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题,推动中华诗词创新发展
2025-03-31 09:35:27     中国艺术报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一代一代众多仁人志士的人生实践中,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高尚的社会风尚以及那些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诗词文化既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中华诗词的发展要勇立时代潮头,就必须深刻理解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和意义,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具体要求。

3月25日,由《诗刊》社、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委、始兴县政府联合举办,《中华辞赋》杂志社、始兴县委宣传部、广东粤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华诗词复兴座谈会在京举行。座谈会上,如何梳理地方诗词发展脉络和经验,推动中华诗词的审美建设及创新转化,探索面向未来的诗词理论和制度改革,挖掘并彰显新时代中华诗词的强大内蕴与生命力,成为与会专家、学者们重点关注与讨论的内容。本次座谈会由《诗刊》社副主编、《中华辞赋》杂志社社长王冰主持。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自信,再到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雄伟气魄,中华诗词随着时代更迭不断地变革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当下这个全新的时代,如何让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稳健发展,在发展中走向繁荣,是我们亟待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任海泉看来,当下中华诗词的传承、发展与繁荣一要打破藩篱,构建自由诗与格律诗二元分类新格局;二要突破瓶颈,培育既懂自由诗又懂格律诗的全能型新人;三要拥抱时代,借助科技手段全方位提升诗词水平,同时还要发挥优势,推动当代中华诗词入史、入奖、入课、入刊等重要举措的落实。

“近年来,中华诗词在互联网传播与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焕发新生。从《中国诗词大会》掀起的全民背诵热,到短视频平台上年轻创作者的古风填词,当代诗词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景象。但在这股热潮背后,一个根本性问题逐渐显现:与书法、戏曲、民乐等传统艺术门类相比,诗词领域始终缺乏系统的学科支撑。这种结构性缺失,正制约着中华诗词从‘网红现象’向‘文化根基’的深层转化。”中华诗词研究院院长杨志新认为,中华诗词的持久繁荣需要学科支撑。“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古琴演奏需要完成《琴律学》《打谱技法》等相关专业课程;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更是构建起从金石考据到墨法实验的完整知识体系。这些学科建设不仅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更形成了可传承、可验证、可创新的学术框架。反观诗词领域,即便在高校中文系,诗词写作仍停留在选修课层面,格律教学往往压缩为文学史课程中的几页讲义。”杨志新对此深表忧虑。

《中华辞赋》理事会理事长邓辉认为,缺乏创新的诗词,将逐渐丧失活力,与时代、生活和大众渐行渐远,最终被边缘化。既然创新如此关键,那么我们该如何着手呢?邓辉表示:“最为紧迫且相对容易实现的,是突破写诗必须使用‘平水韵’、填词使用《词林正韵》的限制,我们应允许创作者运用古声韵,即用平、上、去、入四声进行诗词创作。其次,是题材内容层面的创新,倘若中华诗词的题材和内容依旧因循守旧,必然会散发出一股陈腐气息。最后,中华诗词的创新还体现在创作中的遣词造句上”。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原所长李晓晔将视点投射至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当下,诗词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李晓晔说,今年春节,他写了一首《咏DeepSeek》,将它输入DeepSeek,很快得到一首和诗,从AI写的诗看,其意象之壮丽、用词之典雅、境界之宏大、内容之充实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AI时代旧体诗词的创新,核心仍在于诗人的创造力与情感表达,因为诗歌‘最终的诗意与美感仍需由人类的情感与智慧来赋予’。所以,尽管AI为诗词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但依然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来使用。”李晓晔说。

《中华诗词》杂志主编高昌同样关注到AI与诗词发展的问题。他认为, AI创作的大多数诗词格律圆熟、语句流畅,确实有精确的形式水准,也具备一定语言技巧。这不仅为传统媒体的编辑工作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崭新课题,也为诗人的创作提出了更高一层要求。不过,DeepSeek“创作”的作品,与现实生活中当代诗人创作的一些同类路数与样态的作品一样,尽管格律工整、词藻典雅,却难掩内在的空洞与苍白;虽笔法娴熟、皮相艳丽,却缺乏灵魂的震颤与生命的律动。“简言之,仅凭格律与词藻的娴熟运用,尚不足以撑起一首诗的真正生命力。诗之‘活’,在于其内在的情感张力与思想深度,而非外在的形式完美。这也是当下的诗人能够超越AI的地方。”高昌说。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认为,随着对中华诗词文化的梳理和创新转化,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与优质出版资源合力聚力,形成文化产业长链条宽链条,不断推动着新时代中华诗词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研究和完善关于中华诗词传承创新的地方经验和实践路径,把握好两者相互关联、互为前提的关系,在大变局中通过“诗史互证”来实现情感的纯粹与精神的自足,努力破解诗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推动和促进中华诗词事业繁荣发展。

关键词 :发展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