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实践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传统武术“遭遇”现代生活,武者们既要守护千年技艺的本真性,又要适应竞技体育的标准化要求,同时还需解决市场化生存的现实困境,他们该如何抉择?武术实践场域正在发生怎样的生态变迁?中国武术的核心文化基因如何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推出的6集系列纪录片《武者归来》近期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该片直面社会关注的中国武术焦点话题,主创人员历时3年,通过追踪多位武者,探索和记录具备攻防技击价值的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呈现的多样发展形态,选取师徒传承、擂台较量、商业运营等场景,结合对武者名家、年轻习练者、学者的访谈,呈现传统武术与未来发展的对话,用当代叙事策略重新诠释武术文化的时代价值,让观众感受到武者的精神气质和使命担当。
体验式解说:揭秘当代武者的日常实践与多维身份
《武者归来》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全知视角解说,采用第一人称体验式解说,毫不避讳主观镜头,通过导演的亲历视角带领观众深入武者的日常生活。这种叙事手法不仅消解了传统纪录片的说教感,更在揭秘过程中包裹着强烈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张力。
以第一集《家国》为例,当人物王亚为出现时,导演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本人”的私人化解说开场,摒弃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转而采用与观众平行的认知视角。这种体验式解说在呈现20世纪80年代武打明星王亚为的人生转折时尤为精妙:导演并未直接解释其放弃银幕生涯的原因,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体验式探索,巧妙地将个体命运与全国散打比赛的时代变化形成互文,建构起微观叙事与宏观语境的对话关系;最后展现王亚为将传统武术精髓创新性融入现代警务训练的实践历程,揭示了武者守护文化本真的使命担当。
纪录片通过多维案例系统呈现了当代武者的多维身份:文化传承者、创新实践者、精神发扬者。第二集《潮流》通过对李景亮与于适的深度跟拍,生动展现了武者如何在不同文化场域中实现多维身份的动态切换,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从传统武术精髓到现代武术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在跟拍过程中导演并非客观中立的观察者,而是扮演着武术文化“转译者”的角色,其主观认知体验成为连接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观众的重要媒介。
作为《家国》《潮流》这两集的导演,徐旸将2018年至2020年期间参与拍摄并播出的同题材纪录片《藏着的武林》作为信息参照,更以影像志的形式对之前拍摄的已故武者进行仪式化缅怀。这种处理方式既丰富了历史维度,又强化了武术文化传承的庄重感。体验式解说模式打破了传统武术纪录片的单纯技术化呈现窠臼,通过主体性视角重构了观众对武者的认知图式,为传统文化题材纪录片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
过程化实录:展现竞技场域的武者魅力与武术转型
通过过程化实录,《武者归来》构建了一个动态呈现的武术竞技场域,完整展现当代武术在竞技化转型中的冲突与实践探索。
第三集《坚守》展现了传统武术的困境。河南女子散打队教练李玥瑶与上海体育大学教授李建文在散打国际化进程中,纠结于规则标准化与传统武术动作的矛盾;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戴小平面对修改后的中国短兵竞赛规则试图另辟蹊径,坚守传统短兵传承,走更纯粹的中国武术道路。
第五集《擂台》通过职业散打运动员王聪的签约历程,微观呈现了中国武术职业化之路的艰难。纪录片以沉浸式跟拍的方式捕捉了职业武者面临的现实压力:赛事等待期的职业焦虑、家庭期待的情感负重,以及生存保障的经济困境。个体叙事实际上折射出中国传统武术面对现代商业文明的转型阵痛。王聪的探索折射出中国武术在产业化、职业化浪潮中的可能路径。
这种过程化纪实不仅记录了可见的技术演变,更通过训练日志、赛前准备等细节,揭示了武者群体在传统武术转型期的心理调适过程。第一集《家国》通过规则修订等关键场景,展现传统“踢打摔拿”技法与现代评分体系的博弈过程。第四集《育人》中展现了刘怀良等武术教育者在学校普及对抗式武术的情怀与阻力。第五集《擂台》展现了邱建良搏击俱乐部的产业化探索,传统武术教学应用于实战格斗并形成了“培训—参赛—营收”的完整链条,反映了传统武术在现代市场机制下的适应性转变。
文化性溯源:探寻中国武术的民族基因与精神传承
《武者归来》着力探寻中国武术的精神密码与当代价值,整体上采用传统武术技术历时性追踪与个体武者共时性展现的双重视角,构建武术精神传承的立体坐标系,突破单纯的技术记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武术的民族基因。
第六集《问道》通过多重文化符号的互文呈现,构建了中国武术哲学的表达体系。郭肖波长枪演练中蕴含的阴阳辩证、常达伟保定跤仪轨中的礼制精神、王志财与王鹏将海外武者的传统技艺回传大陆的使命担当,他们共同诠释着“武以载道”的文化本质。这些场景不仅再现了武术技艺的传承谱系,更揭示了传统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的核心命题。
第二集《潮流》通过梳理中华传统骑射文化与现代综合格斗运动的技艺流变,凸显出中国武者的文化智慧:在保持“尚武”精神内核的同时,完成技术体系的现代转换。这种文化自觉在第四集《育人》中得到进一步升华,以历时性视角追踪传统武术从古代军事技艺向当代对抗式武术教育的转变,进而传承武术育人理念。
《武者归来》中的这种文化深描不仅记录了中国武术的当代形态,更构建起传统武术智慧与当代武者的跨越时空的对话通道。通过鲜活的武者群像,让观众看到中国武术不仅是一套攻防格斗的技术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品格。
作者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澳门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