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沈爽,我省知名魔术表演艺术家,中国杂技家协会魔术艺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杂技家协会魔术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高校魔术社团联盟理事长。主演魔术节目《牌技》《罗圈献彩》《手彩魔术》等,2021年魔术《涟漪·扇变》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魔术节目奖。今年2月,被评为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魔术领军人才”称号,4月荣获第十四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优秀中青年人才),5月12日,在2024年度国际魔术师协会(International MagiciansSociety)“梅林奖”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中国传统魔术创新奖。近日,河北日报记者白云采访了沈爽,并在河北日报5月30日第10版以整版篇幅进行了专题报道,深度解读沈爽成功之路。
沈爽:磨出魔术界的“奥斯卡”
河北日报记者 白云
摘取魔术界的“奥斯卡”
5月12日,江苏省南京市“奇幻天台百老汇”剧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顶尖魔术师齐聚这里,等着主持人宣布2024年度“梅林奖”的获奖者。
“梅林奖”,又被称为魔术界的“奥斯卡”,由国际魔术师协会在世界各国遴选优秀魔术师并颁奖,登上过央视舞台的刘谦也曾获得过此奖。
“念到我名字的时候,我愣了一下。”5月21日,在沧州市杂技团,沈爽笑着回忆起领奖前的一幕。她坦言,愣过之后心里很激动。“这个节目,埋头排练了一年多,这次比赛是第一次亮相,没想到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此次颁发的“梅林奖”,共有13名魔术师分别获得了最佳近景魔术秀、最具表演力魔术师等奖项,沈爽凭借作品《古彩新技——海棠》获得了最佳中国传统魔术创新奖。
又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这到底是个什么节目?
《古彩新技——海棠》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彩戏法”,这一戏法又被称为“落活”,演员借助方布“挖单”,迅速变出不同的实物。
沈爽变出了什么呢?短短8分钟内,她变出了1盆火和24盆水,最大的盆直径有30多厘米,最小的也有10厘米。沈爽能一次变出两摞14盆水,也能变出游动着金鱼的水盆。眼睛还没看够,方布一晃,这盆鱼瞬间又被沈爽变没了。
屏风、灯光、音乐和水、火、鱼,这些道具被沈爽灵活运用,巧妙融入电影《大鱼海棠》的故事背景里——演员一句台词没说,仅靠魔术表演,观众也被沉浸式带入剧情。
“‘梅林奖’以坚持魔术创新、推动魔术传播等作为获奖标准,我这个作品是在中国传统魔术技艺的基础上,引入剧情加以创新。”沈爽认为,这是她获奖的主要原因。
2021年5月,沈爽以《雷雨》为背景创作的《涟漪·扇变》,拿到了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魔术节目奖,同样也引入了剧情表演。
节目一开始,先入耳轰隆的雷声,紧跟着灯光从暗到明,锁定舞台中央的表演区。一身旗袍的沈爽登场后,一个红色信封在她手上瞬间变成细碎的纸屑落了一地。接下来音乐节奏起了变化,沈爽手中折扇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看似杂乱无章,其实是“渐变圆形扇”“菱形四连扇”“扇子多重转移”等传统出扇手法的衔接展示。
最让人叫绝的是,观众视线被舞台上的沈爽牢牢牵引,却在游走的灯光、起伏的音乐配合下,丝毫看不出沈爽是怎么变出近30把扇子。这些扇子快速出、收,黑红白三色频繁切换,展示出《雷雨》剧情中人物的欣喜、失落,以及情感关系的亲疏变化。
