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进行深入采访,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双争”榜样》栏目陆续推发。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郭雪迎

郭雪迎,男,1950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沧州市万泰丽景小区居民。27年来他始终坚持义务教授传统武术。多年来,跟随他习武的已逾千人,更有十多名学员因此走上了专业之路。曾获得全国德艺双馨活动一等奖、“河北好人”等荣誉。
“掌门”师父郭雪迎
◎彭玲
一杆祖传老枪,十二套清招短拳,从祖上一路传来,传到了他的手上。
他挺了挺腰,直了直背,双目炯炯,接过了这沉甸甸的责任。
那是1996年,走过四十六个春秋的郭雪迎,成了弓撑闭形门的掌门。
“德为先,艺为本,记住了吗?”
“记住了。”
“不许欺师灭祖,不许背师卖法,不许仗势欺人,有德之人可教,无德之人不可教,能做到吗?”
“能。”
祖训轰轰地响在耳边,从七岁起,他就听得如雷贯耳。那是爷爷的话,父亲的话,师伯师叔们的话,他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而今这些话听在耳里,不仅是祖训,更是期盼和嘱托,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为了掌门之责,为了武术之传,他愿赴汤蹈火,永不言苦。
他没想到,从这时起,他铺开了长达二十年的义务授徒之路。
武痴
郭雪迎的一天,是从晚上开始的,这时是他最开心的时刻,也是最忙碌的时刻。
沧州市运河区万泰丽景社区大院的灯光亮起,郭雪迎的场子热闹起来。
不用他指挥,先到的孩子们开始铺垫子、起跳、热身……
“师父。”
“师父。”
一声声呼唤,唤起他心中的波澜。当年,他是一个孩子时,也是这样和师兄弟们围拢在师父身边,声声唤着师父。
人生七十秋,他用一生的痴迷,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郭雪迎练武,是从老家——河间市兴村镇郭赵庄村开始的。
沧州武健泱泱,河间亦武学兴盛。郭赵庄村的郭家清招短拳传到郭雪迎的父亲,已是第四代。
清招短拳从清代京师传出,已有二百年历史。家族里出过保镖护院,也出过保家卫国的忠良。郭雪迎七岁就跟随爷爷和父亲练武,农家小院、村边麦场,都成了他学武的地方。爷爷和父亲不仅教给他武,还给他讲练武修身的祖训,从那时起,“德为先,艺为本”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耳提面命,基本功打底,郭雪迎在长辈的殷殷目光里闪展腾挪。这棵武苗,是忍着饥饿腾跳在练武场的。几个红薯面窝头下肚,一趟拳练下来,早已是前心贴后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郭雪迎没叫过苦,没喊过累,有一招半式练不地道,等散场了他自己加码练。
走如风,站如钉,行如狸猫,势如猛虎,拳不远伸无空隙,脚不远踢有根基,拳出虚实攻防兼备,指东打西三盘协调……清招短拳并不是单指武术的拳法,而是一种武术类别的简称,既有拳法,又有器械。二十年风雨无阻,郭雪迎不但得了清招短拳的真传,熟练了十八般器械套路,还锤炼了钢铁意志。他做事认真,做人板正,言出必行,吃苦耐劳。
二十七岁那年,沧州市招工,他成了食品厂的一名锅炉工。锅炉房二十四小时不停火,人员三班倒,郭雪迎为人实诚,干活不惜力气,别人推三车煤他推五车,别人倒煤渣就近倒掉,他倒煤渣倒到最远处。他的工服,烫得窟窿眼都比别人多。往炉膛里撒进几锨煤待燃旺,拨到一边,拿钩子把底渣掏出来。炭火出炉,火星四滚,蹦到衣服上就是一个眼。泼上冷水一浇,热渣滋滋冒烟,不待凉透就要推出去,否则影响炉膛填煤。他勤快,锅炉烧得旺,下班时,他都要推上几车煤,再把炉渣掏干净,为的是让接班的人省事。
那时住的房子,是单位院墙边的一间放杂物的临建,碎砖垒就,石棉瓦盖顶,跑风漏雨,勉强算个遮身之处。冬天冷似冰窖,夏天热如蒸笼,郭雪迎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睡不着,便练功,练到疲惫至极,沾枕而眠,蚊虫叮咬,汗流浃背,全不知晓。他说,练武的人,就要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歇班时,他拎着长枪或大刀,到运河边或体育场习练,风雨无惧。
练武,这是他生活最明媚的时刻,流云在天,万物无心,他心里只有功夫在回旋。头顶天,脚抓地,颈挺直,肩下沉,亮一个矮子步,来一个打虎式,十字趟紧跟上……那一刻,他被生活重压的心是那么舒展,站直了,他是大地上的一棵松,伸开臂,他是腾空欲飞的鹰。
掌门
沧州,是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精英荟萃,豪侠云集,运河边,公园里,处处有挥枪舞棒的练家子。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武友,彼此切磋交流,彼此鼓励,他对武的热爱,愈加浓厚。
