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韵华章——中韩水墨作品展”刚刚在中国美术馆落幕,其中两幅以马为主题的东方水墨巨作——徐悲鸿的《战马》与韩国艺术家金基昶的《群马》让观众印象深刻。水墨艺术是中韩两国共有的文化基因,浸润着千年的东方哲思与审美追求。这两件创作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之作,如今分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与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它们不仅承载着两个民族在苦难岁月中淬炼的精神力量,也是东亚美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例证,折射出两国艺术家在传统水墨现代化转型中的探索轨迹。
徐悲鸿《战马》:
烽烟时代的民族精神图腾
徐悲鸿爱画动物,尤以画马闻名,他创作的马是其“致广大,尽精微”艺术理念的结晶,享誉海内外。早在留法期间,徐悲鸿描摹马的速写便不下千幅,风格写实严谨。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用水墨画马,抗战爆发后,他笔下的马更显雄健豪迈。《战马》创作于1942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战最为艰难的时刻,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族存亡危在旦夕。徐悲鸿是一位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艺术家,他手执“救亡之笔”,用艺术创作积极投身保卫民族的斗争之中。
画中是一匹昂首挺立的战马,雄姿勃发,筋骨如铁,正停下奔腾的脚步,回首征战的沙场。马的头部刻画细致入微,眼神坚毅而深邃,传达出对胜利的渴望与对侵略者的无畏。瘦劲有力的体格、迎风舞动的马鬃和马尾,彰显出其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徐悲鸿擅以西方写实主义与中国传统笔墨相融合,他借鉴西方绘画的解剖学和透视原理,精准塑造出马的形体结构,并通过明暗光影的处理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又以传统水墨苍劲酣畅的笔触,笔笔见形,形神兼备,于墨之浓淡间勾勒出富有力量感的战马身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徐悲鸿曾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以马寄志抒怀,将个人悲愤与民族抗争精神倾注其中。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国人民就如画中的战马一般,虽历经磨难,但始终保持着坚韧不屈的意志和昂扬向上的斗志,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浴血奋战。画中题识“秋风万里频回顾,认识当年旧战场”,既是对往昔战火岁月的感慨,也饱含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成为呼唤民族觉醒的精神图腾,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徐悲鸿是融合中西之长与振兴民族艺术的践行者,他在艺术实践中秉持“科学”与“写实”的理性精神,毕生致力于用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他主张艺术应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切,符合当时中国艺术发展的需求。此外,他还建立了写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极大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
金基昶《群马》:
战后国家复兴的交响曲
金基昶,号云甫,曾被韩国政府授予文化领域最高荣誉——金冠文化勋章,现流通的一万韩元纸币上的世宗大王像便出自他之手。《群马》创作于1955年,韩国刚摆脱长达数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又经历南北内战的创伤,国家正处于反思与重建的关键阶段。金基昶早年艺术风格受到日本绘画的影响。民族独立后,他与许多韩国艺术家一样,自觉肩负起寻找文化根脉、重塑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任,通过艺术转型探寻民族艺术的新出路。
金基昶儿时曾学习书法,其作品隐然流露着他对书法的理解,如用笔之道、结构与节奏感。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现代主义浪潮席卷韩国画坛,他借鉴表现主义、立体主义与野兽派等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元素,进行实验性的艺术创作。金基昶曾说马是纯洁心灵与睿智勇猛的象征,故而寄情于马,抒发胸臆。
画面中可见数匹形态各异的骏马,它们身姿矫健,充满动感与力量,或昂首嘶鸣,或奋力奔腾,形成一股集体冲锋、不可阻挡之势,仿佛即将穿越画面奔腾而出。金基昶以简洁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马的外形,用墨自由奔放,淡赭石色背景上墨色的浓淡变化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既有传统东方绘画的神韵,又融入了立体主义风格和表现主义手法。《群马》似是一首激昂的交响曲,为战后满目疮痍的土地注入新生的希望与前行的力量,展现出韩国民众众志成城的豪情壮志与重建家园的强烈渴望。该作以四联巨幅尺幅,开创了韩国水墨彩绘在尺寸上的先河,推动了韩国水墨彩绘的现代化发展。作为1956年“大韩民国美术展览会”备受瞩目的获奖作品,《群马》被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韩国水墨彩绘中最具冲击力的一幅作品,在海外展出时广获赞誉。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时期,韩国艺术界开始出现了与“中国画”相呼应的“韩国画”的概念。20世纪以前,韩国书画主要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以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为主。20世纪初,朝鲜半岛由于深受日本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水墨彩绘被纳入“东洋画”这一统称之下,作为与“西洋画”相对应的艺术分类存在。金基昶是最早推动“韩国画”主体性探索的艺术家之一,在韩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笔墨革新中的
艺术共鸣与时代回响
此次展览提供了一次将两幅画作并置赏析的良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韩两国水墨绘画技艺的传承与交融,更是两个民族跨越国界的精神共鸣。在20世纪中期民族命运转折的相似历史境遇中,两位艺术家以水墨为媒,默契地选择了“马”这一传统意象所象征的力量、自由、不屈与奋进作为作品的精神内核。徐悲鸿笔下的马“傲骨凛然”,金基昶笔下的马则“激情奔涌”,他们始终将艺术创作与民族命运、时代精神紧密相连,赋予传统水墨深刻的社会意义。水墨无言,却能诉说绵长的历史、承载丰富的情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年后的今天,再度品读这两件民族艺术瑰宝,观众依然会被作品中蕴含的永不磨灭的民族精神印记与深沉的爱国情怀所打动,感受到艺术超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从艺术风格来看,两位艺术家都吸收了外来文化养分,创作路径迥然不同,徐悲鸿坚持以西方写实主义为媒介,金基昶则采纳西方现代主义技法。尽管如此,两位艺术家在重塑传统水墨语言表达的同时,始终坚守东方艺术的精神根脉,以“融汇东西”之举不断创新实践,为民族艺术注入蓬勃生机,推动了本国水墨传统的现代转型,在东亚美术史上镌刻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对艺术的思考与探索,如穿越时间的灯塔,在当代视角下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