“魔术,是魔术师让观众觉得不可能发生的事儿发生了。你看‘魔’字,上面是‘麻’,下面是‘鬼’,就是在用技巧麻痹你。魔术不会违背物理原理,说起来还是魔术师用快速的手法变化,借助各类道具,‘欺骗’了观众的眼睛。”沈爽拆解着魔术的秘密,手上一刻也没停,为练习手感,一摞扑克牌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
或许这才是魔术的“秘密”。
磨出来的魔术
5月21日,天气闷热,沧州杂技团的排练大厅挺热闹。今天团里没有演出,大家都在排练。抖空竹的、练体能的,几位演员各忙一摊儿,其中一位的背心都湿透了。
“你看我们台上信心满满表演,那都是台下一分钟一分钟磨出来的。”沈爽说着摊开双手,这双手要比普通女性的手粗糙得多。
“现在好多了,磨厚实了。”沈爽说的现在,对比的是2001年。那年,16岁的沈爽进入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学魔术表演。入学的前3个月,要过基本功关。扑克牌、乒乓球,要练到能在手指间灵活调动不掉落,但反复摩擦之下,学生们手指上都磨出锃亮的水泡。
“晚上回到宿舍,我们就用剪刀剪破,明天再接着练。”沈爽说,杂技学校的特色之一,是学生们在走路时、吃饭时、排队时都拿着各自学习的家伙什儿不停练,提高“魔感”。
“演员出手的速度,对观众的观感很重要。”沈爽介绍,比如出道具的间隙,从10秒到7秒,再到3秒,观赏性会大有不同。
魔术并没有“魔”,实现“术”的根本还是反复练习。因为稍停几天,手就会生,几乎每一位魔术师都在练习中有过“走火入魔”。
2020年排练《涟漪·扇变》节目时,沈爽变出的每一把扇子都要捻开展示,捻开的过程既要飘逸又要快,这就得不停练。
有一天沈爽的爱人请朋友到家里吃饭,这位朋友临走时对沈爽说:“嫂子,歇歇吧。吃顿饭光听见你‘哗啦哗啦’捻扇子了。”沈爽这才意识到,自己手上就没停过。
这一捻,就捻了一年多。2021年5月,终于迎来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比赛。可没想到比赛地深圳空气潮湿,扇子捻起来发涩。“用吹风机吹,会让扇骨变形,就只能一宿一宿练,让手去适应扇子的阻力。”沈爽回忆,练得狠了,扇骨上的毛刺时不时扎到肉里,每天都得专门拔。
磨速度,还得磨准确。
《涟漪·扇变》表演中,沈爽左手先出一把扇子,右手紧跟着出两把,两手上下形成“一字三连扇”,且刚刚卡到节拍上,就像音乐为魔术表演量身定做。这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契合故事,表现人物的情绪波动。“在哪个节拍出,哪个节拍收,都得结合剧情反复揣摩,一遍遍去卡点。”沈爽说。
她站起来,左手拉开架势,右手先做了一个干净利落的亮牌动作,又做了一个缓慢定格的亮牌动作。“两种出牌传达的情绪不一样,配合上音乐节拍,表现的故事也不一样。”沈爽这样解释。
采访中,沈爽每隔几分钟就要调整一下坐姿,她笑笑,“坐不住,腰疼。”这是练习“古彩戏法”落下的毛病。
随着魔术解密增多,观众也知道“古彩戏法”变出的彩品藏在演员身上,但怎么卡活、怎么出托,考验着魔术演员的表演水平。
“古彩戏法”中,往往变出来的实物越新鲜,获得的掌声就越多,对演员体能要求也就越高。一般从事这种表演的都是身材高大的男演员,还得穿着宽大的长褂,女演员少之又少。
沈爽就是少之又少中的一位。
变出装有鱼和水的“垛葫芦”,变出来不容易变回去更难的“回托”,都是“落活”中难度较高的环节,沈爽把这些都大胆揉进了《古彩新技——海棠》中。
舞台上,沈爽穿着得体,步伐轻盈,表情自信,没人看得出,她负重几十斤的彩品在表演。实际上,沈爽从2021年拜“古彩戏法”传人徐凤美为师,到2024年参加比赛,也不过学习了3年时间。
沧州杂技团最受欢迎的是一面与墙壁等高等宽的练功镜,很多杂技演员都在这面镜子前对照着来回练。
沈爽在家里也装了练功镜,这样,不管是在杂技团还是在家中,都能随时随地边练边观察有没有漏托(穿帮)、表情是否到位、节奏是否合拍……
魔术中的艺术
