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的多声部音乐作品创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在声乐作品及器乐作品的创作中都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独奏曲、重奏曲、声乐作品等形式多样,本文主要对其中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和声调性特点进行研究。在这些作品中,多声部的器乐作品主要集中在室内乐、小型乐队及管弦乐队中,声乐作品主要有重唱、合唱等形式。
多声部音乐作品中由于涉及的声部较多,需要在写作时具备一定的音乐创作技法来把握声部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创作自然离不开多声部技术理论的运用与实践。内蒙古传统风格的重奏作品中,多声部作曲技术理论运用主要体现为现行普遍公认的曲式、和声、复调、配器等方面。声乐作品在注重旋律表达以外,也具有丰富多样的和声调性变化来配合音乐的发展与更深的情感表达。与此同时,每位曲作者在创作中也有自己的个性化构思和想法,力求在传统作曲技术理论与民族性旋律结合方面,寻求自然融洽的“结合点”。作曲家们也极力挖掘中国音乐特色、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多声部音乐结合方式等,使自己的作品更接地气,更具个性化特征。
内蒙古地区重奏作品的创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重奏作品需要对不同的乐器进行深入了解,对各个声部的合理安排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该地区的多声部作品创作仍然是基于西方专业作曲技术理论基础上的,大多数作曲家在写作时力求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本地区的民族音乐元素进行风格上的融合。
不同调式调性的运用,使音乐产生稳定与不稳定的循环,形成音乐作品的特色。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调式种类,在调式调性转换的过程中,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也随之变换,因此,调式调性的色彩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表达手段。如内蒙古作曲家崔逢春的室内乐代表作品——弦乐四重奏《那达慕之夜》中,其主题旋律先从中提琴开始,接着转为大提琴与小提琴呈现,格调优雅、风格浓郁,但并没有基于某民歌,而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深情陈述。在后续的模进及转调发展中,旋律也仍然保持着风格的统一性,表现出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基本功与对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
内蒙古地区的特色乐器,如马头琴、四胡等在本地区非常受欢迎,因此以此类乐器为创作载体的作品较多,尤其是以马头琴为主体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其体裁类似于西方音乐体裁中的“弦乐四重奏”,两者声部构成的原理类似。因为乐器组合同为马头琴系列,因而具有音色统一、音量平衡、演奏方式协调、表演形式方便等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马头琴乐器演奏的普及与演奏水平的提升,此类民乐重奏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民乐重奏曲中,调式调性的转换也是十分常用的手法,其在音乐表现力、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听觉效果。每一首较成熟的重奏作品几乎不可能不具备转调及其他和声色彩变换技法,在如今的专业创作领域,只有一种调式调性贯穿全曲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调式调性的转换合理且自然,是每位作曲家追求的目标。
在蒙古族音乐中,五声音阶的运用十分普遍,与其他民族的音乐不同,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旋律中以六度、七度、八度大跳和级进结合的音程运用较多,因此在多声部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也经常将这样的音乐语汇纵向运用到和声及织体中,使乐曲在听觉上更具有民族化韵味。
比如在作曲家段泽兴的弦乐四重奏乐曲《雁归》中,主题动机由大提琴声部逐渐将音色经过中提琴传至小提琴声部,在此过程中,纵向的和声已经不是以西方的三度和弦叠置方法考虑,而是转化为五声性的音阶,逐渐叠置产生和声效果。此类音响效果的纵横先后出现,恰恰是该乐曲的民族化特色之所在,非常具有艺术表现力。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青年作曲家们将自己在专业院校中学到的作曲技法大胆运用到创作实践中,西洋传统和声与中国五声化和声结合运用的音色效果,几乎成为创作中的主要和声手段,也为作品打上了某种程度的烙印。
内蒙古传统风格的重奏作品和声运用,是建立在传统和声学理论之上的,曲作者在实践中根据乐曲风格加以变化,尤其是普遍注重五声化音阶的融入,使其和声语言更适合自身地域风格的乐曲,为其风格化体现提供各种可能性。
到了21世纪,在多声部音乐作品创作中,为了追求更加个性的音响和内心情感表达,曲作者经常会在和弦中加入不协和附加音构成特殊的和声色彩,即在自然音和弦基础上适当加入变化音的做法,一般情况下是增加不协和性,甚至是极不协和性的音响效果。
在和弦中运用不协和的附加音,可以增加原来自然音和弦的不协和音响,使音乐作品的总体和声音响效果戏剧性更强。一些作品也会在西洋乐器或马头琴这样的民族乐器中加入不协和音程,形成音响上的碰撞,但是这些不协和音程基本均来自乐曲本身所用到的五声音阶,因此,仍然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另外,一些装饰性的不协和音程也会经常运用到作品创作中,如二度、增四度等。
内蒙古地区的多声部音乐作品丰富,题材紧紧扎根于民间生活素材。创作体裁多样,既有西洋传入的重奏曲形式,如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木管五重奏;也有民族乐器的重奏组合形式,如马头琴四重奏、潮尔民族乐团等。无论乐器的组合是什么方式,作曲家们在创作该类型乐曲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主题旋律、动机的民族化语言提炼及创造、织体与标题的呼应及调式和声的民族化处理,只有将这些音乐元素有逻辑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才有可能进一步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