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进行深入采访,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双争”榜样》栏目陆续推发。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刘文江

刘文江,男,中共党员,河北雪中炭公益团队发起人。他坚守公益初心,公益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用心用情奉献社会。十多年间,个人累计捐款捐物达千万元以上。入选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温暖的红马甲
◎陈晔
一枚小孩拳头大小的花卷,两个半份的凉菜,无肉,一小碗鸡蛋汤。
这是他的午餐,也是我的午餐。
一主一客。
这是招待我的饭。极简。
他边吃边讲述,我边吃边记。
这样的采访我是第一次。
这样的被采访于他也是第一次。
星期天,偌大的办公楼只有他和一个小伙子,再就是敲敲打打的装修声。
因为路不熟,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他办公的地方。
这是他的新办公室。极简。
1
少年时期,父母忙于工作,刘文江跟着爷爷奶奶姥姥在农村生活,隔辈亲让他对老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村里,这个一把黄杏儿一把红枣儿,那个一碗杀猪时的大锅菜一块蒸红薯,给了他最初的人生善教。
在刘文江有能力后,他开始一点点帮助人,从帮助同学、发小开始。
从小远离父母,让他较早独立,能吃苦。
15岁的刘文江到西北高原的青海玉树当武警。高原的冬天不同于内地,冬天需要穿两双棉鞋,一双自己的,外套一双高原棉鞋。脸吹成了高原红,皱皱巴巴,根本不像他这个年岁的人。在部队两年,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他和战友们一次次行走高原执行特殊任务。最危险的一次是油罐作业的两名工人晕倒在罐里,刘文江主动要求进罐里营救,首长同意后,他爬上攀下,将两位晕倒的工人送出罐外。
退伍后,刘文江工地当过小工,做过北漂,跑过龙套,干过销售。从事过很多的工作之后,才开始人生的艰难创业。随着事业逐渐稳定,他由小到大开始投身公益……
他的红马甲像一束流动的蜀葵穿行在大地山川。
蜀葵是乡下老家门前院内的家乡花,厚厚实实,普普通通,在他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中难以磨灭。
2
井陉与平山交界的深山村,鸟都不拉屎的地方,他来了……
邯郸、邢台的山区小学,他来了……
他来了……车上拉着米面油、棉鞋棉衣,简直是“流动商店”。
村庄空了,年轻人或出去打工,或搬进城里。村里剩下的都是老人们。刘文江问老人们有什么心愿,有的孤寡老人说是一双好鞋。
他听了心里一酸,不由得想起了养活自己长大的爷爷奶奶姥姥。老人们的这个微小愿望他能帮着实现。但是,型号合适与否,不好保证。因此,每次出门,他都要多买一些型号的鞋和羽绒服。不同的老人不同型号,总有一件是合适的。
他多次往返于这些深山沟中的山村,记不清送出去多少双鞋、多少件羽绒服、多少书包、足球、电脑、学生服。只要哪里有需要,他和“红马甲”就会出现在哪里。
井陉县与山西搭界的一个村庄,只有几户人家。杨大爷是留守老人之一,老人90多岁,孤身一人住在山顶上的家,不愿下山住。刘文江每次来都会带上米面油生活用品,还有鞋。经常进山慰问,更加坚定了他做公益的决心,对于上年岁的老人一定多去看看。在做好单位工作之后,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做公益上。在做公益过程中,对一些事情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平山的一位张奶奶自己舍不得吃鸡蛋,一直给刘文江在放鸡蛋的罐子里存着。他不接受,会让老人难过,只好带回家,每次做饭,打开的鸡蛋多半乱了黄,甚至是臭了。他对同事说:“这是老人的一份感情,是人心。”
家乡的村子给了刘文江温暖童年,他挣钱之后,每年过节为村里人发放米面油,自己回不去,买好了让别人送回去。不给村里办点儿事,他觉得心里过不去。村里修路架桥,学校教师节买东西,都是他掏钱。有一年教师节,他为家乡广平县300多名优秀教师送去价值近12.6万元学习用品,在县优秀教师颁奖会上,县领导为他颁发“尊师重教先进个人”证书。广平县东张孟中心校大屯小学200名孩子收到他的棉衣、学习用品。64名贫困老人收到他送来的围巾、米、面、油和棉被。这一做十几年,累计达数百万元。
“致富思源,回报家乡是我应该做的。”刘文江说,“慈善不是捐多少钱,而是影响多少人共同来做这件事。”
那个小伙子就是冲着他的爱心来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在公益工作中认识了刘文江,就进入了刘文江的单位。他这样的同事和合作伙伴很多很多。
仔细算来,2006年他开始投身公益活动,以志愿者的身份帮助贫困儿童、孤寡老人、退役军人、环卫工、困难家庭、贫困学生,一直冲在公益一线。夏天,为酷暑中工作的环卫工、民警、消防员送西瓜、矿泉水、防暑药品;冬天,送羽绒服、防寒背心。春节,购置丰盛年货送给特殊人群,看望孤寡老人、困难家庭。从一个人,到几个人,最后到牵头成立“雪中炭”公益联盟。一个人做,变成更多的人在做。于是,在河北大地,红马甲像雨后的春笋一样冒出、游动……
他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一辆汽车都拉不完。甚至,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我提醒他应该用一个本逐项记下来,那是他走过的公益之路。
3
吃完简单的午餐,他无意中透露出自己有个爱心粥屋。而后,我们作别,他有要紧的事情要办。至于爱心粥屋的位置、大小未提供,我从网上搜到。
周日早五点,我从东二环向西骑行。中秋,石家庄的早晨需要加衣。他说的粥屋已经开灯,志愿者们在熬粥做菜,主食是馒头。门口坐着四位老人,她们的白发像一些光在微明的早晨晃动。以前,她们是要自己做早餐的。而今,老街坊老姐妹聊着天说着话,桌椅板凳摆好,只管吃就行,连碗筷也不用刷。提起刘文江,她们都说“这小伙子是实打实的好人!”
