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杂志·“双争”榜样 | 张德荣,三十五载深耕农业沃土
2023-10-12 10:02:53     当代人杂志    【字体:

开栏语:“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进行深入采访,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双争”榜样》栏目陆续推发。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张德荣

张德荣,男,197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邯郸武安市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他长期工作在土肥水技术推广第一线,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工作实践经验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成果转化等方面贡献突出。被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河北省土壤肥料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4月,入选“时代新人·河北好人”。

张德荣,三十五载深耕农业沃土

◎李晓玲

张德荣蹲下去,左手抓出一把土来,再用右手捏一小撮,捻捻,又放到鼻子底下闻闻。凭多年的经验,这土色较深,是肥土,土层疏松,易于耕作,像老辈人说的“干耕像香灰,湿耕如糖化”。反之,瘦土土色较浅,“敲敲一个洞,锄锄一条缝”,土层黏犁,耕作费力。

这样的动作,农技专家张德荣已经做了三十多年。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在八千年前的磁山文化中,考古专家在这里发现了家鸡饲养、核桃栽培,而最惊人的发现,则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最大的粮仓——几十个灰坑中,有至少十四万斤的粟和黍,其出土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粟的发现,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修正了世界农业史对植粟年代的认识。武安是中国小米之乡,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地,实至名归。

对于这一点,张德荣十分地骄傲,虽然他想象不出祖先是如何把狗尾草驯化成粟谷,在土里种出了金灿灿的小米,但他却知道当下全市80多万亩的谷粮地,如何在他和同事们的手里得以传承,使之变成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

感恩这片土地。几千年来,土地之于武安人,是最为难得的资源。全市1806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平原、山区、丘陵各占三分之一。83万亩耕地,60%以上属于丘陵旱地,年最大降雨量1472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29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平均52%,年平均无霜期196天,日照充足,这些天然条件为谷子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

然而,83万亩耕地中有32万亩为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40%多。张德荣心里明白,在砾石土、粘矸土、砾石黄土、砂姜土、沙土等低产田的土壤,作物单产一般在每亩250公斤以下,严重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武安市是一座以工业为主的新兴城市,中国钢铁之乡,2022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73位,农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大约在20%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在全市产业中无足轻重,相反,对武安人来讲,土地越少越是珍贵。

如何让低产田变成高产田,让土地生出更多的“金子”,武安土肥站站长张德荣,心里总有一股子劲儿——要做,就做到最好!

35年前,张德荣进入土肥专业工作。黄色的土地,构筑着一个新的世界。

他没有迟疑,八百里山川,从一株株植物的叶片上逶迤开来,像极了雨后的太行水墨,像极了定晋岩的经卷和磁山三足陶的密语。张德荣往返于洺川之间,晨钟中出发,暮鼓里返回,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植物越来越干净,他认定,这就是厚积薄发的故土。

太行山脉下的武安,沟壑纵横,地貌复杂,高崖、盆地、岗坡……要想在石头缝儿的土里“刨金”,除非一番寒彻骨,否则,哪得梅花扑鼻香?

翻山越岭,张德荣去了最偏僻的泽布峧村,吃了一碗海拔1400米的武安拽面,山高坡陡,取土化验,像医生,一看二摸三闻,不容易呢,汗珠子甩八瓣儿,都要滴落到土里。

跋山跨沟,张德荣又去了最远的管陶山乡,38个村庄,寻走个遍,吃透摸透,为千差万别的土壤配上多个良方,和辛苦劳作的乡人彼此交心,指导耕种。

来来回回,兜兜转转,建基地,设试点,用脚步丈量大地,只为那一捧土,五谷生。

自己懂土,才能让农民也懂。土在白天是什么样儿,夜晚是什么样儿,都会影响到植物的生长。作为检验土壤肥沃与否的指示植物,生长红头酱、鹅毛草、荠草的土壤通常为肥土;生长牛毛草、鸭舌草、三棱草、野兰花、野葱的土壤,通常为瘦土。土里的动物是天生的“预测家”,有田螺、泥鳅、蚯蚓、大蚂蝗的肯定是肥土,有小蚂蚁、大蚂蚁来回爬动的多为瘦土。 

