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既要“悟空”“哪吒”,也需日常浸润
2025-03-03 08:59:06     中国艺术报    【字体:

  近期,随着全球热议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文化输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社交媒体上,网友们为这些作品所产生的国际影响感到自豪。的确,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突破性进展,《黑神话:悟空》将传统神话与现代游戏技术相融合,精良的制作水准获得了全球玩家的认可,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则以新颖的美学设计和当代叙事手法,让千年传说焕发新生,为中国动画电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这些作品的成功,印证了中国文化产业在技术和创意上的长足进步。它们不再局限于简单搬用传统元素,而是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黑神话:悟空》中的美术设计融合了传统水墨画风与现代写实技术,游戏玩法也巧妙结合了中国武术的意境与动作游戏的快感;《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保留了传统故事中“为民除害”的精神内核,更巧妙地融入了当下时代所倡导的现代价值观。两部作品都展现出难得的创新勇气。

  然而,在为这些成就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这些作品的成功固然可喜,但它们更像是文化创意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在热议“文化输出”的同时,我们是否思考过:一个普通的中国孩子,对诸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这样的经典作品究竟了解多少?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传统文化是否真正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日常?据笔者的观察,尽管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持积极态度,但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表层。比如,许多人能随口说出几个神话人物的名字,却说不清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及其文化背景,相比起知晓传统文化事项的具体内容,人们更熟悉被解构并加以再生产的衍生产品。这种现象提醒我们:传统文化传承,不能只依赖几部“现象级”的作品,而应该更加注重日常的浸润、积累。

  文化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更不应该只注重表层的符号输出。在力捧“现象级”的文化产品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体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当然,这需要我们在教育体系、社会活动、文化产业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首先,教育体系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传授。学校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让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传统节日场景,或者通过创作性活动深入理解传统艺术。

  其次,社会层面应该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各类文化机构、社区组织可以多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市民在参与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要鼓励传统手工艺人、民间艺术家走进社区,让传统技艺有更多展示和传承的平台。类似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往往比单纯的宣教更容易触动人心。

  再次,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兼顾“高峰”与“高原”。在追求精品力作的同时,也要重视面向普通受众的日常文化产品。无论是图书出版、影视制作,还是文创设计,都应该有更多优质的“中端产品”,让传统文化通过多样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黑神话:悟空》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优秀的文化作品,既要有创新的表达形式,更要有对传统文化的真切、深入理解。而这种理解,恰恰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浸润、浇灌,精心培育。当更多人对传统文化有了强烈的情感认同,我们的文艺创作才能有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只有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持续孕育出令世界瞩目的文化精品。

关键词 :浸润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