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首名为《大香蕉》的网络歌曲在少年儿童中流传甚广,然而其较有争议的歌词却引起了家长们的担忧。我们应该给少年儿童创作出什么样的儿童歌曲,让他们既能够真正喜爱又适合他们演唱,这成为儿歌创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从事儿童音乐创作已十年有余,近年来又参与了一些少儿歌谣的征集评审工作,深感少儿歌谣作为“人之初”音乐,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儿童创造成人”的观点,越是低龄阶段受到的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越大,因此美育教育不是阶段性的需要,而是伴随孩子成长全周期。今天的孩子们有更强的情感输出追求,认知视野更广阔,但可供他们选择的优秀少儿歌曲略显不足,很多作品也只停留在浅显娱乐的层面。其实,“有趣”是很高的美学范畴,除了让孩子们觉得好玩儿,还应传递更多有意义的、有高度的“趣味”。因此如何让新时代儿歌作品更全面、纵深感更强应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2015年开始我第一次为央视春晚创作的音乐作品就是亲子对唱儿歌。当时恰逢《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类节目火爆全国,因此适合亲子互动的作品广受大众喜欢,而后再为春晚创作的歌曲《幸福成长》《健康动起来》等则更偏向功能性儿歌。歌曲节奏明快,后续宣传又特别设计了相应的健身教学动作,如今也成为很多学校的课间操歌曲。但显然基于儿歌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还有很多。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网络化及新兴媒体的深度介入,儿歌在创作理念、艺术手法、审美追求和宣传推广上都有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这也激发我们从视听渠道、内容偏好、IP声量数据等多个维度去增进思考,丰富创作的类型。
我们应该用儿童的本位语言来开展创作,以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心智水平相匹配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们的精神堂奥,探索多元的曲风类型、有趣的文字排列组合方式。毕竟优秀的少儿歌曲创作早不是简单的词曲技术问题,而是要求我们对社会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要相信这个时代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认知水平。可以大胆开拓思路,精选细分市场,如将传统文化题材和幻想文学结合,将文物拟人化创作,或将非遗传承与寻宝探险以儿歌形式传唱,让孩子们在奇趣想象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厚重,感受中华器物之美、文明之盛;也可尝试以美育美德、民俗民风、传统技艺、礼学之道为题材,与地方戏曲、民族音乐、国风音乐等多元曲风相融合,让丰富生动的气韵以可亲可感的方式灌注到音乐作品中,真正让儿歌成为孩子们认识世界、了解文化的重要窗口,“平视”内在需求,建强精神高地。
在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引领传媒发展的当下,少年儿童也是电视媒介、视频平台、移动端的受众和用户。因而优质的儿童文化内容不只是精神需要,更是市场刚需。作为创作者,我们也要及时转变思路,顺应时代发展。要从单一的儿歌词曲创作提升为优质的文化产品生产。可以从内容定位与传播效能的角度系统研究,借助大数据了解当下的创作需求,找到艺术创作和市场所需的规律,在创作之初先有整体的场景表达预设,包括视听呈现及媒介实现,再以此反推怎样的歌曲内容可以满足以上需求,并最大化地拓展创作边际,而不是在海量作品中等待爆款。以我们之前为贝瓦儿歌创作的系列歌曲为例,就是通过“音乐+动画IP”的形式推出,并结合短视频平台激发用户与音乐信息交互,线上开放移动端、智能电视端、中国电信云K歌儿童专区等,线下作为各类儿童玩具、儿童娱乐设施的内置音乐播放,让原创的内容有全方位的渠道触达用户,最终实现了百亿播放量。同时也与一些儿童市场头部品牌形成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IP创投模式,推出系列儿歌作品,发挥市场优势,助推产业发展。通过垂直化、细分化的音乐内容创作到多样化、多渠道的文化产品生产,不断优化内容,积极构建以音乐生产、互动传播、产业联盟为一体的儿歌生态体系。
笔者以为,为孩子们创作是一份伟大的事业,正如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作中所言,这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心怀对“祖国未来”的爱与责任,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歌为孩子们谱写一份属于他们的音乐记忆,通过音乐的力量让他们有歌可唱、有梦可做,给孩子一个“声情并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