手是最懂土的。站在大地上,把土抓到手里,掌心传递给土温度,土也传递温度给掌心,这样的能量交互,汇聚了天地人合一的自然力量。每每这个时候,都让张德荣陷入一种朴素的情感当中,内心自是有了自信与张力。土地是人生的道场,植物是生命的盟约。他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敬畏一切生命的清辉,也彼此深爱着带有香气的植物。

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一代代武安人传承、赓续着古老农业的命脉,不同的是,今天科学技术助推了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因地制宜的生物工程造就了土壤的良性循环,低产土壤的结构改良提升了土地的肥力,人们获得更多口粮。

张德荣始终相信在古老的血液中,不仅仅有使命在肩,还有他个人的价值与归属。他把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渗透到三十多年的工作中,土壤测量,优质配方,良种推广,到位服务,每一项他都要亲力亲为,从而确保提高农作物品质,稳产增收,让农人脸上带笑,眼中有光。   

再有一个月就是谷子的收割期了,张德荣又驱车赶往北安乐乡迂城村。

前段时间一场倾盆大雨,500亩谷子基地浸泡在水里,他赶紧让人前去排水。谷子从播种到成熟一般生长周期为120天左右,眼看是最后的“一哆嗦”了,绝不能让谷秆一边倒。

这几天,是谷子颖壳变黄、籽粒变硬时,张德荣不放心,每周得跑两三趟过来查看。

在谷地边干活儿的四五个村民,一见到张德荣走过来,便远远地举手打了个招呼。等张德荣走近,村民张会成笑着说:“张站长,你给的粪肥太少了,不够用。”张德荣说:“这是咱市里的乡村振兴绿色种养循环项目,一亩地免费供应400公斤。你说说,全市几百个村,不都得像咱武安豆沫一样,撒撒芝麻盐儿,全面照顾到?除了政府帮助,你们自己也要多上好肥,把地整得壮一些。”张会成说:“是嘞,我今年70多岁了,种了一辈子的地,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谷子,穗大籽实。”张德荣笑了。今年迂城村种植的是与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联合开发的优质品种“冀谷”系列,过去靠天吃饭,产量小效益低,现在有专家帮扶,又提供优良品种,一亩地的产量和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张德荣给老人算了一笔账,迂城村500多亩谷子,亩产400公斤,每亩产值超过2000元,增收200元,同时也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至10万元的收入。张德荣临走,又对村民们说:“迂城优质谷子基地正在建第二个厂房,等谷子熟了,没准儿能赶上用新机器呢,不用再去‘捯饬’卖粮的事儿。”

偌大的谷子基地,一望无际,谷穗们颔首低眉,将内敛的美隐藏于日月的风尘,这是在西部山区难得一见的农业景观。可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较之于去年,今秋的玉米能否高产,谷子的收成是否再多点斤数。

迂城村菊兰家庭农场场主、50多岁的史振伟就是这么想的。

自从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史振伟的心就被农作物给牵挂住了。一开始,哥儿几个人人都是股东,人人都是董事长,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却人人都是“白板”。庄稼地里的活儿看似简单,却有一套自己的“程序”和“代码”,它顺应节气的变化,也懂得与人的“亲和”,你不爱它,它也不爱你,“程序代码”就会乱套。说白了,史振伟他们一年到头,没有分到几个铜板,有时候,还落得个两手空空。此时张德荣出现了,按史振伟的话说,就是贵人来了。张德荣掰着指头给他讲道理,算总账,又带来种建科、技术站、植保站的负责人传道授业。史振伟说:“祖祖辈辈都这么种庄稼,没有想到会有这么深的学问。”一悟透其中的道理,史振伟便立即转换“频道”,在各路专家的指导下,从头做起。

