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进行深入采访,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双争”榜样》栏目陆续推发。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刘义

刘义,男,193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唐山市路南区退休教师。前半生,他是置身于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后半生,他是帮助贫困家庭的党员模范。为了助学扶困,刘义每天凌晨出门,不畏严寒酷暑,走街串巷,捡拾废品,靠拾荒攒下的7万多元都毫无保留地捐给了有需要的人,累计资助500余名贫困学子。2023年7月入选“河北好人榜”。
用生命诠释大爱精神
◎杨立元
这位老人叫刘义,唐山第二中学退休教师。退休后,他有着比较优渥的生活条件,本可安逸地享受晚年的幸福时光,可他却每天凌晨起床,背起编织袋,穿着洗得褪了色的衣服,沿着居民区和街道捡废品拾破烂,这一捡就是22年。
他用捡破烂的钱和自己的部分退休金资助了数百名贫困学子和困难人员。
1
仲秋的一个下午,我走进了刘义在唐山市路南区永红桥街道建国南里小区的住所。这是震后唐山市第一批盖的楼房,他的住所也是这个小区最小的单元,仅仅26平方米。屋中的两三件桌椅陈设已经用了四五十年,这样款式的物件,现在很少有人使用了。而点亮房间的,是那一件件锦旗、奖杯、奖状,墙上、桌上,那么鲜艳、明媚。老人年事已高,头发已经脱光、牙齿也脱落了,但精神矍铄,说话的声音也很洪亮。
刘义老人的耳朵有点背,我的采访不得不在他二儿子刘爱民的“传话”和“解读”中进行。我问他,按他的年龄和教龄本不应该住这样窄小的居所啊!老人说,唐山教育局后来分配给他一套较为宽敞的房子,而且现在的这所住房还可以留下,但他拒绝了。他跟组织上说,把宽敞的房子留给更需要的人吧。
刘义,1934年2月出生在迁安县上屋村,受革命家庭影响,自幼接受了党的教育。解放战争时期,他牵着自家的毛驴参加到护送解放军伤员的队伍中。因家境困难,他只陆陆续续上过三年小学。按乡俗,他十六岁娶妻。婚后,他与妻子商量,想进迁安城关完小作为插班生继续学习,妻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后来,通过刻苦学习考入迁安一中,走读。他和妻子经营着七亩地,白天上学,晚上在农田里做农活。那时大儿子已经降生,家庭生活窘迫。每天清早他从家走到学校时,脸上和身上已经挂满小冰珠和霜雪,俨然一个“冰冻人”。学校知道他家庭困难,每月给他两元的助学金。这两元钱在当时能买25斤小米,够他一个月的口粮。后来,学校保送他上了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国家发给每月10.5元助学金,除去伙食费以外,还可以买些学习用具。“那时候,吃的穿的都是国家给的,心眼里对党充满感激。”刘义回忆起求学岁月,非常激动。他品学兼优,在上学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唐山女子中学任教。他已经有了两个儿子,本可以要求去迁安任教以照顾家庭。但他选择了服从分配。后来,刘义先后在唐山工读学校和唐山二中任教。期间,因工作需要,被保送到唐山师专和河北师范大学学习。因为业绩突出,被评为唐山地区先进教育工作者。
2
退休以后,刘义有不菲的退休金来保障他的生活,孩子们事业有成,用不着他操心惦念,孙辈也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让他的人生充满骄傲,也令人羡慕不已。谁知,刘义放着悠闲安乐不享受,却走大街串小巷,背着一个大编织袋去拾荒,此举令人愕然。儿女们也很不解,都劝他说,老爸,如果您的退休金不够花,我们可以给您啊!没事了,可以逛逛公园,找人下下棋、唠唠嗑儿,遛遛弯儿。他知道儿女的孝心,反复对孩子们说,那种生活我过不得,虽然退休了,但我不能在家享清福。少年时是家乡养育了我,青年时是国家培养了我,老年时是社会保障了我。在有生之年,我得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2001年清明节,刘义回老家迁安。路过村里的小学时,他看到家乡学校低矮的校舍,斑驳的墙面,破旧的桌椅板凳,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是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如今我要为家乡的教育贡献些力量,尽一份责任!他拿出1000元捐给了学校。后来,他陆续用拾荒的钱和自己部分退休金给家乡的学校购置了一些教学设施,并多次资助贫困学生和残疾人。他还给村里的老年人送慰问金和慰问品,出资支援家乡生态文明建设。
刘义80大寿,他对上班的儿孙们说:“我过生日不要生日礼物,也不要在饭店聚餐。我要钱。我要用钱办两件事:一件是慰问革命老区80岁以上的乡亲,一件是资助聋哑儿童。”老人的要求,得到全家热烈响应。他通过上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遴选出22名80岁以上的老人,发给每人一袋大米和100元现金,总计4400元。在这之后,他又带着2000多元回到村里,资助村里的残疾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赠给他一块横匾,上面写着“心系革命老区乡亲,铭记家乡养育之恩”。
