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研究要“在云端读书,在地头读人”
2025-07-22 08:53:33     中国艺术报    【字体:

中国民协举办民间文艺理论人才培训班,数十位民间文艺研究者汇聚一堂,热议

——民间文艺研究要“在云端读书,在地头读人”

随着民间文艺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在今天,民间文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已显著增强,而民间文艺的学术研究工作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民间文艺研究应坚持怎样的发展方向,如何以学术研究赋能传统民间文艺的当代发展,成为了民间文艺研究者需要解答的问题。

7月13日至18日,由中国民协、天津市文联、天津大学联合主办,天津民协、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中国民协‘山花英才’培育计划:民间文艺理论人才培训班”在天津举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50位民间文艺理论研究骨干,与授课专家共研学术,共同探讨当下开展民间文艺研究的路径,为新时代民间文艺事业注入蓬勃的理论活力。

“生活是开展研究的最佳语境”

“生活是开展研究的最佳语境。”听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间文学研究专家朝戈金的授课,来自新疆民协《江格尔》研究室的青年史诗研究者巴音布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培训班上,朝戈金为学员们讲述了民间文艺学的术语体系以及各类研究术语的应用方式。授课的过程中,朝戈金特别提到了当下民间文艺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从书本到书本”的现象。

“很多文章让人看后觉得‘书生气十足’,作者的研究方式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仅仅是在阐释理论时从现实中拿一个例子过来,用以解释理论或论证预设的构想。”朝戈金指出,这样的研究是“颠倒黑白”的,“研究者的知识可以来自书本,但民众的知识多是从实践中传承的。一个好的民间文艺研究者,应该用书本上的知识和民众生活进行激烈的对话,深入生活,并从生活出发”。

“读史诗《江格尔》时,当读到江格尔睡醒后愁容满面,做了个噩梦,一个合格的研究者应该立马想到:噩梦代表着一个凶兆,可能马上就会有敌方的信使前来,告知战争即将到来的消息,噩梦的情节并不只是随便说说。这样的研究敏感性,来自对史诗讲述传统的深刻体察,同样源自生动性的史诗演述现场,而不只是阐发自书本或字典。”朝戈金表示,研究者要到“民间”现场,有“第一手”的“民间”体验,才能对民间文艺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朝戈金所举的例子,从事史诗研究的巴音布鲁有着深刻的体悟。“以我的一段亲身经历为例,在某次进行田野调研之前,我觉得一段史诗的情节已经全在我的脑子里了,哪会有我不知道的片段。但当我坐在史诗传承人面前,听他们进行现场演述,我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演述者所唱的并不是文本中固有的内容,他们调动了自己所有的情感和智慧,对史诗的内容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巴音布鲁就此得到了经验,进行史诗研究,需要在传承人的现场演述过程中发掘文本的意义,同时要观察演述的场域和演唱的行为,甚至是观众的反应,“可能从中也只是对‘此次演述’的意义有部分的了解”。她认为,史诗传承、传播“更深刻的意义”,需要基于长期的田野调查,从中进行比较研究和理论反思,而持续的田野调查就是“以生活为民间文艺研究语境”的最佳方式。

在巴音布鲁看来,“在云端读书,在地头读人”,应该成为每一位民间文艺研究者坚守的原则。

“为民间文艺传承发展作出学理性指导”

在“地头”挖掘民间文艺资源、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研究者更应该“以践促行”,推动理论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民间文艺的当代传承——培训班上,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荣书琴为学员讲授了“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引起了学员们的共鸣。

长期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教授唐艺菱对这一话题深有感触。“在中国民间工艺传承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学界对于传统民间工艺美学思想和表现符号的阐释以及对于不同地域民间美术的比较研究,都对民间工艺的当代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唐艺菱认为,学术研究应当充当传统技艺与当代需求的“价值转换器”。“作为民间工艺从业者,我们需要从学术研究中吸收营养,分析工艺美术与民众审美需求的契合之处,并提炼艺术的现代表达语法。”唐艺菱表示。

培训班期间,为使学员加深对民间文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认知,主办方特别组织学员前往泥人张美术馆进行现场教学,并邀请泥人张美术馆馆长、天津泥人张世家第六代传承人张宇为学员授课。

“越是老字号越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作为,让传统技艺不断绽放新的光彩。”张宇对于泥人张工艺的创新传承和市场化发展的讲述,让学员们深受启发。“民间文艺学术研究应该以这些成功的传承案例为基础,在广阔的学术视野下,结合更广泛的分析对象进行研究。”山东民协副主席、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成福表示,研究者要总结中国民间文艺独特的发展经验,分析未来发展趋势,为民间文艺的创新发展做出“指引性的贡献”。

“民间文艺是古老的传统,也是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今天,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它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参与此次培训班授课的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表示,研究者应充分挖掘民间文艺资源,探讨其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其时代价值进行充分研究,为民间文艺更好地传承发展作出学理性指导,并以民间文艺的繁荣反哺当代文化建设。

关键词 :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