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王世广
王世广,男,196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沙河市人民法院白塔法庭原庭长。他35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法庭,坚守在太行山区,办理案件35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信访,因常年穿着布鞋入户调解,被山区群众亲切地称为“布鞋法官”。退休后,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特邀调解员,继续服务山区群众。荣获最高人民法院“天平奖章”,荣登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布鞋法官王世广
- 苏有郎 -
顺口溜中的调解密码
“此案得到新体会:传人不来到家见,帮召集有协助,解纷易方法好!”
一位70多岁的老人,起诉一子二女不赡养,法庭发出通知,被告不来;打电话,不接;发专递,拒收。王世广请来当事人一位自家长辈从中调解。法官、长辈、子女,都到老人家,当面锣对面鼓,有意见摆桌上。最终人伦说清,纲常辨明,达成赡养协议,老人最终撤诉。
这是王世广采用“借力打力”策略进行调解的一个成功案例。结案后,他在日记本上写了此文开头的几句顺口溜。
“因为你是法官,对当事人来说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不是自己人。如果你找德高望重的长辈和乡亲来调解,劲头儿就不一样。有时当事人对法官的话不听,但村里德高望重长辈的话他们不敢不听。”
由此案,王世广得出一个经验:用农村的办法解决农村的问题,去村里找人帮助调解,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或找村干部,或找明白事理的乡贤,或找德高望重的长辈,或找当事人信任的亲戚好友,先把法律关系解释清楚,再请他们出面帮助调解,往往事半功倍。
西左村的那个案子,作为法官的王世广赔了当事人100元。读者们可能不明白了,这法官判案,怎么还能赔钱?
原告,一名妇女,在一个小区楼下的车库门口坐着做针线活儿,外边有维修工维修楼房。一辆车碍事,需要挪动一下,维修工错摁了妇女正在干活的车库门关闭键,自动卷帘门下落砸中妇女。妇女去医院做体检,没有什么大事。可妇女胆小,多次去医院检查,并索赔3000元,对方只答应出1000多。双方谈判不成,妇女把维修工告上法庭。
王世广对妇女说:“这打官司去医院检查伤情是有规定的,你没花那么多钱,我咋让人家赔?”
妇女态度坚决,不肯让步。
妇女的儿子是个孝子,明晓事理,对王世广说:“俺爹死得早,俺娘一个人不容易,你别让俺娘着急了。我把这个钱拿出来,你就以对方的名义给了俺娘吧。”
王世广说:“这不行!不符合法律程序,你劝你娘不告更好。”
最后只差100元,双方还是互不相让。
王世广说:“算了吧,我把这100元给你垫了。”王世广宁肯自己赔钱,也不接当事儿子的钱,因为这钱一接,容易被人误会收当事人钱,法官就说不清了。
另有150元诉讼费,也成僵持状态。王世广专门找到院长,请院长依法特批,走了个“免交”程序。
最终撤诉结案。
此案,王世广总结:“调出人性美德,调出社会和谐。”
多年法官生涯,王世广有这样一个感悟:调无常规,要因案施策,不能只喊喊口号完事,要细心观察,用心琢磨,耐心等待,把准时机,一看瓜熟蒂落,及时引导,见好就收,一锤定音。
2024年1月,王世广退休,整整三十五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霜白。三十五年,王世广办案3500余件,凡有感悟,都写下了分析总结。为了易记,王世广编了顺口溜:判有定法,搜寻类案,判前释法,调判自选。简直可称作“调解密码”。
3500多案件,半米多高的法律文书,记录着王世广三十五年漫长法官岁月中的每一个脚印。
三十五年,王世广一直在山区农村法庭审判一线,成为邢台法院系统第一个享受四级高级法官待遇的庭长。退休了,可他的心,却舍不得离开山区的百姓们,又主动申请成为一名特邀调解员,在白塔法庭设立了“王世广工作室”。他凭借着多年审判一线的丰富经验,投身普法宣传,进学校,入乡村,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薄情寡欲”为一碗水端平
说起自己的法官生涯,王世广感叹不已。其实,他在大学所学专业并不是法律,而是经济林。机缘巧合才进入了公检法队伍,被调到沙河人民法院渡口人民法庭。
一个经济林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干起了法律,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王世广一时茫然无措。他只好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可那时法律专业书籍极为难觅,单位订有《人民法院报》,他就天天看《人民法院报》上发表的案例,一个一个地研究。为了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他自修取得河北大学法律本科文凭。
