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照)散文季:擘画文学赋能城市的“日照路径”
2025-07-22 08:56:06     中国艺术报    【字体:

“看到浮来山四千年的银杏树,我觉得自己有了文化上的依靠。我看到了,我才敢写,我才能写得好。”鲁迅文学奖得主阿成抚摸着古树嶙峋的枝干感慨道。这位回到山东故土的作家,近日在第七届中国(日照)散文季采风现场找到了创作的生命支点。自2019年创办以来,中国(日照)散文季已从一项普通文学活动跃升为全国性永久性散文盛会。数载耕耘,它不仅助力日照成为山东省首个“中国散文之乡”,更探索出一条将文学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血脉的独特路径——以散文为媒介,让山魂海韵化作传世文章,使文学创作与城市精神共生共荣。

以文会友:在银杏树下构筑文学创作殿堂

“倘若能考证日照就是尧帝时期最早观测四季变化的所在地,那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穆涛站在涛声阵阵的海岸线上,目光穿透千年迷雾。这位学者型作家通过《尚书·尧典》的记载与日照地名渊源,溯源华夏文明观象授时的东方坐标。在他眼中,散文季正通过持之以恒的文学实践,为城市注入持续的文化动力。

2025年5月,第七届散文季再度起航。来自全国的30余位文学名家踏上海岚交织的采风之旅。在岚山渔港的晨曦里,在海上碑的潮痕间,在圣谷山氤氲的茶香中,作家们触摸着城市跳动的脉搏。

数年来,这场文学盛会已汇聚170余位名家,其中34人次荣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大奖;诞生12600余件日照主题作品,1200余篇亮相主流媒体;更有343篇精品结集为《初光》系列文集。徐鲁的《银杏树银杏果》入选“人民日报2024年散文精选”,沈念以日照黑陶为灵感的《你的凝视》不仅登上《人民日报》,更成为2025届湖南省九校联考语文试题,让万千学子在考场上凝视千年陶纹。

文旅融合:当散文成为城市的文化基因

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潘灵面对碧海金滩情难自抑:“作为大山之子,我从来没有如此奢侈过——洗一次脸,我用了一片汪洋!”他借用同乡诗人雷平阳的名句,道出初见黄海的震撼,“日照山水相依,充满了诗情画意。这里是刘勰的故乡,不动感情都不行”。

散文季的策划者们深谙此道。他们精心设计的采风路线,串联起浮来山“天下银杏第一树”、莒州博物馆青铜器、海滨森林公园万顷松涛等自然与人文地标,引导作家用文字解码城市精神。

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在银杏树下仰望四千年树冠,思绪飞越太行:“日照有‘尧王醇’酒,我从尧帝家乡山西来,才知尧帝足迹已至海边。”当他将日照古银杏与洪洞大槐树相连,一条从晋南临汾到胶东南日照的文明血脉在眼前贯通。

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通过全媒体渠道流淌进公众视野。“名家笔下的日照”有声专栏在抖音播放量激增,“散文声音集”让文学随电波飞入千家万户。作家直播分享会拉近创作与大众的距离,校园诵读活动使孩子们与名家面对面——在青岛路中学的礼堂里,初一学生高婧妍兴奋地说:“和作家聊写作,让我觉得文学是可以握在手里的生活温度!”

数据显示,散文季相关内容累计触达受众超5000万人次,原创核心内容约3000篇。“阳光海岸·活力日照”城市品牌网络关注度持续攀升,微博“散文里的日照”话题阅读量超180万,其中市民投稿占比达30%,形成持久的文化涟漪。

文脉深耕:从文学高原到精神高峰

当名家笔墨辉耀文坛,本土创作的生机也在蓬勃生长。在莒州博物馆的陶罐前,青年作家刘星元凝视着龙山文化的“日云山”刻符——这些早于甲骨文1500年的符号,被考证为“旦”字雏形,是人类文明觉醒的印记。他后来在《日照舞曲》中写下:“日照绿茶和日照黑陶,在异乡不期而遇。饮茶心需静,但茶本身要动起来,唯有于壶中日月里起舞人间的尤物,才能将自身滋味搅动挥发……”将四千年黑陶文化与现代茶产业熔铸成灵动诗篇。

依托散文季平台,日照构筑起“名家引领+青年培育+大众参与”的文学生态链,刘勰散文奖征文大赛吸引全民提笔书写家乡,60余场文学讲堂覆盖爱好者超2万人次,作家与学校结对打造儿童文学基地,作品集捐赠基层图书馆延伸文化触角。

这片沃土已孕育出令人瞩目的“日照作家群”:2人参加全国青创会,3位90后作家入选张炜工作室,6人成为山东省签约作家,4部作品入选“齐鲁文艺高峰计划”,9人斩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泰山文艺奖等重大奖项。赵德发的《擎灯之塔》在渔船、涛声、乡土风物中复活濒逝的海洋记忆,葛小明等新锐作家在名刊频频亮相—— 一个地域性文学高地正在黄海之滨崛起。

山海的回响:文学照亮城市未来

2025年6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鲁迅文学奖得主李舫的《日照:山与海的伫望》。这篇散文从新石器时代的蛋壳黑陶杯,写到汉代海曲县的纪年简牍;从定林寺中刘勰校经的孤灯,延展至唐宋海上丝路的帆影。在她笔下,日照是“一枚被岁月打磨的古玉,静卧于山与海的臂弯之间”,收纳着万年不绝的文明浪潮。

暨南大学教授张丽军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当代文学“地方化”发展的“日照路径”:“面对文化资源集中于大城市的发展瓶颈,日照通过散文季激活创作活力,为地市级城市破解文化发展不均衡难题提供了范本。”在他看来,那些记录日照故事的优美文字,已成为“日照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成为日照在岁月与时光中留下的永久光华”。

当第七届散文季的采风队伍行至天台山山巅,晨光正刺破海平面。此刻,陵阳河先民在陶罐刻下的“旦”字,浮来山下的《文心雕龙》,与当代作家笔下的海涛渔歌交响成同一曲文明赞歌。

“文学终归是人格的投射。”正如本土作家夏立君在“夜读日照”沙龙中所言,当文字扎根于脚下的土地,便能生长出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从银杏王荫蔽的莒鲁会盟到数字平台传播的散文声音集,从龙山玉璇玑的星辰密码到青年作家的键盘轻响—— 一条以文学赋能城市的“日照路径”,正在山海之间铺展,通向无尽的远方。

关键词 :散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