有了专业指导,又聘请了十几位农民,史振伟一头扎进大田里,学技术,学选种,学耕作,学施肥,学防虫,学管理,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成了这位农场主的头等大事。当他第一次看到一袋袋粮食价格蹦出了令人心跳加速的数字时,兴奋地拨通了张德荣的电话,邀请他的这位贵人来喝场大酒。

种粮大户史振伟声名远播,他的家庭农场被评为省、市级模范家庭农场,他个人也被武安市政府评为“种粮标兵”。但史振伟不知道,张德荣今年4月被评为“河北好人”。

像史振伟这样的种粮大户在武安比比皆是,而张德荣选择低调。让科技成果走进千家万户,让万千农民享受政策红利,是张德荣最大的心愿。近年来,张德荣带领专家走乡串户,在田间地头搞实训,传经验。他说,实际上我们只做了四件事,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2022年,武安50多个示范区,小麦增产8%—9% ,玉米增产10%—15%,马铃薯增产9%……种植面积约13万亩示范田,辐射带动近45万亩的土地,新增收益1.2亿元以上,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切实发挥了科技的支撑作用。

太行风从川口而来,百圃妖娆,一幅浓墨之图,晖彼夏野;一卷山水之画,恣意秋泓。俯瞰武安大地,锦绣瑰丽,五谷丰登,揽乎秀腴之屏。张德荣说,脚踩在土地上,才感觉踏实。 

春华秋实,颗粒归仓。农人们心怀虔诚的敬意,将甘甜的果实呈现给家乡。粮食瓜果甘甜纯正,农人心底澄澈明亮,是生活在喧嚣城市的人们无法感受到的。

做了几十年生意的邢台人王大华,认定了太行山脚下地理环境好、生态好,武安小米是国家级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河北省十大区域公共品牌,同时还有多种农产品被农业部录入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最终,他选择把农业公司开在武安。在这里经营三四年的时间,武安的品牌农产品小米磁山粟、晶秋、洺水源、米乡乐……源源不断地被推介到全国各地。王大华在武安学会了做武安拽面,小米捞饭。他说武安面筋道,小米香甜,武安人实诚,入了乡随了俗,就不仅仅是赚钱的问题,这里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王建朝是武安当地人,也看准了武安农业产业化的前景,2014年3月,他的润泽农业有限公司开到了迂城村。公司集有机谷子、杂粮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走经营集约化、产业链条化、生产智能化、产品高端化、品牌知名化的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之路。

张德荣十分清楚,这是武安农业产业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武安,像这样的公司有十几家,依托“公司+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谷子种植基地的耕、种、管、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运营。收获后的粮食直接由公司收购,让农民省了工又赚了钱。武安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7.5万亩,其中谷子播种面积近30万亩。全市拥有小米龙头企业5家,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达23个,龙头企业年加工小米能力达到5万吨,加工转化率75%以上,产值超过5亿元。

有时候,张德荣坐在田埂上,畅想一些事。远处的太行山,云朵高高地飘荡着,云朵底下,是他热爱的家乡。小时候,他出生在农村,母亲是农校毕业的中专生,从小耳濡目染,让他选择了农业;上班后,他的三位师傅——土肥站原站长、副站长郝贵良、白培戊、姚忠生,教会了他农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一路走来,他一心扑在土地上,觉得值了,一生都不后悔。因此在这三十多年的生涯中,他把自己的心完全交给了土地,交给了农民。2022年,武安全市农业产值26亿多元,同比增长了近22%。较之于全年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27亿多元而言,26亿元微不足道,但张德荣觉得账不能这么算,土地是安身立命之本,土地种出了五谷,再微小的谷粮,也是人间最稳的基石。

作 者 李晓玲

李晓玲,邯郸晚报新闻周刊原主任,河北省作协会员,邯郸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多部新闻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出版有《古邯郸再发现之旅》《邯郸成语典故经典启蒙》《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历史名人篇)》《风举残荷》等书籍。

关键词 :当代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当代人杂志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