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应强化戏曲艺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
2025-07-14 09:21:07     中国艺术报    【字体: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其中,“戏曲进校园”这一形式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逐渐发展成为戏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路径。京剧的豪迈大气、昆曲的古朴典雅、越剧的温婉悠扬、秦腔的高亢激昂等,纷纷借助“戏曲进校园”的舞台呈现出各自独特的剧种风格与演绎形态。然而,校园戏曲文化推广的实际效果参差不齐。比如,一些剧团在院校以开展艺术讲座或经典剧目演绎的方式来普及戏曲文化,但由于学生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舞台创作经验,可能很难对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有深入的感悟,往往理解浅尝辄止,浮于表层。

这种“为进校园而演戏”的做法,不仅没能较好地起到弘扬戏曲文化的作用,反而更拉大了年轻人与戏曲文化的距离。长此以往,必将会阻碍中国戏曲的代际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然而,“吕剧进校园”却开展得有声有色。依托于其自身质朴洒脱的艺术风格,吕剧巧妙地将戏曲艺术与教育场域深度融合,在众多地方戏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戏曲传承之路,使其更好地在年轻人群体中传播开来,并发展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因此,探究“吕剧进校园”的价值意义与融合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可为中国戏曲不同剧种的传承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吕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唱腔朴实真挚、优美动人,承载了齐鲁文明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是齐鲁人民庆祝丰收、恭贺新春的重要文化仪式活动。该剧种起源于山东东营市,以“四平”“二板”为音律基础,它结合了中国戏曲的虚拟程式化范式,将黄河口的民歌艺术与民间说唱形式有机融合,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中,最终形成了“朴实自然、真挚优美”的唱腔风格。

一方面,“吕剧进校园”有力推动了齐鲁文化精神的当代传承。在东营市实验小学的“吕剧进校园”活动中,剧团艺人为了更好地推动吕剧在小学生群体中的启蒙推广,将经典剧目《马大宝喝醉了酒》《小姑贤》等作品中的地方方言创新性地转换为普通话唱词。这样既最大化保留了传统戏曲中的曲牌样式,又将吕剧的戏曲唱腔与现代流行音乐有机融合,使得吕剧在小学生群体中更易被接受。同时,这些经典剧目中所传递出的“重义”“孝廉”等文化精神,更是将吕剧从地域性文化样式升华为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艺术载体,从而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化传承。

另一方面,“吕剧进校园”也促进了当代美育体系的构建。通过剧团与学校合作开展的“每周一课、每月一演、每年一赛”实践活动,构建了吕剧在现代教育场域中的“四位一体”美育模式:学生在剧团的唱腔训练中培养了对于吕剧艺术的音律感知;在舞台走位的学习实践中提升了学生表演的形体协调性;通过脸谱图案的绘制,推动学生对戏曲角色的典型化理解;在剧目的表演中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临时应变能力。在东营实验小学开展的“戏曲体验工作坊”中,同学们穿上戏装,体验小生、花旦等各角色行当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实践更是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的表达。同时,这种跨学科融合也成功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学科壁垒,为当下美育模式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参考。

根据以上实例,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推动“戏曲进校园”,实现戏曲艺术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创新,推进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展开。首先,抓好剧目创新。剧团可以以传统经典剧目为创作基础,深入挖掘剧目中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并推陈出新,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等创作一系列新编剧目,将乡村振兴、智能共生等时代主题融入艺术创作中,在经典中找寻现实价值,于新编中体现时代印记,从而更好地助力于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其次,依托新技术赋能。结合当下快速发展的新媒体平台与AI技术,尝试运用VR技术、虚拟影像在学校课堂上沉浸式还原剧目故事,并依托新媒体平台以直播、短视频的形式推广戏曲艺术,打造“学生线上学习+学生线下实践”的同步模式,以新技术赋能艺术教育,更好地推进戏曲与当代教育的融合。最后,开展学科融合。结合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科建设,将戏曲与艺术专业有机融合,不断开发戏曲元素的文创产品设计,比如设计制作脸谱帆布包等,通过这种学科融合、文创衍生品设计不断拓展戏曲文化的消费场域。

“吕剧进校园”这一文化实践,不仅是吕剧艺术传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为地域性文化传统的延续传承提供了良好范本。未来,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迭代升级,包括吕剧在内的中国戏曲也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借此,各地可以将“吕剧进校园”这一成功实践范式推广应用到其他地方戏剧种中,不断通过政策引领、传播体系搭建,强化社会各界的创作合力,促成戏曲内容创新、技术赋能、跨界融合的多维路径,以此更好地助力中国戏曲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 :融合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