王世广老家就在附近的一个小山村,离工作单位20多里,全是山路。最初五年,他步行上下班,一周一遭。交通不便,他就以庭为家。每到周一,太行深处的晨雾还未消散,王世广就踏着露水走上崎岖小径;周五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早已消落群山,他才蹒跚着脚步往家回转。
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虽然上了大学,阴差阳错地当了法官,在乡亲们面前并没有任何架子。时间长了,熟了,当地群众有事好找王世广。有的就是想让他调解——因为他懂法、懂理,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作为法官,王世广深知,一旦对簿公堂,双方关系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每件案子,他总是尽量调解,劝导双方自愿促成矛盾的和平化解,兼顾双方的利益。王世广总结:瓜熟蒂落时机到,三言两语即调息。
渡口法庭,位于沙河市西部太行深处的渡口村,离沙河法院所在地沙河市40公里,是沙河法院下属最偏远的一个法庭。其分管山区地广人杂,村庄分散,送达文书山高路远,农民平时皆外出干活大门紧锁,他就翻山越岭赶饭点儿去,法律文书尽快送给了当事人,他却饥肠辘辘无处着。“我多跑几趟,百姓就可以少跑几趟,百姓打官司的成本就能低些。”王世广说。
多年办案调解,下乡无数,他不吃当事人一口饭,礼品更不收。“这样才有底气,才能让群众相信咱们法官能够一碗水端平。谁的饭也不吃,你只要一吃饭,乡亲们就会认为你偏向一方,就说不清楚了,你会百口莫辩。”
为了回避请客,王世广常对人撒个小谎,说肠胃不好。有人私下念叨他“薄情寡欲”,不好说话。他说,不能跟当事人走得太“近”,那样会产生误会,释法明理到位,依法办案,不拉偏架,群众才能信你,案子才能了结。
基层法庭,负责民事案,婚姻纠纷、财产继承、邻里争端、小额欠款等等。有的诉讼标的只有几百元,看上去全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简易审判时,当事人的诉讼费都减半。有的案件诉讼费只收50元,减半后仅有25元。“这些小事,对百姓就是天大的事。”王世广常说。
曾经的同事张利三提起王世广,敬佩不已:“他有两个特点,一是认真,二是耐心。有的案件他能琢磨三五天,甚至一两个月。为确保无误,有的案件能跑上四五趟、说上好几天。甚至使当事人和律师都‘怵头’了。”
看似不大的事,并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要彻底消除当事人心中的疑惑。解释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三遍不行四遍。不能只在嘴头上喊,得让群众认可。群众认可你,工作才好做。既要打开双方心结,更要兼顾双方利益。如果法官处理不好,群众会记你一辈子。王世广说:“要想打开当事人的心结,就要有耐心。想利利索索把案子解决清,难。法官需要经受锤炼。首先自己要走出去,别调解没成功,倒与当事人纠缠不清了,最后把自己陷了进去。”王世广警句:纠纷不息,调解不止,耐心细致,法官牢记!
沙河市刘石岗乡八里庙村的两户村民因房屋相邻权产生纠纷,王世广接到村干部求助,出面对两户村民进行调解,他前前后后去了八次,每次都调解到深夜,把双方当事人都感动了。一个当事人好奇地问他:“你们法官到底是图个啥啊?是不是有加班费?”王世广说:“什么也没有,全是义务,图的是你们心安。”
作为本地人,王世广非常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处处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角度考虑。
调解,王世广有个非常有效的“笨方法”——多去群众家里坐坐谈谈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去得多了,群众总能感受到法官的诚意。走上法庭的双方,哪个不是三里五乡的,既然找到我们,就是把法官看得比亲情、友情还重。”
山区群众打官司到法庭,有的交通不便,“巡回办案”成了王世广常用的方式,田间地头,房前炕头,都留有他的身影。
三伏天里,他冒着烈日酷暑,不厌其烦地劝导着当事人;寒冬腊月,他用真诚的话语开导着当事人。
有人问王世广调解的密码是什么,他答:“让群众知道你能一碗水端平,诚心为他们了事。”
让老百姓服劲的急性子
一年,沙河市法院要选树典型,有几个限制条件:基层、庭长、办案能力强、调解率高。
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名言:伟大来自平凡。别看这几个条件不起眼,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不简单了,全沙河法院,只有一人够格——王世广。
有一次,河北电视台要给他拍新闻片,他很不乐意,甚至有点“抗拒”。领导只好命令他:这是争光的事,必须配合!虽然勉强同意,但当记者将镜头对准他时,他一直严肃着脸。记者让他笑一下,他说:“案子在头上压着哩,心沉,咋能笑得起来!”