二十年光阴,住房从临建到一间平房再到两间平房,他也从锅炉工到业务员到部门经理。不管生活如何变化,郭雪迎对武术的痴迷没变过。有过不去的坎儿,他去练一趟拳;有说不出的委屈,他去耍一回枪。手是两扇门,脚下一条根,一方水土养育了痴迷武术的人。武,是他的精神之柱,也是他心灵依所。
技精于勤,几十年风霜习练,郭雪迎绝技在身,掌握了清招短拳的全部精髓,十二套拳法,十二种器械对打,十套空手对打……他走路生风,肩背挺直,身蓄凛然武风。
河间的乡亲们一次次把他请了回去。
有没有把式房他不介意,有没有好招待他不介意,只要村民愿学,他认真教。清招短拳在河间、肃宁一带很有群众基础,场子也很多,他和叔伯、师兄弟们一起,指导孩子们习练。围灯一挂,麦场练起,那是他小时的场景。现在所不同的是,他要自己坐车来回跑,全盘义务。
每次开场授徒,他都会重复一句话:“德为先,艺为本,不可恃强凌弱,不可狂妄自大……”
武之最高境界,是德艺双馨。做人板正认真,武艺精博通,1996年,经过长辈推选、师门公议,他被立为弓撑闭形门第五代掌门人。
三间通堂把式房,中摆八仙桌,两旁摆放十八般兵器。他向祖师神位叩头,然后端坐桌旁,师兄弟们再拜掌门,那一刻,郭雪迎双目泛光,爷爷和父亲的教诲鸣响耳畔,重聚心头。
掌门,是个虚号,于他,却是心头沉甸甸的责任。
从此,他不再一个人练,而是要带着一群人练。
他接过的是传承的担子。他要为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而现实,并不乐观。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了,大人忙于打工赚钱,游戏、手机成了吸引孩子们的法宝。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瑰宝,纵是“镖不喊沧”已是历史陈迹,但中华武术的瑰宝怎能任其消亡?
他要在沧州开设自己的武场。
他要义务教,让愿学武的孩子都能学。
消息一放出去,很快就来了八九个孩子。
师父,师父。孩子们唤他,像他当年唤自己的师父。
这是他享受的最尊崇的称呼。他心中激情荡漾,唤一声,“孩子们,看师父给你们演一趟拳。”
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似粘,崩打、败式、打虎式、矮子步……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
“喜欢不喜欢?”他问。
“喜欢。”孩子们答。
“愿不愿学?”
“愿学。”
“学武术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记住了吗?”
“记住了。”
师父
哪有什么把式房,一家子住的是老旧三间小平房,连放器械的空间都难找。他只能领着孩子们在街边练,在胡同里练,在公园练……晨昏早晚,一处空地就可做他的场子。
义务教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郭雪迎身在企业,工资微薄。他的爱人没有工作,一直是打零工补贴家用,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郭雪迎要教学生,自己搭工夫,还要搭钱。他的爱人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义务”。
办个班收点学费不行吗?在武校当个兼职教练也能有点收入,非得免费教,这不是鬼迷心窍吗?爱人的话其实也是许多人的疑惑。
“收费绝对不行。”郭雪迎态度很坚决,他一次又一次解释,“祖有祖训,门有门规,不能卖艺赚钱,我不能违背祖训。”
“什么祖训门规,人先得吃饭吧?练这玩意儿有什么用,教这学生有什么用?”咣,啪,有什么东西碎了。
郭雪迎还是那句话,“武术传到我这儿,不能让它灭在我这儿,如果那样,我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
郭雪迎是铁了心了,一定要教下去。他理解爱人的不理解,为了取得爱人的谅解,他在家里变成了贤惠丈夫,尽量多干家务活,买菜做饭洗衣拖地,样样拿得起,“只要让我教武术,我干啥都行。”
爱人最终拗不过他,依顺了他。
练武,是个辛苦活,没有场地,只能风吹日晒。他不忍心让孩子们在街头受罪,咬牙在自家平房后面,搭建了三间小屋。
天天指导,一月两月好说,一年两年也好说,十年八年下来,天天教学生,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
谁没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就是铁人,也会生病,郭雪迎当上了这个师父,就是生病也咬牙支撑。
感冒发烧他教,痛失亲人他教,在学生眼里,他是从不缺课的师父。单位重组他教,下岗分流他教,在家人眼里,他是不为外物所动的武痴。
郭雪迎教得费尽心力。
拮据的日子,他买不起全套兵器,就自己踅摸,自己动手制作。长枪、短枪、棍棒,首先要有合适的杆子。他到田野里去转悠,眼睛只往树林里瞟,猛然发现一片白蜡树,他欣喜若狂。找到村干部,说明来意,村干部点头同意。他致谢不迭,找来斧头,砍来合适的杆子,自己剥皮、切削、磨光……
徒弟
一晃,就是二十年。
多么漫长的二十年啊。又是多么忙碌的二十年啊。
除了平时教徒,郭雪迎还受邀成了两所小学的武术教师,每周一节课,雷打不动。有时,他回到家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匆匆赶往训练场。
