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进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将持续在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推出《“双争”榜样》专栏,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 杜卫军

杜卫军,男,197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唐山市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杜卫军情系三农,根植基层,被农民称为“亲兄弟”。2012年,入选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2013年,评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暨唐山市优秀年轻人才;2021年被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评为年度先进个人;2022年,入选唐山市委网信办第二届唐山“三好”网络文明暨首届“网络文明家园”唐山好网民。
稻田守望者
马 良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荀子·王制》
春耕
从唐山市曹妃甸区唐海镇向北行26公里,是杜卫军的老家丰南区大新庄镇薄港村。2020年5月1日,杜卫军打算回老家看看,去陪陪病床上84岁的母亲,汽车引擎尚未发动,便接到八农场孙瑞文电话,“杜老师,有几家秧苗闹毛病了,麻烦你过来看看吧!”
这样随时求助的情况,杜卫军每年都会遇到100多起。作为曹妃甸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站站长,4月至10月,自春至秋,从水稻播种到收获,只要有问题,农户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杜卫军。原因很简单,杜卫军不仅是农技专家、技术站站长,更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见到孙瑞文,已是上午9点,二十四五度的气温,加上自蓝色天穹倾泻而下的阳光,体感温度能达到二十七八度。多年的经验,让杜卫军在路上已判断出秧苗的病症大概率系细菌性褐条病,这种病,大多是管理不当、高温高湿所致。
俗话说:“秧好半年粮。”育秧是水稻生产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直接关系到产量与品质。育秧一般在4月初开始,5月底结束,在此期间,需支起拱棚,并覆盖无纺布或地膜保温保湿,一个月之后才能移栽秧苗至稻田中,也就是常说的插秧。在农户眼中,小小的秧苗承载着丰收的希冀,像婴儿一样理应受到千般宠爱、万般呵护。如此,溺爱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经受不住风吹雨打。
眼看即将移栽的秧苗叶片下垂,无精打采,农户们虽然着急,却更加畏手畏脚,因为一旦操作失误,春天里的劳碌很有可能变为一场空。
未及寒暄,杜卫军在十多名农户焦急的目光中,打开后备箱,拿出多年来一直随车携带的水田靴,匆匆换上,来到最近一处床面边。与先前估计的不差,秧苗正处在2叶1心期,地膜已经揭开,两片叶片纤弱细嫩如幼儿手指。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控温控湿。光照不足、温差过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立枯病、青枯病。
杜卫军指着拱棚内温度计说:“你看看,棚内温度已经超过35摄氏度,现阶段理想温度应该是25摄氏度左右。”
杜卫军要求农户从两侧揭开覆盖住拱棚的地膜,通风控温。同时告知农户通风、炼苗,让秧苗尽快适应自然环境,为后面移栽做准备。
通风、炼苗,看似具有共性且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杜卫军却要在每片秧田前向农户逐一强调。这不是刻板,而是责任使然,杜卫军不能让现场30多个农户的心再度悬起,他要做一名扑灭火源的“消防员”。
推广农业科技,少不了一身汗、两腿泥。
天气闷热,双脚在水田靴中像是踩进了烤箱,烤箱在慢慢加热,杜卫军索性脱掉水田靴,光起脚,没至脚踝的水面和脚下黏腻的泥浆,反而让他畅快许多。
手机铃声响起,杜卫军看了一眼屏幕,是大哥的电话。电话那头声音有些高,显然对杜卫军的“迟到”心有不满,杜卫军盯着眼前的秧苗,轻声说了句:“我在老乡地里,晚一会儿到。”
夏耘
杜卫军1971年出生,1995年从河北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毕业,当年7月进入唐海县十一农场农业办公室,从事农技推广工作。7月正值水稻拔节孕穗期,是水稻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距离场部东侧百余米就是平展展的稻田,阡陌之间,稻田由笔直高耸的杨树隔离,树影斑驳,风摇影动,宛如绿野仙踪,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花草香。脑海中的理想田园照进现实,让杜卫军眼前一亮,亲切感奔涌而来。没有宿舍,他便住在办公室里,一个夏天的工夫,就把全场17个生产队走了个遍。
杜卫军当时是全场唯一一个本科毕业生,第二年,他被调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工作,开始为期14年的土肥、水稻栽培及耐盐植物筛选和原土绿化研究工作。杜卫军整天泡在试验田中,妻子上班也忙,父母年纪较大,他们便将一周零两个月的女儿送进幼儿园。
杜卫军为了照顾水稻秧苗、钻研农业技术,付出了太多本应照顾女儿的时间。
这,正是一个农技员对水稻的感情!
2010年,杜卫军调入唐海县农林畜牧水产局,继续从事农业技术研究与农技推广,为掌握水稻生长情况,即便农户们不找他,他也会下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中等身材,头发浓密,面容颇似南方人的杜卫军逐渐为农户们所熟知,成为全县闻名的农技专家。
2012年7月,唐海县撤销,唐山市曹妃甸区设立。行政区划包括原来的唐海县全境、曹妃甸工业区、生态城等地。
身份在变,服务范围在变,但杜卫军推广农技、服务农户的初心早已深深扎根在稻田里。
他的手机里,很快便储存进1700多个农户的电话号码。
朋友多了,“烦恼”不期而遇。
电话铃声像闹市区车笛一般,接连不断,在妻子和女儿眼里,杜卫军就是那种下班后还经常“煲电话粥”的人。
“杜老师,我明年选啥品种比较好哇?”
“杜老师,我做底肥了,啥时间施,施多少哇?”
“育秧期间,营养土咋弄呀?”
