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鄂尔多斯,天高地阔,歌声如风。8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强基工程——2025“村歌嘹亮”全国文艺大集如期开张,一项项非遗,一件件展品,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而对于来自河南的非遗精品,不少嘉宾和游客竖起了大拇指,毫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河南的漯河市金笛艺术初心合唱团、新乡市红旗区洪门镇文渊社区新乡市教师合唱团,用各具特色的歌曲,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中国乡村文化长卷。这不仅是歌声的盛宴,更是千年文脉在新时代激起的回响,于最朴素的乡野舞台绽放出最璀璨光华。
来自非遗非“遗”,是活着的文化基因。郭爱和的三彩茶具将盛唐气象凝练为壶柄上一抹曲线,汝山明的瓷器让“宋瓷之冠”的千年气韵流淌在现代茶席之间,泥泥狗拙朴灵动,布老虎憨态可掬,凝结着民间最本真的祝福。这些非遗精品之所以能让观众“爱不释手”,正是因为传承人们读懂了时代的密码——传统文化要活下去,就必须与现代生活对话。据统计,河南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5个,其中80%已实现生产性保护,这正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当三彩不再是墓中陪葬品,而是百姓茶桌上的日常器物,千年前的中原韵味便真正活在了当下。当游客在三彩挂盘《河洛印象》前细细揣摩——非遗的温度,就在这凝视与触摸间直抵人心。传统技艺的生命力,不在固守高阁,而在融入寻常烟火。
村歌的动人力量,源自土地深处的文化自觉。泥土里长出的歌声,承载着最朴素的乡愁与最蓬勃的希望。漯河金笛艺术团一曲《辣椒红》唱出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对农耕文明的礼赞;新乡教师四重唱《乡间的小路》,吟的是田园牧歌的眷恋。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社区巷陌的普通歌者,用未经雕琢的嗓音唱出了乡土中国的精神图谱,表达诠释了一个深刻道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铸魂。近年来,河南已培育村级文艺团队2.3万支,每年开展文化活动超30万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农民从文化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的动人蜕变。村歌之所以“嘹亮”,正因为它是千万人心灵共鸣的交响。当文化的根系深扎于群众土壤,艺术便有了最坚实的底座和最广阔的舞台。
真正的传承,绝非故步自封,其灵魂在于“出新”。非遗与村歌的交响,奏响的是文明传承的时代强音。在“村歌嘹亮”的舞台上,我们看到一种令人振奋的文化生态正在形成:非遗传承人不再孤军奋战,农民艺术家不再自娱自乐,而是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没有创新转化的勇气,传统亦会失去光泽。河南展区,汝瓷大师在还原“雨过天青”釉色精髓的同时,更赋予器物契合当代生活的形制与功能;《河洛印象》挂盘上,黄河的波涛在釉色窑变中奔涌,气象万千;三彩茶具的壶柄,巧妙化用唐马神韵,古意盎然又熨帖今人手心。这“化古为新”的巧思,正是“出新”的典范——让传统工艺从“文物”轻盈转身为“文创”,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新”不是无根浮萍,而是深扎于传统沃土的创新枝芽。它源于对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更源于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洞察。守正是根基的深度,创新是枝叶的舒展,二者共同撑起参天巨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非遗与村歌的这场相遇,是文化根脉的一次有力舒张。从黄河岸边到草原盛会,那些被重新擦亮的古老技艺,那些发自肺腑的真诚咏唱,共同勾勒出一幅“文化活水润乡土”的动人长卷。这画卷昭示我们:唯有让文化回归生活现场,让人民成为传承主角,千年文脉才能如大河奔涌,在时代的河床上激荡出永恒浪花。
文化不是标本,而是生命。非遗的活化传承,是中华文明“活起来、新起来、强起来”的微观镜像。当村歌唱响山河,当非遗融入烟火,中华文明的星河便在寻常巷陌间,完成了一场静水流深的生命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