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山西左权县盲人宣传队一行十人应邀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演出,北京星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太行盲艺人联谊会秘书长弓宇杰与我取得联系,于是,我再次见到了相识二十年的盲人兄弟们,还把他们又请到了中国音乐学院。我们与首都的观众、与中国音乐学院师生一道欣赏到了流传在太行山地区的开花调、鼓书、琴书、三弦书、晋剧、莲花落、快板等艺术样式。虽然这二十年期间,我和盲人宣传队始终保持密切联系,没有间断过交往与合作,但每每观看他们的演出,都会令我感动又震撼。半年前的那次演出结束后,弓宇杰代表盲人兄弟们说出了他们心里的愿望。他们说,今年距他们平生首次进京演出整二十年了,他们希望能够登上国家最高音乐殿堂——国家大剧院演出,以此纪念他们过去这二十年,并恳请我帮忙。于是,我联系到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厅,得到了该部门领导和员工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经过一番精心策划,盲人兄弟们终于在11月5日如愿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展示舞台。
左权县盲人宣传队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到现在已经有整整85年的发展历史了。85年来,一代代盲艺人跋山涉水,走村串乡,成了太行大山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二十年前,著名音乐学家田青在太行山发现了左权县盲人宣传队,被他们的歌声感动之余,发出了一声惊叹——“阿炳还活着”。在田青的奔走协调帮助下,这支有着悠久文化传承积淀和深厚历史价值的盲人宣传队得以有机会在首都的多所高校舞台上亮相并展示左权的民间音乐艺术,中国音乐学院就是其中一站。那次晋京演出,不但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这些盲人兄弟的命运也牵动了无数人的心。2004年10月,由我和著名音乐学家、恩师赵宋光,以及盲人宣传队主唱刘红权的哥哥——左权县盲人宣传队的“精神领袖”、著名已故传记作家刘红庆一起畅聊盲人宣传队的歌及其他们的故事。我和盲人兄弟们、中国音乐学院和盲人宣传队也就此结缘。2014年,由中国音乐学院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联合主办的“太极传承音乐奖”,经过三轮的选拔,左权县盲人宣传队队长刘红权作为当年中国唯一的音乐人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接受颁奖。这二十年期间,以刘红权为首的左权县盲人宣传队成员分别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多次走进了中国音乐学院,走进了学生们的课堂,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广大师生带来了鲜活的民间音乐,受到了别样的思政教育。我本人除了参与其中,还一直关注着盲人宣传队的艺术动向、牵挂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二十年来,左权县盲人宣传队的故事被广泛传扬,被写成书,拍成电影,他们走出了左权,走向了全国,还进入了国际视野,他们的励志故事被广为传颂。二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团队再次来到北京,并登上了国家最高艺术殿堂进行展示。他们穿着二十年前的服装,唱着依然令人动容的歌,为关心热爱他们的朋友们展示出传统音乐的魅力。我作为盲人宣传队二十年壮大发展的见证人,有幸参与策划并担任主讲人,与弓宇杰一道,为观众讲解了来自太行山左权县、襄垣县、武乡县,以及交城县的10名盲艺人现场展示的左权开花调、襄垣秧歌、襄垣鼓书、晋剧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武乡鼓书、武乡琴书、左权三弦书、左权琴书等省市级非遗项目,并讲述盲艺人和太行抗战以及他们身上的励志故事。可以说,经过二十年来的不断发展,盲人宣传队的表演无论从体裁类型、呈现形式、演唱内容、表演技艺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和长足进步,从中可见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
我认为,盲人宣传队的这些盲人艺术家不仅仅是民间音乐文化的传续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护佑者,更是让年轻一代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启迪者、引领者,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盲艺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和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家乡的家国情怀。这些“活着的阿炳”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全社会去感动、敬佩、敬畏并去学习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更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
口中有曲、腹中有诗、心中有光、脸上有笑、魂中有爱、脚下有路——这就是我心中盲人宣传队兄弟们的真实样貌,是当代“活着的阿炳”的文化符号,是身残志坚者的社会标签,是自立自强的时代楷模。让我们把最温馨、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左权县盲人宣传队的盲人兄弟们!
(作者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