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进行深入采访,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双争”榜样》栏目陆续推发。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刘博、李玉法
刘博给村民讲解美国特种小米椒“满天星”的田间管理。
李玉法领着村里孩子到石家庄参观
刘博,男,197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石家庄市裕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玉法,男,198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德恒(石家庄)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一个是组织安排精准扶贫,一个是应邀返乡义务扶贫,刘博、李玉法原本素不相识,在扶贫路上成为兄弟。他们利用法律专业知识和经验,依法治村;带领乡亲们挖掘、塑造村名文化“卷掌成拳”;连续举办幸福饺子宴,打造成当地的新民俗;发起“帮山里娃找城里亲戚”活动,给村里12户14个孩子对接了城市爱心家庭,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把贫困村变成了“网红村”。两人卸任返回石家庄后,继续义务支持着村庄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5月入选“河北好人榜”。
卷掌成拳会有时
◎徐德泉
到了!到了!
车子前方的岔路口,矗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三个红色大字“卷掌村”。
车到村委会停好,下来几个人,这一行人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早等候在此的刘博和李玉法与客人稍作寒喧,便带着他们直奔后山。
平山县卷掌村曾是典型的深山区贫困村。脱贫攻坚前,村里150户就有55户贫困户。2016年后,经过三年奋斗,全村不仅实现整体脱贫,曾经的“问题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成为游客打卡地。
从“问题村”变成“网红村”,让人不得不说刘博和李玉法的故事。
村里两个“第一书记”
卷掌村人均半亩地且土地贫瘠,是典型的靠天吃饭村。村民各行其事,先后尝试种药材、办硅砂厂、养牛、栽核桃、种花椒……看上去各开财路,热火朝天。然而,大多数人血本无归,人心也渐渐散了。卷掌村落了个不好的名声——问题村。
经历失败教训,村民清醒了,认识到村里没有“能人”带头,什么事也搞不出名堂。怎么办?村民王先海提出来一个建议,请李玉法回村。
李玉法何许人也?
李玉法,1982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卷掌村人。他上高中时就入了党,是村里最年轻的共产党员,后来考上河北师范大学,是村里第一个本科生。大学毕业后,他留在石家庄创业,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李玉法的根在卷掌村,魂在卷掌村。纯朴厚道的李玉法,不忘家乡养育之恩,村里的父老乡亲有大事小情到了石家庄只要找他,从不拒绝,有时还管吃管住。他家成了乡亲们在石家庄的办事处。乡亲们都说他是好后生。
2015年冬的一天中午,王先海到石家庄找李玉法,代表乡亲们想请他回村带领大家脱贫。
李玉法自己的事业正红红火火,腾不出手,一时也犯起了难,只好说:“这事我先考虑一下。”
那天晚上,李玉法失眠了。
父老乡亲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清苦日子,特别是他想起村里那些孤寡老人孤苦伶仃的样子,心里就隐隐作痛。村里七八年都没娶回过一个新媳妇,没有出生过一个新生儿。有一次,村里一个老党员到市里找李玉法办事聊起来,痛心疾首: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后恐怕就真的没卷掌村了。
在李玉法举棋不定之际,卷掌村的乡亲们没有闲着,去找镇领导帮忙请李玉法回村。于是,镇长亲自给李玉法打了电话,邀请李玉法见面谈谈。
要请李玉法回村的消息传开后,李玉法的舅舅说:“让玉法回来,是把他往火坑里推。”其他亲人也劝李玉法,如果有心可以为家乡办些好事,人们都会说好。可真正回村,干得再好也会有人说不好。
2015年12月20日,李玉法见了镇长。镇长情真意切,从养育之恩,说到不忘初心……镇长的话点燃了李玉法的理想之火。他郑重表态:“回!”
一个“回”字,将李玉法带上了风雨兼程的人生。
2016年1月,李玉法留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独自从石家庄搬到村里。回到村里的头几个晚上,李玉法怎么也睡不着,可开弓没有回头箭,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诗给自己加油鼓劲儿:
别妻离女返故乡,
披肝沥胆战太行。
卷掌成拳会有时,
敢叫众生享安康。
李玉法回到卷掌村,镇党委任命他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其实,名为第一书记,可没有工资,是义务扶贫。
见李玉法真的回村了,村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曾当过十来年村干部的李顺来写了11页的村情材料交给李玉法,并打气说:“玉法啊,这村里可是一潭‘浑水’,你回来了,证明了你的胆量和勇气,回村就没有退路,你就得带领大家蹚出一条致富路来,我们对你寄予厚望。”
2016年1月20日,石家庄市裕华区农工委驻卷掌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刘博来到了卷掌村扶贫。刚进村的刘博,听说了李玉法是回村义务扶贫,深为感动,他拍着李玉法的肩膀说:“脱贫既是乡亲们的期盼,也是组织交给的任务,卷掌村的老百姓就靠咱们了!”
