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国书画报》分十期连载我省画家、美术理论家汉风的长篇论文《新时代优秀中国画的十大特质》深刻阐释中国画创作和发展的内在特质,特予转载。
二、具有对民族文化原型的深刻理解
当国画家对客观物象、人的生存状态的观察和体认进入一种较高境界时,他的大脑里会经常出现种种奇幻的意象。这种奇幻的意象来自客观世界但又不同于客观世界,此时的国画家已经超越了创作的一般层面和恒常思维,并将潜意识激活。正是潜意识的显现,使艺术创作中十分重要的灵感光临国画家的意识和画笔。

王迎春 杨立舟《太行铁壁》
其实很多例子都能说明,国画家往往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启发和刺激,从而激活自己的潜意识,并产生新的审美意象和审美创造。一般情况下,当国画家面对使其震撼和感动的自然现象时,便会不自觉地将其存储于自己的潜意识之中。往往在创作的关键时刻,这些潜意识所存储的意象便会不期而然地涌到意识中和手腕上,正是潜意识的迸发成就了艺术家的创作。

任伯年《三阳开泰》
潜意识作为人的本能而存在,任何一个民族在远古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状态和环境所形成的特定的宗教信仰、英雄崇拜和图腾崇拜。在漫长的民族繁衍和发展过程中,这一切都作为文化原型而以潜意识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这恰恰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文化的根脉和特质所在,它同时包含着后天获得的各种印象和影响,包括后天有意识形成而变成无意识的东西。实际上,人在幻想思维中所持久显现或反复显现的幻象和意象,正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长期凝结的东西。这种凝结的幻象或意象在个体层面就是情结,在种族、地域、群体的层面就是文化原型。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原型,作为个体存在的密码和社会存在的密码两种存在形态交织在一起,既反映着人的内在本体精神诉求,又反映着人的内在社会诉求。

方增先《达摩》

汉风《道明神通》
人的内在社会诉求其实质就是文化原型的显现。文化原型反映着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最古老、最本质、最深层的精神诉求。从这个层面来看,作为国画家,当其走进自然和生命之中,以至诚之心面对亘古神圣的大山、川流不息的江河、世代相传的祖训、历经沧桑的生命,一定会产生一种既庄严又神秘的文化追溯和精神洗礼。这个时候,上古祖先所流传下来的生理血脉、文化血脉和精神血脉所构成的文化原型,便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国画家的灵魂,而这种触动对国画家来说往往是最深刻、最有力、最具生命感和内在文化品质的,它应该是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收获到的最珍贵的礼物。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作为国画家心理的深层结构,以情结和文化原型的形式将其先天遗传、种族特质、内心愿望重新激活,并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艺术形态。对国画家来说,只有当其潜意识以及所呈现的情结和文化原型被有效地导入创作中,才可能创作出既包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强悍的生命力,同时具有独特个性和当代性的精品力作。(本文作者系第五届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画双年展全国巡回展组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