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舞蹈界杀出一匹“黑马”,一个名曰《红扇》的群舞在舞蹈比赛中崭露头角、揽金夺银,并以骄人的姿态舞出国门,在法国香榭丽舍大街上自信尽情地表演……这个作品的编导就是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为北京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一级导演的孟艳。她执导的舞剧新作《万里茶道》,着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这是由吕梁市文化艺术中心、临县道情研究中心出品的一部有品质的舞剧。
《万里茶道》剧名带有很强的标识性,好听好记。传递历史文化感的舞台作品,形式的独特塑造是关键,要具有可传达性和感染力。从这一点看,孟艳十分懂得舞剧创作的规律,善于把所见之物和所感之情,提炼创造为内容充实、形式美感强烈的意境。这部舞剧色彩浓重,对比反差大,“时空折叠”的即视感比以往都要凸显,这是孟艳缜密而灵动构思的智慧结晶。创作中,她织就情绪与记忆的通道,成为心理与感知的连接。剧中,悬挂在舞台底幕半空中的硕大的驼铃摆动,充满情绪密度烘托的神秘感,形成时空交错意象。这类视觉设计是艺术表现引发观众关切的要素,进而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全剧聚焦清代雍正年间的晋商,作为商贸重要开拓者,通过驼队将中国茶叶、瓷器与汾酒运往欧亚大陆腹地。一条绵亘一万四千余里的“万里茶道”由一代代晋商辗转接续开辟。剧中主要角色——渠泓义,出生于古老的晋中大地,正是行走在茶道上的晋商子弟的典型代表。他从乡邻中脱颖而出,成为晋商驼队的“领房子”,惜别青梅竹马的恋人月儿,踏上了漫漫征程。由异乡漂泊而来的孤儿驼铃,也告别了疼爱收养他的渠母,渠母则以泪水与坚韧交织的情愫,付出晋商母亲的大爱担当。渠母的艺术形象其实是三晋大地千千万万女性的缩影,历经风霜依然坚韧温厚、质朴豁达。“拜把子”兄弟铁树,挥别了妻子杏花与嗷嗷待哺的幼子。众多兄弟诀别了安逸的故土,坚定跟在渠泓义身后,以万丈豪情直面未知的前途,在天地间写下一段感天动地的传奇。
第二幕《难》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舞台上夜晚的戈壁漫无边际,勾起了人心底最深的恐惧,浸染了驼铃的内心。暴雪行路异常艰险,女人在家中诚心祈念,狂风却裹着狼嚎逼近,生死关头,渠泓义高举火把劈开黑夜,驼铃却被暴雪瞬间吞没……“万里茶道”,这是一条具有牺牲精神的人去拓荒的路。
这条商道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一条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孟艳在舞台上运用舞剧手段为观众展现了这条古商道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晋商的大义大爱。尤其第三幕《义》,在晋商会馆内离别时分的“三梳”桥段,大掌柜在渠母讲述中看见少年的自己,渠父未尽的心愿点燃了渠泓义的内心,也感染了众人。离别时分,千言万语化为木梳切入发丝,催人泪下:第一梳,保佑平安;第二梳,斩断风雪;第三梳,永不辜负,驼队,再次起程!面对深邃宏大的意义探索,孟艳更愿意用微观的视角,让观众自己去领会。
第五幕《同》中,恰克图的集市盖不住人们的欢歌笑语。兄弟重逢的这段场景,可看作是对前辈晋商的一次致敬。温柔治愈,回味绵长,人生的沉浮、家族的命运、生命的意义,尽在其中,一诺千金,一生奉行。该剧对时代和人物的呈现,对烟火人间生机勃勃的复现,也为观众投下了一束抚慰的暖光。此时,观众看的不仅是一段久远的历史故事,而是导演响彻心灵的思想闪电。这是由身体想象力创造出来的情境,是编舞家构建舞台空间和叙事艺术能力的展现。
尾声《和》中男人的脊梁拱起了千年茶道,女人用肱骨撑起一方故土。驼铃沉入地脉化作四通八达的道路,茶篓成星斗,一代代茶商的身影与茶道重叠,理想穿越时空,终成永燃不熄的火种。我们不仅要敬惜历史,赓续传统,也要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蓬勃绽放。山高路远,止不住行者征程,悠悠春秋,挡不住人们用双手追求幸福。万里茶道连接古今、通达中西,彰显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这不仅是我们的期待,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