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我叫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艺术诠释
2025-07-22 09:03:53     中国艺术报    【字体:

自5月底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6月初在爱奇艺播出以来,电视剧《我叫张思德》引发广泛关注。该剧通过细腻刻画张思德在革命熔炉中坚定信仰、百炼成钢的过程,讲述了他对党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真实还原了一个鲜活纯粹的革命战士张思德的形象,深受观众好评和喜爱。

“电视剧《我叫张思德》的创作和播出,体现了各相关部门、创作团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革命历史文化的社会担当。”在中国视协日前举办的电视剧《我叫张思德》专家研讨会上,中国视协原主席胡占凡认为,张思德这一人物虽然大家耳熟能详,但其形象长期以来相对模糊和扁平。这部电视剧通过陌生化处理,巧妙平衡了虚构与真实的关系,让观众真正认识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张思德,为英模题材的影视创作留下了宝贵经验。

“张思德善使双枪,人称‘小老虎’。”该剧导演程力栋偶然翻看《中共党史人物传》,被第64章《张思德传》中的这句话所打动和吸引。程力栋这样描述他对张思德的认识:“他从四川贫苦的乡间走出,历经了反六路围攻、强渡嘉陵江、三过草地、血战百丈关、山城堡战役,之后他身受重伤,在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养伤并在那里入党。直至在八路军留守处,因出色完成押送重要物资去延安的任务,被调入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无论是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还是作为侦察兵,凭借超卓的体力、精湛的枪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成为尖刀连中的‘刀尖’,他超乎常人的能力和胆识,使他成为毛主席身边万里挑一的警卫战士。”

据介绍,为了拍好作品,电视剧《我叫张思德》剧组邀请了《长津湖》《志愿军》等影视剧的物理特效团队,并坚持实景拍摄。拍摄地从四川的眉山、阿坝、自贡到陕西,包括几十个实景和文化风景区。剧组常常需要一天内多次转场,单程车程往往在90分钟以上,甚至连夜赶路天亮拍摄也是常态。在演员表演方面也要求摒弃任何浮夸多余的技巧,以“真听、真看、真感觉”为基础,还要“真打、真哭、真下水”。在拍摄长征过草地的场景时,所有饰演红军战士的演员都陷在水中,因为在冬天拍摄,大家都在零下1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下到水里。用主演牛骏峰的话来说,就是用“笨拙”的方法来演。

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闫少非认为,电视剧《我叫张思德》成功实现了历史人物的现实表达、英雄人物的青春化书写、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承,以及经典相册式符号化人物的立体呈现,让张思德这一历史人物更加鲜活、立体地展现在当代观众面前。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收视环境中,创作这类非流量题材的作品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文艺工作者对时代的责任。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和对红色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该剧为当下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剧中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展现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看到战士们没有床只能打地铺,就动手打床,组织大家烧木炭取暖;过草地时为了确保安全,他为大家尝野草;看到老百姓缺水,喝的水是苦的,他主动提出为老百姓掏井,凡力所能及,他能做就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认为,张思德做这一切的动因不是出自上级的命令或是任务,也不是为了荣誉,而是发自内心的热忱。

“质朴,纯粹,诚信。”这是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丁亚平对剧中张思德形象的深刻印象。他认为,这部电视剧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高光”叙事的英雄美学。例如,剧中张思德练习打靶的时候特别紧张,但是他依旧坚持;面对误解的时候,他不安、自责;看了《列宁在十月》后,他想做英雄瓦西里。“他平实、质朴、柔软,同时又有温度,真实、立体、具体、可感,令原先作为道德符号的‘张思德’转化为鲜明的形象和主体,能够引发青年群体共情共鸣。”丁亚平说。

与会专家认为,在电视剧《我是张思德》中,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张思德一个人物,而是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看到的是“中国革命队伍当中的普通士兵共同的来路”。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认为,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源于人物本身,同时其丰富、立体、饱满、真实又赋载了人们对张思德无比敬仰崇拜所形成的精神想象力,从而在更高境界传递出了这个人物的精神风采,也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进一步地深化、细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这部电视剧是对进入义务教育教材的《为人民服务》这篇重要文献的一次艺术诠释。“过去大家知道烧炭的张思德为人民牺牲了,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但是为什么毛泽东同志从他的一生当中概括出‘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人宗旨?这部电视剧以艺术的方式给出了答案,为我们讲述了张思德其人其事以及他的精神成长史和心灵升华史,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更感性的认识。”

关键词 :诠释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