2023年4月7日,一场特殊的爱心捐赠仪式在刘义的家乡举行。刘义身着简朴的衣服,拄着拐杖,亲手将他拾荒得来的1万元钱送到10位残疾军人、军烈属和困难退役军人手中。这一举动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将热烈的掌声送给刘义老人。刘义激动地说:“今天我是向老家的英雄致敬来了。我这一辈子是吃国家饭长大的,我总想为国家、为群众、为有困难的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刘义老人多次把自己拾荒的钱作为助学金捐献给上屋村的贫困学生,有一次多达5000元。为此,家乡曾把写有“助学大爱无疆,义举终生难忘”“济困抚危助栋梁,情深似海系学子”的两面锦旗送给他。
3
第一次拾荒,在刘义看来是件很自然的事。看见大街小巷上被扔掉的塑料瓶、纸壳和废纸等物品,他就捡拾回来,积少成多,整理后卖到废品站,换回钱转手就能资助上学困难的学生。慢慢的,老人形成了这样一个生活习惯:每天三点多钟走出家门,拿着头儿上安了铁钩子的木棍,背着编织袋,走街串巷,到饭庄、超市和步行街等地捡废品,甚至把垃圾桶中可以卖的东西也捡出来。
社区里的垃圾桶中大都是生活垃圾,剩饭剩菜已经霉变,打开盖子臭味扑鼻。他却不顾这些,每次都是先用铁钩子把垃圾挑拨开,再把里面的瓶子、纸盒、纸箱子片、塑料盒等可以卖的东西捡到袋子里,最后把垃圾归置好。然后,肩上扛着拾满废品的袋子,手里还拿着集束在一起的废绳和捆绑带,像一个收获者一样,高高兴兴地走在街上。夏天,火辣辣地太阳晒着,汗流满面,衣服湿透了,他就脱掉上衣光着膀子捡;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手常常被冻僵,裂开一道道口子,甚至冒血,他就用橡皮膏缠上,继续捡拾。由于长期背负废品,他的锁骨变形,有些驼背。他每天上午出去两趟、下午一趟,从不耽误。回来后再分拣,卖到收购站。刘义家附近原来有鸿雁饭店,生活垃圾多,每逢年节的时候,为了多捡一些可以卖的东西,春节晚会他都顾不上看。老人说:“过年了,饭店门口扔的纸箱子、塑料瓶、酒瓶一堆堆的,可以比平时多捡很多,这些年助学、助老、助残的钱都是从这些零零散散的废品中得来的。”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很快了解到刘义的身份,知道老人是为助学助困才拾荒的,都对他肃然起敬。每次刘义来卖废品,工作人员都愿意多出几块钱。附近的商家,也会把废品给老人留着。
刘义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每弯一次腰,我就捡了一分钱,就能给困难的人多一分帮助”。20多年里,老人拾荒攒下近7万元钱,资助了500多名贫困学生。唐山十二中有一个叫付悦的学生,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糖尿病转为尿毒症,爷爷已经80多岁,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刘义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决定资助付悦1000元,还把三双新鞋送给她。当他坐唐山电视台记者的车到付悦家中时,孩子的父亲非常感动,让付悦给他鞠躬。他说:“不用谢我,我也是党和国家资助才完成学业的。要感谢,我们就一起感谢国家,感谢党。”迁安一中有一个叫王春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因父亲去世家庭困难,高三时面临辍学,刘义得知后,拿出2000元资助这个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他谆谆嘱咐:“一定要把学上下来,等你考上大学告诉我,有困难我还帮你。”王春辉考上了西安工业大学。滦县有一个姓魏的学生,十来岁就照顾有病不能自理的父亲,还能够坚持读书,刘义在“唐山十大爱心人物表彰会”上见到了这个学生,当场资助了500元。
对别人慷慨的刘义老人,对自己却很抠门,家里的全部电器就是一个小电视和一个旧电风扇。一日三餐非常简单,没多少荤腥,还总吃剩饭剩菜。儿孙们经常劝说,但他不为所动。
“那么你们对他拾荒没有劝阻过吗?”我问。
刘爱民说:“起初家人并不支持他拾荒,但看到他乐在其中,同时也锻炼了身体,我们也就同意了。”
“那么以后您拾不动了,怎么捐资助学呢?”我问老人。
老人坚定地说:“那我就用自己的退休金捐助,我明年还要资助烈士家属和残疾人。”
多么善良的老人啊,他用自己一次一次弯腰拾荒的朴素行动,诠释和践行了大爱精神。
作者 杨立元

杨立元,唐山师范学院文学院二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求是》等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等专著25部,长篇小说《滦州起义》《历史上的纪念地》等文学作品1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