因此,卷掌村有了两个“第一书记”。
调查刨出穷根
面对两眼一摸黑的村情,刘博和李玉法先展开调查。
他俩带着工作组的同志,挨家挨户走访。每个家庭有几口人、有什么特长、多少亩地、贫困程度、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打算干点什么……一边走访,一边征求村民的意见,他们像声呐雷达一样收集村情民意。
虽然遇到了多次冷眼,吃了多次闭门羹,有的村民还连挖苦带讥讽,但他们总是相互鼓励,迎难而上,毫不气馁。在走访过程中,他们看到村民对扶贫信心不足的犹疑,但看到更多的是对富裕的渴望。十来天,全村的基本情况已了然于心,刘博对村里半数以上的人都能叫得上姓名。
在摸排调查中,通过辨析、归纳,找到了卷掌村贫困的几大主要原因。
为了凝聚人心,刘博和李玉法组织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党员大会。那天,在村党员活动室,他们对党员们说,会议开始前,我们先重温一下入党誓词。党员们先是一愣,接着齐刷刷站起来,跟着庄严宣誓。
整齐而响亮的宣誓声,在卷掌村响起。铮铮誓词使全体党员仿佛听到了党的召唤,人人感到震撼,个个热泪盈眶。
重温入党誓词之后,刘博和李玉法分别讲了村里的情况,说了自己的想法,讲了党员如何发挥带头作用,俩人隽思妙语,谈笑风生,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话,也说出了全村党员的心声。
“那我们怎么干呢?”刘博深思熟虑,腹有良谋,胸有成竹,他随之把话锋一转,“卷掌村出路在哪里呢?党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脱贫攻坚!”说到这里,他手向前一挥,把巴掌狠狠向下一砍:“我们要把村里的穷根斩断!”
石破天惊!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气慨。所有党员无不为之动容,整个会场涌动着一股激情。当他讲完,伴随而来的是雷鸣般的掌声,那掌声是一种认同,那掌声是一种共鸣,卷掌村脱贫攻坚的希望像熊熊烈火一样燃烧起来!
从此,击鼓三通,铁板铜琶,刘博和李玉法唱响“大江东去……”
行动才是最好的扶贫
俗话说:“说一筐话,不如干一件事。”为了凝聚人心,刘博和李玉法从市里请了专家,在村里开设了“道德讲堂”。春节前,他俩拉了一些赞助,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和五保户、低保户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
搞道德讲堂、送慰问品,让村民们心里暖和起来。为和乡亲们的感情距离拉得更近一些,刘博和李玉法趁热打铁,于2016年春节后的正月二十五,在村里举办了一次特殊的“饺子宴”。
当日的“饺子宴”独特之处在于吃,吃饺子时,每个人面前摆着一双长52厘米的筷子,自己用筷子几乎吃不到嘴里,只能用筷子喂别人。当大家发现“秘诀”后,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聚似一团火,散开满天星。“饺子宴”除了吃出了喜庆、热闹、融洽,还吃出了寓意、文化。这令大家懂得,团结互助,心往一处使,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刘博和李玉法与村民打成一片,帮村民上山砍柴,和村民一同搓玉米、推碾磨面、开荒种菜……在最短的时间成了“卷掌人”。动人以行者,其感方深。他们用行动换来了村民的信任。
村里干旱缺水,刘博和李玉法三番五次跑县水利局,争取了3万元的经费,组织村民自力更生维修水井和输水管道,让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接着,他们多方筹措资金,硬化了村里的道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帮助贫困户重建、修补房屋……对村里进行整体美化,清除了卷掌村的“视觉贫困”。经过努力,卷掌村旧貌换新颜,漫步在卷掌村,干净整洁的街道,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那些时日,刘博和李玉法与村民一起干,铲土推车,搬石砌墙,哪里脏哪里累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不拿村里一分钱,不吃村民一口饭,但把村里的事儿当自家的事干,每天忙得“一根蜡烛两头燃”。
行动,能顶一万句话。村民们说:“刘博、李玉法和工作队的同志们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脱贫致富?”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支柱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或灌注、或激发、或渐生、或顿悟……刘博和李玉法作为共产党员、“第一书记”肩负着扶贫使命,生命之河激越如江河流水,呼啸着奔腾向前,有一种给个支点就要撬动地球的决心和勇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深入调研,刘博和李玉法连续召开了几次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最终敲定依托山林资源,借势西柏坡红色旅游景区,“以旅游开发为龙头,以特色种植为支柱,光伏、风电为支撑”的发展思路。
卷掌村抬眼就是雄奇壮美、巍峨俊秀的山脉。向深山走去,爬上海拔千米自然形成的槽子水,有北方罕见的大自然杰作天生桥。天生桥附近悬崖边上有非常励志的石抱树。在天生桥西面是当地最高峰杀九坨,可以观日出。秋季红叶漫山遍野,非常迷人。
靠山吃山,但卷掌村的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呀,没名气,哪来人看呢。刘博与李玉法想到请专家考察一下卷掌村的山。
李玉法联系到母校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黄华芳、王健教授帮忙挖掘、考证卷掌村的旅游资源。两位专家经过考证并出具了专业意见:“卷掌村天生桥诞生于250万年—100万年前,是我国北方罕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专家的考证,媒体的纷纷报道,揭开了卷掌村天生桥的神秘面纱,大自然的这一杰作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卷掌村因为天生桥成名了,成了人们亲近大自然的理想之地,吸引了许多人前来一览胜景。
卷掌村沸腾了!村民们笑了!村里依托绿水青山开展农家生态旅游接待,选了10户人家作旅游接待试点,打造样板。刘博和李玉法带着大家到市里五星级酒店参观,主要是开开眼界、增加服务意识。买床单被罩得400多元,有村民舍不得了:“咱们这儿山高路远的,谁来呀?”