我闪进爱心粥屋,一位穿红马甲的大姐主动向我打招呼,约我坐下。我被墙上的几十个荣誉证书吸引了,数了数有七十多个。她说还有的没有摆上去,放不下了。
粥屋的名字叫“雪中炭”。雪中炭,就是雪中送炭。粥屋的食材、水电等大都是他的,也有别人捐的。每年他在粥屋的投入达到百万元。受益的却是上万人。
5点半,一名小学生来了。学校的公益活动,能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公益意识,每天有4个孩子来做志愿者。他们是五年级的学生。孩子激动,看错了表,提前半个小时到了。他穿着半袖让父亲骑电车送过来。过了一会儿,他的班主任和三位同学也来了。大家帮着摆凳子、桌椅,200多人吃饭,需要在6点半前摆好。
新华区的环卫工人橙色衣服像在马路上移动的蜀葵花。他们从凌晨三点就开始上班,路远的两点从鹿泉骑着电车来,凉气能把腿打透。
环卫工老张从早晨3点打扫马路,早已累了渴了,每天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到这里喝一碗热乎乎的粥,吃上一口热饭热菜。他工作量大,得喝两碗粥吃四个馒头。在家吃多了,老伴儿会嘟囔他能吃,在这里他是放开吃的。说了自己的“秘密”,我俩哈哈一笑。他说:“没办法,大肚汉!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
我数了数,来这儿吃饭的环卫工有四十多个。很多是来城里打工的。
“省了老鼻子的事儿!回家直接休息,下午再上班。”
刘文江爱好晨练,每天赶到这里分完粥,再去锻炼。
墙上还有一面锦旗,送锦旗的是一位瓜农。瓜农也能与公益有联系?粥屋的大姐告诉我,是因为瓜农种的瓜滞销,刘文江帮着销售了积压的一万多公斤西瓜。
那年7月,新乐瓜农老李的西瓜熟了,瓜熟蒂落本来是好事,卖不出去就是烫手的山芋。雨季,瓜销售不出去,烂地里,一年的辛苦白费。他只知道种西瓜挣钱,但是不懂营销。无意中得知刘文江是好人,好人做好事儿,他忐忑地给刘文江打了个让他脸红脖子粗的电话。刘文江听后,没有拒绝,只撂了句,“您等着,我们很快就到。”电话放下,不到一小时,穿着红马甲的刘文江带着一辆货车,多位志愿者来到瓜地,志愿者们在瓜地里摘瓜、装车,将老李一万多公斤西瓜全买下,还省了数百元的工人费用。这么多西瓜刘文江早已找好了归处,他与志愿者马不停蹄将瓜送给民警、消防员、环卫工、学校。
红马甲、绿西瓜,成夏天街头一景。
好事长脚,他帮销西瓜的事传到邢台,有人打电话求助,刘文江和志愿者们又到邢台收购西瓜。那个夏天,他们的红马甲在瓜地里起伏,累计向一线环卫工人、民警、消防员、工地建筑工等捐赠两万多公斤西瓜。
粥屋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累计的馒头数量、菜的斤数,当然也有志愿者们的名字。
从事公益,他植入的是美德种子。微光成炬,他身上的红马甲如一束光照亮了寸寸土地。
联盟路小学的那位小学生说:“文江叔叔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
他的红马甲换了一个又一个。
跟着他穿上红马甲的人越来越多,“雪中炭”爱心联盟越来越壮大。
那份简单的午餐会是难忘的午餐,是一位中国好人自身生活要求的写照。
吃简餐的“红马甲”,温暖的红马甲!
作 者 陈晔

陈晔,石家庄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新华社、《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发表新闻作品千余篇,多次获省市好新闻奖。文学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等国家级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