凡此种种,农户们提出的问题,杜卫军总是耐心答复,有时,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完,另一个电话便已经在排队等候,放下手机时,手机电池已经变得发烫。
这些都是小事,杜卫军情愿付出,妻子予以理解。心急的农户,有时凌晨来电,或者四五点钟把杜卫军一家唤醒。
随着微信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微信给杜卫军发来照片问询,萦绕在耳边的手机铃声,逐渐被叮铃叮铃的微信提示音代替。2016年,有人建议杜卫军建立微信群,有问题一起解决。这让杜卫军眼前一亮,“农业技术交流群”很快组建起来。
2018年,杜卫军在快手注册账号,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直播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粉丝很快涨到1300多人。
2019年底,“农业技术交流群”人数已满500人,改名为“农业技术交流1群”,同时又组建了“农业技术交流2群”。2021年,他又注册抖音号“历云尘”,24小时接受咨询。两个视频号目前已发布农业技术视频320余个,播放量累计达到80万次以上,用户覆盖曹妃甸区80%种地大户,覆盖面延展至天津、秦皇岛以及唐山市滦南、丰南、乐亭等周边地区。
网络媒体的加持,让杜卫军普及农业技术的效率从蒸汽机车快进到高铁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农户获益范围和实效的大幅提升。
2019年7月中旬,正是水稻破口期、齐穗期的关键时间点,天气一改往日炎热干燥,变得潮湿溽热起来,高温高湿气候下,水稻最容易感染稻瘟病、纹枯病。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第一大病害,纹枯病又以发病期长,可造成水稻隐形减产而成为重点防治对象。7月14日到8月14日,杜卫军白天一有时间便开车去田里观察水稻长势,指导用药,连续6次在“农业技术交流群”和网络平台上提醒自己的农户兄弟。
杜卫军先后荣获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最美农技员、唐山好网民、唐山市文明标兵等荣誉称号。
秋收
曹妃甸区被誉为河北大米之乡,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年产量约22万吨,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粳稻生产区。然而,青青稻秧面对的,是以氯化钠为主的滨海盐碱地。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杜卫军与农户们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正是盐碱害。
应对盐碱害,除选用具有抗盐碱性的种子外,还需要科学施肥,对稻田进行盐碱区域化改良,增加土壤的活性,增强排盐沥碱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施肥不当,反而会加重盐碱害,比如施用含氯的复混肥,容易使水稻出现缩苗现象。科学施肥,需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进行配方施肥。这就好比中医抓药,因人而异,硫铵、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硫酸钾的配比如何,需因地制宜。
眼花缭乱的各类化学名词和原料配比,往往令农户无从下手,面对难题,他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杜卫军。面对诸多问题,杜卫军除了网上“坐诊”,更多的则是去到田间“出诊”,手把手教农户施肥,遇到紧急情况,还需出“急诊”。
水稻剑叶是水稻抽穗后最上面的那片叶,是水稻最后生长的叶片,如果失去剑叶,将减产45%。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2020年中秋节的上午,曹妃甸区八农场农户孙恩忠打来电话,说不知为何,他的稻田剑叶上部变成了红色。感到事情不妙,杜卫军放下电话便开车奔向地头。
杜卫军走进稻田,一边用手抚摸叶片一边向孙恩忠了解施肥情况。稻田叶尖儿上显露出红色条斑,有些已经扩大为大块儿条状褐斑,正是盐碱含量高所致。为使水稻后期灌浆不受影响,他告诉孙恩忠,要勤换水,忌偏施氮肥,同时指出今后生产管理的方法。
问题解决,杜卫军驾车离开时,已经临近午后两点,他并没有顾上吃午饭。
秋节禾谷熟,一切都是为了那一抹天地间的金色。当秋风拂过田野,吹起稻浪三千,杜卫军心中想到的却是来年的再一次播种。
进入10月份,杜卫军便开始组织各场镇农户到天津原种场、天津农科院、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等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观摩,为来年指导农业生产打好基础。近些年,他所主持推广的津育粳22、津原89等水稻品种和水稻基质育秧、水稻侧深施肥插秧一体化技术等主推技术在全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冬藏
当每一株水稻都在满足人们对丰收的期盼时,杜卫军像头顶饱满穗子的稻谷,伏在案头,将一年的经历聚拢。农户们的问题从记事本、记忆中频频跃出,等待着杜卫军去呼应,去解决。
没错,杜卫军善于“秋后算账”。
此时的杜卫军,不再是向农户答疑解惑的杜老师,而是一名带着问题去学习的学生,农户需要什么,他就学习什么;农户关心什么,他就研究什么。
当农户们不需要在田间挥洒汗水时,杜卫军便将大家组织起来进行农业技术讲座,从选种到病虫害防治,从育秧到科学施肥,凡是农户们容易出现的问题,他总能“面面俱到”,而这背后,是杜卫军持续不断、久久为功的记录、归纳。专业知识过硬,讲解通俗易懂,解决难题“一针见血”,杜卫军无疑是农户值得信任的农技专家。
多年来,杜卫军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送到百姓家”的理念,坚持对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学习与探索。他以第一完成人制定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曹妃甸大米》团体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
自2021年至今,杜卫军每年主笔制定年度《曹妃甸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用于指导水稻生产,并与曹妃甸区气象局、河北滨海农业气象中心一起制定《水稻气象服务专报》,做好气象旬报等农业气象服务。
在曹妃甸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杜卫军从初出校园到一路繁花,早已将汗水与泥土相融,将初心与稻田相托。为了饭碗里的中国粮,为了农户,他一直都在守望着,守望着下一个丰年!

作者:马良
马良,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现任唐山市作家协会秘书长,作品散见于《当代人》《安徽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