采访快结束时,沈爽用两节绳子表演了一段魔术。一长一短两根绳子,在她的手上忽左忽右。刚一眨眼,两根绳子成了一根;再一眨眼,又变成了等长的两段。
即便是只有一名观众,沈爽的表情也非常到位:笑容满面,眼神灵动。
“魔术表演,也是一场艺术的输出。”沈爽认为。
沈爽两次比赛穿的服装都非常漂亮,修身的旗袍和大气的马面裙,款式、颜色都与节目很搭。两次获奖的魔术节目都是自创,没有前辈的服饰可以参考,都来自沈爽的审美。
老话说:穷杂技,富魔术。因为魔术师练习过程中用到的服装、道具,都是损耗品,即便是最便宜的扑克牌,练习洗牌、切牌等技巧时,也总有牌找不回来。魔术师的服装更昂贵,不仅要和每一位演员的身材匹配,还要在机关设置上,符合演员的表演习惯和演出节目的环节设定。
传统“古彩戏法”表演者,都会选择遮掩彩品的大褂,衣服越肥大,彩品越隐蔽。但在《古彩新技——海棠》表演中,沈爽选择了上下分体的衣服,上半身剪裁得极为修身,下半身的马面裙传统又凸显女性身材。“男演员可以穿大褂,但女演员穿就不好看。不能为了演而演,要看表演效果。”沈爽说,当然,这会大大增加表演者的难度。
“几十年的舞台演出经验,我的感觉是,观众的欣赏水平一直在提高,对表演的技巧性要求高了,对表演的艺术性要求也在提高。”沈爽分析。
以《涟漪·扇变》节目为例,沈爽所穿的旗袍,是她和服装设计师多次沟通后设计出来的。旗袍契合《雷雨》剧情发生的年代,衣服整体暗色系,除了一道滚边,没有过多的装饰。“魔术师的衣服一般不能太花哨、太亮,否则会‘吃’掉演出本体。”沈爽说,这套服装衬托之下,红色和白色的扇子每次亮相,才会更惊艳,更吸引观众目光。
服装、道具是魔术表演的壳,剧情才是魔术表演的核。
在魔术中引入剧情,这也是过去的魔术表演中少有的。
传统近景魔术表演中,演员要“卖口”,吆喝热场,吸引观众。舞台类魔术节目中,往往演员一言不发,全靠肢体和道具完成表演。
两年前,创作《涟漪·扇变》时,导演组就沟通了很久,从旧上海背景考虑更精准锁定为《雷雨》剧情。“有了剧情,观众会跟着你的表演走,而不是单纯看一场魔术秀。”沈爽说,演出中,她不但根据观众的现场反应来判断节目编排的效果,还会把演出过程录制下来,下台后反复给自己挑毛病。
“你会发现这块儿还能再完善,那块儿还能再调整。没有一项魔术表演已经达到顶峰,都能在表演中再提高。”这促使沈爽不断在表演中嫁接进更多的艺术类型,比如话剧、舞蹈等。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了“全国魔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请来了杨立新、刘谦等各行业的专家授课,沈爽是20名学员之一。
课堂上,老师设置了题目:高处的物品怎么拿?
沈爽再次站起来示范,“你看我这样拿,没问题吧?但是这样拿,是不是更有看头?”她先后做了直接拿取和踮脚取物的动作,对比之下,后者更有代入感。“传统魔术表演要守正创新,才能让它始终保持生命力。”沈爽总结。
2019年,沈爽主演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大型杂技剧目《醒狮传奇》,在节目中饰演一名女巫。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反面角色,但她说:“演出结束,能明显觉出自己的表演更丰富了。”
手眼身法步,戏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沈爽在魔术表演中也有借鉴。“在表演中我越来越发现,各类艺术形式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辅助。”沈爽曾接到一名话剧老师的求助,想在话剧版《钟馗》中引入魔术变装。在她的帮助下,钟馗用变装,表现出了现代和古代间的穿越,演出效果非常好。
各类艺术的融合越来越密切,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赋予了魔术表演更多的可能。
“下一步?下一步还没想好。”沈爽大笑起来,不过,她悄悄透露,已经在策划新的节目,准备冲击另一个世界级魔术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