得了民间文学的作用和意义,坚定了她一生为民间文艺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
1987年5月,杨荣国第一次到耿村参加民间文学大普查活动。“当时我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在石家庄市小有名气,负责该项工作的袁学骏老师推荐我参加。”杨荣国说,从1987年5月到1988年11月,她先后6次到耿村参加大普查活动,每次待一个月左右,最长的时候待了两个月。
2018年春节,杨荣国在井陉参与民俗活动
万事开头难,杨荣国初次到耿村普查时,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吃了不少闭门羹。“当时找老百姓讲,人家说我不会。因为突然来了一群人,他不知道你的目的,是来干什么的,你搜集这些故事有什么用。”杨荣国和她的队友不得不转变工作思路,一方面跟老百姓讲政策,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和他们交朋友,俯下身子,甘当小学生。
和乡亲们交朋友,杨荣国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进门先跟他聊天,聊一些家常,聊熟了以后慢慢引到讲故事上来。嘴巴甜点儿,把‘大爷’‘大娘’挂嘴边,再不行就买点儿点心,买个罐头或买盒烟。”这样就拉近了情感上的距离,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讲故事的话匣子就慢慢打开了。“只有发自内心尊敬他们,才能感动他们,他们才会敞开心扉,和你无话不谈。”
在耿村普查时,住在老乡闲置的空房里,夏天天气热,蚊子咬,冬天没有炉火,脚上起了冻疮,但杨荣国并不觉得苦,挖掘整理故事的成就感让她乐在其中。“那时没有电脑、录音,全靠手写,常常通宵达旦地整理稿子。有记录不全的地方,为了准确,有时还得再去询问一次。但正是这些经历,改变了我的命运,让我爱上民间文艺事业。”杨荣国对于曾经的这段经历感恩于心。
2018年10月,杨荣国(右二)在雄县采访谜语老人
那时,让杨荣国感到困难的不是条件的艰苦,而是为找不到好的故事家发愁,为整理不出高质量作品而犯难。当时还请专家进行了统一培训。对于整理民间故事的技巧,杨荣国深有体会,“慎重整理、忠于原貌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整理故事不能加自己的东西,不像作家文学,可以添加情节、想象。当故事转化成书面作品时,如何保留、体现故事家的语言风格,不失口头文学色彩,如何让故事家本人点头认可,都需要过硬的工夫。”
杨荣国的首部民间文学作品《花灯疑案》于1989年出版。有专家评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民间故事家专集”。
“这是在耿村普查时写的一本书,内容是故事家靳景祥讲述的故事,当时我们普查队员有明确的任务,每个人都要‘承包’不同的故事家,当时靳景祥是我承包的主要的讲述者之一。”杨荣国说,靳景祥老人能讲好几百个故事,他说过评书,故事讲得流畅又生动,故事情节也特别丰满,整理起来比较顺畅。为了整理靳景祥讲述的故事,杨荣国数不清去靳景祥家里多少次,靳景祥老两口儿也把杨荣国当亲闺女一样对待。
《花灯疑案》荣获了第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杨荣国荣立三等功。“这本书的出版鼓舞了我的斗志,也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杨荣国以突出的成绩,再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1990年,她被破格录用为国家专业技术干部。
1991年,杨荣国在辽宁大学与恩师乌丙安
杨荣国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1990年,她到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学习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课程,师从著名民俗专家乌丙安教授。杨荣国说,乌丙安教授的《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信仰》对她影响很大。乌丙安教授不仅传授给她专业理论知识,更让她懂得,人要永远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永远保持乐观、坦然的人生态度。
杨荣国正式调到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省文联”)工作是在1993年,省文联人才济济,卧虎藏龙,杨荣国感觉自己来到了艺术殿堂,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只有不断看书学习充实自己才能不负众望。
她到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承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从事《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的编纂工作。“我来之前这本书的编纂工作刚启动不久,我来了以后,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统筹推动这部书的进展。”杨荣国说,《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编完之后,她又接手继续编纂《中国歌谣集成·河北卷》的工作。通过对这些故事、歌谣的整理研究,她更加佩服民间故事家的艺术才华,更加感受到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
2020年,杨荣国和工作人员编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河北卷》
“民间文艺是生活的艺术,是人民群众巧手匠心的创造。正是民间故事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了民间文化的种子和基因,推动了民间文艺的传承与发展。”杨荣国说,民间文艺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头和母体,一切文学都离不开民间文学。“通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磨练,我等于上了一所好大学。民间文艺这方沃土给予了我丰厚的滋养,使我受益终生。”
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知识面的拓展,杨荣国想从理论上研究探讨民间文艺,研究故事背后的故事,出版了《民间故事家——靳景祥》《居落文化的明珠——中国耿村故事》《中国涉县女娲祭祀文化》等一系列著作。
如今,讲民间故事的高手越来越少,除了将故事家讲述的故事以出书的形式保存下来,如何将故事家讲故事的真实场景、音容笑貌同时永久保留下来,也是杨荣国的愿望。《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河北卷》实现了她的愿望。对故事家讲故事的场景进行拍摄,书中附有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再现讲故事的场景。
“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骨子里,都流淌着民间文化的基因,比如端午节,我们要包粽子、挂香囊,到春节都要包饺子、贴对联、给孩子压岁钱,我们的行动无形当中也在传承民间文化。”杨荣国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30多年来,她深刻地感受到,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同,这也是令她比较欣慰的。
如何促进民间文艺的活态传承,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这也是杨荣国一直思考的问题。杨荣国认为,民间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民间文艺传承和保护的最好途径。
“我们举办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井陉举办过井陉春节民俗展演暨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在当代价值研讨会,在隆化举办过我们的节日——2023中国·隆化元宵节民俗展演暨庙会文化座谈会,不仅让当地的民间文艺有了更多展示的机会,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杨荣国说,柏乡汉牡丹文化节依托柏乡7株2000多年的汉代牡丹,建成680余亩的牡丹园,从观赏牡丹到油用牡丹,一朵牡丹花致富一方百姓。
2006年6月8日,杨荣国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杨荣国认为,民间文艺有时代性也有地域性,传统民间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未来应该在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国人文化需求,展示中国气质、中国形象,乡村振兴等方面做文章。
2021年,杨荣国当选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继续扎根民间,为河北民间文艺的发展倾心尽力。去年,她作为主编的《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和《长城·河北民间故事》相继出版,分别系统收集整理了大运河和长城河北段沿线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记述了大运河和长城沿线人民真实的日常生产生活样貌,生动展现了大运河和长城的文化记忆。接下来,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继续完成《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河北卷》的编纂工作,“这是省民协在新时代承担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到2025年完成《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河北卷》《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北卷》《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河北卷》《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河北卷》等15个卷本编纂任务,全方位展现民间文学的历史风貌与新时代人文精神,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民间文艺的发掘、传播、保护与发展。”杨荣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