上午记者采访结束离开,他中午饭没吃——因为下午要开庭,着急整理案件,“当事人在法庭外面等着哩,自己去吃,心里能安生!”
另一年,王世广被选为沙河法院先进代表,需在大会上发言,他却说,自己还有案子要办,就不参加会了。可这表彰大会他是主角,再三劝说无效,领导只好派人替他发言。
王世广很少休星期天。他说,哪个当事人不着急,拖一天人家心里就放不下一天,咱不落意。
因此,有同事给他起了个绰号:王老急。
“看不出来你是个急性子。”我笑说。
“我要急起来,当事人也很发怵的。”他笑说。
“为什么要着急?”我问。
“遇到故意不讲理的人,我就可能跟他急。贾沟村一个小子不照顾老母亲,多次调解无效。对这样的不孝子,我能不着急吗?我指着他鼻子大声训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天有眼!说得他羞愧难当,当场认错。”
白塔村村民纪米山,今年70岁,对笔者说:“王庭长这个人可好哩!我因为房子采光的事,跟邻居发生了纠纷。王庭长到我家里让我看着量了量,解释清楚了这个事。他解释得特别仔细,咱心里特别服他这个劲儿,认可他说的理儿。他没有一点庭长的架子,特别热心助人,我开个粮油店,有顾客欠账,王庭长和我一起去要账。”王世广常说自己只是幸运地成为一名不是官的“官”。
“不是所有的调解都会使双方满意,反之,许多案子调解后总有一方不满意。”王世广对我坦言。
“那是为什么?”我感到挺纳闷,“可为什么你调解了数千案子却无人上访呢?”在笔者看来,去法院打官司,不满意,就意味着法官不公,法官不公,就会上诉。
“因为从法律上我是对的。不留任何后遗症,让群众恢复正常日子,是最完美的结局。但能达到这样的结局并不容易。比如欠债不还、坑蒙拐骗之类的案件,不可能双方都满意。”王世广平静地说,一点不为我的不解而意外。对欠钱不还的案件,王世广有个原则:鲜活的借款案例,最活的因素是息;争息即定息计息,付息方显人善恶。
王世广发现,有些当事人不注意保存判决书,经常发生丢失情况。过后用得着了,却忘记放哪里了,还要再去法院档案室查找,徒增麻烦。还有些当事人,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哪里有不对劲儿的地方,找他询问。有的当事人会多次来找他,他要反复翻查解释。于是,凡是他经手的案件,除了存单位档案室一份,都要再备一份,自己留着,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
三十五年,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一本本纸张泛黄的卷宗,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手印,都是王世广的心血,还有乡亲们握手言和后为他竖起的大拇指。
2023年,王世广任庭长的沙河人民法院白塔人民法庭工作案例《主动融入基层治理 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能》入选最高法“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第五批典型案例”。
王世广把这些经验倾情传给年轻人。郑润芝是白塔法庭法官助理,跟着王世广学习调解,亲眼看到王世广成功调解了很多案件,他深有感触地说:“王庭长对调解的时机把握得非常好,尤其对当事人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他特别认真,做的每一件事,都负责到底。”
有人问王世广为啥能在沙河最偏远最艰苦的山区法庭坚持三十多年,他说:“我感到那里的百姓太需要法官的调解了。每当看到当事人在我的调解劝说下仇气消了,怨气少了,事了了,高高兴兴地满意而回,我心里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愉悦。”
王世广长得不高不低平常个儿,瘦瘦的,偏黑的脸庞,看上去温和平易,如果不穿法官服,你根本看不出与一个农民有什么区别,因常年穿着布鞋入户调解,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布鞋法官”。
2024年第三季“中国好人榜”发布,王世广榜上有名。

作者:苏有郎
苏有郎,现为邢台新闻传媒中心编辑,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等报刊,著有《国树》《苏有郎纪实散文》《最后一站》等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