有几年,他家平房拆迁,把式房没了,他只能带着孩子们在马路边练、小广场练,由此,他免费教学生的名声也越传越远,最多时,学武的孩子达到了五十余名。
他不知道自己的头发怎样白的,也不知道教了多少学生。但是他知道,他教过的那些孩子,有的大学毕业,有的成了公务员,有的参军,有的甚至成了特种兵。
一茬又一茬,一拨又一拨,唯一不变的,是他每天的教授。
他得意的,不是学生有多少成就,而是他们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孩子们不仅强健了体魄,更练就了顽强的意志,不怕挫折的品格。每年参加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展示活动,经常性地参加省市级武术表演赛,那些生龙活虎的孩子们组成的团队,成为社区的风景,也成为他人生的风景。
李东,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跟着他习武,到现在已经十余年。李东大学毕业,工作后依然来场子练武。他说,师父教给他的不仅是武术,更是做人的诚信,做事的执着。李东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因合伙人撤资而导致失败,他没有灰心,送外卖、打零工、做电商,积攒实力和经验,准备东山再起。他说:“如果不是学武,遇到这些磨难,我早就放弃了,早就摆烂了,是武术教给我要坚持不懈,是师父教导我,要永不言败。”
谢宇轩去上大学了;赵任旭去了体校;王超参加工作了;穆宇承进了武术队……当年的孩子们走了,新的孩子们又聚在他身边。张若一练武后,身体强壮了,不爱感冒了;杨子叶练武后,变开朗合群了;王亚宁练武后,不再胆小怕事;陈佳宁练武后,不再迷恋手机游戏了……变化,悄然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虽然没有拜师仪式,没有任何报酬,可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2011年,郭雪迎搬到了万泰丽景小区,住上了两居室的楼房。可是,孩子们练习的场地依然是个问题。万泰丽景社区领导知悉后,为他提供支持,免费提供场地和存放器械的房子。从此,社区大院就成为他固定的场子,每晚七点半到九点准时开练。
他教得是如此严肃认真。
一招一式,一踢一跳,他讲解要领,先做示范,然后逐一指导,这个胳膊要抬高些,那个腿要蹬劲,两个小时下来,他口干舌燥,汗水浸身。
旁边坐着一圈家长,看不过去,对他说,郭师父,你也歇歇,趁着孩子们练习,喝点水,养养神。
他说,孩子们练,我悠哉悠哉坐着,舒舒服服地喝水,那成什么样?!我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先要做到。师父有师父的样子,徒弟才有徒弟的样子。
传承
学武术,是慢功,也是苦功,重在坚持。先学基本功,站桩、踢腿、弹腿、打拳、抓空……一年半载打根基,再学个三年拳械套路,技击功法,才算入了门。
正唯如此,学武也培养了孩子们持之以恒的精神。练功夫就是花工夫,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所以武无形中也让人静气忍躁,修身修心。郭雪迎想教给孩子们的,正是武术背后的人生道理。
一言一行是为师,一招一式是为师,他的武艺与做人方式,都给孩子们的人生打着底子。
孩子感念师父的无私传授,家长感念师父的辛苦付出,他们送来锦旗,一次次表达心中的敬意。
郭雪迎,为武倾尽了多半生。
他的家里,普通的两室一厅,没有精良的装修,没有成套的家具,只有满墙的锦旗、满桌的证书、满架的兵器。
刀枪棍棒,斧钺钩叉,样样齐全。短枪一米八,长枪三米余,都是他自己找来的枪杆安装。
在这些兵器中,那把祖传老枪,是他的珍藏。
枪身幽深泛黑,好似包浆,枪尖锋芒内敛,枪缨犹然深红。他时常握着它,摩挲它,仿佛在回味少年的时光。爷爷拿着它,扎刺劈斩,立身武林;父亲拿着它,抵抗过战乱和灾荒;而今他拿着它,送走了二十年的义务授徒时光。
掂起那把枪,七十三岁的老人陡然豪气满脸。
一蓬白须,一杆老枪,如一幅画,写尽岁月风华。
在这幅画背后,站着上千名的学生,他们汇聚在他身边,又从他身边走向四面八方。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中华有神功!神功在他心中。
他抖一抖精神,在岁月的光影中演练起来:近身则靠打,挨身则肘发,练武在强身,修心第一门。“拳有长打,有短打,开门式八步定心,七星为定,前虚后实,不动如山,动者如雷。”师父教给他的武艺,他再倾囊教给孩子们,光影重重叠叠,二百年清招短拳的历程,凝聚成他拳拳人生。
七十三年,人生坎坎坷坷,师父、长辈,一个个离他而去,而他,百炼成师,长成师父期望的样子。
二十年,那些学武的孩子,带着他授予的坚韧与恒心,摸爬滚打,百炼成人,百炼成材,赓续不断。
作 者 彭玲

彭玲,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兼职教授。发表散文、报告文学、评论500余万字。著有《我为你赴汤蹈火》《巍巍华北》《青春酿酒》《从修脚工到董事长》《颐和密码》《夺命书香》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