刘博和李玉法向大家承诺,“不敢保证挣多少钱,但是一定保证大家不赔钱,最后我们兜底。”
产业扶贫,风鹏正举。2017年,投资上千万元的旅游路在卷掌村修建,原生态旅游也如火如荼进行着,全村开办了8家家庭旅馆,每家收入可达3万元。卷掌村还靠扶贫政策,引进了光伏发电,使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特色种植,让55户贫困户彻底脱贫。
采访时,刘博和李玉法说:“卷起手掌是拳头,卷掌村是杂姓村,最需要卷起手掌,握成拳头。”“卷掌成拳”也成了村庄文化核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
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脚下土地有多深,对它的爱就有多深。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卷掌村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70余人。为进一步改善老人的生活,2018年年底,卷掌村新建“60敬老餐厅”,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吃上了免费早餐。
老人卢明紧紧攥着社工的手说:“我活到这么大,还是头一次听说有免费早餐,真不知道咋形容我这心情,感觉特别温暖!”八旬老人高玉海也在一旁开心道:“老人们吃饭的同时又联络了感情,真好!”
少年强则国家强。刘博和李玉法深谙个中道理。卷掌村的许多孩子没有走出过大山,没有听说过地下还能跑火车……孩子们想在省会石家庄找个城里亲戚,感受城市的学习、生活。
得知他们的愿望,刘博和李玉法发起了“山里娃找城里亲戚”活动,在石家庄为卷掌村的14个孩子找到了“亲戚”。2017年8月18日,来自卷掌村12户家庭的14个孩子来到了石家庄。在志愿者和爱心家庭的带领下,山里的孩子们参观了科技馆、博物院、河北师范大学,坐了地铁,逛了动物园……触摸城市,山里娃和城里孩子一起享受童年的快乐。
带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走。为了扶贫,刘博和李玉法两年加油费、高速费花出的钱变成了一张张收据,厚厚一本。为了家庭生活不受影响,为了支持李玉法扶贫,专职在家的爱人只好找工作上班。每天早上7点先把小女儿送到幼儿园,然后7点40分把大女儿送到小学,再赶到保险公司上班。下午再接大女儿、小女儿回家。柔弱的妻子挑起整个家庭重担。回村那两年,有时想孩子了,用手机视频一下,李玉法总两眼泪水。他为卷掌村的事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却舍不得休息一天……
没有在农村待过的人不知道村里办事有多难,村里大事必须走民主程序,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但是一些党员、村民代表在县城或石家庄打工,回村不方便。刘博、李玉法提前等着参会人员,一下班就接上大家回村,晚上开会,第二天一早再把大家送回去上班,不耽误大家打工挣钱。
2018年6月,卷掌村实现整体脱贫,他俩完成使命。
年纪轻轻的刘博因劳累,心脏搭了两个支架。他曾经填过一首词《如梦令·卷掌扶贫》:“太行深处人家,轻烟扶摇成线。青纱笼丰年,天桥红叶即现。且看,且看,指日卷掌成拳。”过去的梦想,现在已变成了现实。
时至今日,刘博和李玉法他俩心心念念还想着卷掌村的父老乡亲。这次请专家来就是专门测量山后石抱树上五角枫的树龄,给这棵树做个铭牌,丰富村里的旅游资源。
采访时,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刘博和李玉法都称卷掌村为“咱们村”,可见,卷掌村在他俩心中的份量和地位。
作 者徐德泉
徐德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花城》《中国报告文学》《青年文学家》《星火》《扬子江诗刊》等。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风云之路》《黄金心》等六部。多篇作品被《青年文摘》《杂文选刊》《青年博览》《小说选刊》等转载。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