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榜样 | 镜头里的烽火记忆
2025-08-28 09:59:34     河北文艺网    【字体:

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戚辉

戚辉,男,1970年11月生,中共党员,唐山市路北区金色家园小区居民。从2014年7月开始,他自驾7万多公里,足迹遍及冀东27个县(市、区 ),为寻访到的200余名老兵拍摄照片,整理史料,用光影留住永不褪色的记忆。戚辉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获唐山市第九届道德模范提名奖、2018年度河北省优秀志愿者等称号,并被平津战役纪念馆特聘为“终身志愿者”。荣登2024年“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

镜头里的烽火记忆

- 马良 -

2025年2月4日,春节假期最后一天,微信公众号“独立摄影人戚辉”发布了一条消息——《八路军老战士苏英辞世》。文章中有苏英的简历,以及戚辉为苏英拍摄的视频、照片。照片中,苏英身着深色正装,阳光下站立,军礼板正,胸前佩戴的三枚勋章格外耀眼,映照着这名八路军老战士往日的荣光。11年来,戚辉已为213位冀东八路军老战士拍摄过这样的照片,如今健在的,仅余8位。

与苏英初次见面,要回溯到2015年,那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戚辉开始寻访和拍摄冀东八路军老战士的第二年。彼时,戚辉和其他公益摄影人一同为152位八路军老战士拍摄了照片。2015年7月29日,“永不褪色的记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摄影展在唐山市路北区李明久艺术馆隆重举行,展出的正是精选出的152幅照片,同期,画册《永不褪色的记忆——冀东八路军老战士风采录》正式推出。正值盛年,作为展览策划人和拍摄活动发起人,一头浓密黑发、佩戴无框眼镜的戚辉接受采访、为观众讲解,忙得不亦乐乎。

此时的苏英,在女儿陪伴下,认真观看着每一张照片,过往峥嵘岁月不觉历历在目,让他心潮澎湃,耳边似乎再次响起冲锋号和子弹飞过的呼啸声,内心的热血再一次激荡和燃烧起来。

“1938年,我曾在白求恩学校学习外科,是白求恩的学生。”见面后苏英的第一句话便让戚辉感到格外兴奋和激动,举办展览的目的,既是广而告之,又要通过宣传,寻访到更多的八路军老战士。因时间有限,他和老人约定,9月20日到苏英家中进行拍摄。

9月19日,戚辉将部分照片带到平遥,八路军老战士的面容出现在平遥艺术展上,再次引起轰动。来不及享受这份关注,当天夜里,戚辉便踏上返程列车,次日,迎着初秋的晨光,他向苏英家走去。

再次见到苏英,戚辉并不急于拍摄,而颇有兴致地听苏英讲述“个人传记”。苏英像见到多年未见的战友一样,满脸笑颜地打开了话匣子。从毕业后分配至平西军分区医院当医士,参加古北口与日军作战的战地救护,到解放张家口时,在战地医院救助伤员,后随部队南下郑州,按组织要求转入地方。解放后,苏英调入张家口工作,后调回唐山,接管开滦煤矿……

戚辉边听边记,同时用手机录音,便于后期整理。拍摄八路军老战士一年时间,他已形成一套拍摄流程。一是要拍摄老战士的特写镜头;二是再依据环境,拍摄全景照片;三是拍摄老战士的奖章、证书;四是拍摄老战士家属;五是根据人物特点,拍摄老战士个人爱好和负伤情况;六是对保存下来的老照片进行翻拍。

当戚辉与苏英一家道别时,已近正午。当天晚上,他根据录音,整理文字资料,并将照片和视频归类。11年来,戚辉整理出文字资料60多万字,照片和视频7万多份,总存储容量达到3T。为便于查找,所有资料戚辉都做了树形目录。

冀东(冀热辽)地区,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战斗时间最长、战斗最惨烈的战场之一,先后有近4万干部战士、30余万人牺牲,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唐山地区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区”,历经岁月沉淀,那些壮怀激烈的过往依旧为人们所传颂。1970年出生在滦州老城的戚辉,从小就常听奶奶讲冀东抗战的故事,冀东抗日大暴动、潘家峪惨案以及李云昌、包森的英勇事迹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1976年夏,唐山大地震后,戚辉第一次看到空投物资的飞机上有人在拍照,从此对摄影心向往之。1988年夏,他用攒了两年的工资,购买了人生第一架单反相机“海鸥DF-1”。在众多摄影门类当中,他偏爱纪实摄影,以人物为中心,着重于对社会状况和历史事件进行视觉描写。工作之余,他常挎上相机,穿行于街头巷尾,寻找打动人心的瞬间。出于对艺术的执着,选题确立后,戚辉至少关注五年以上,曾连续24年拍摄潘家口水下长城,连续15年拍摄滦州皮影,连续13年拍摄南堡运盐工……持续不断的努力与执着,让他在摄影艺术上有了不小的成就,作品入选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荣获第三届全球华人摄影大奖“华人摄影师创作基金奖(纪实类)”等。有摄影爱好者慕名向他请教,热心的戚辉索性成立了“唐山公益摄影班”,向大家传授拍摄心得,身边逐渐聚集起四五十名志同道合的影友,不仅相互切磋摄影技术,还探讨摄影题材的筛选。

2014年7月,朋友打来电话,说自己的一名远房亲戚“家里有太多奖章,是个有故事的人”,想让戚辉帮忙拍一组照片。

几天后,戚辉与朋友驱车来到玉田县新丰村,见到朋友所说的王永贵老人后,得知老人是一名八路军老战士。1957年响应号召退伍回农村后,老人便很少向周围人谈及当年的战斗事迹,更没有因为生活困难找过政府。戚辉没有急于打开相机镜头盖,而是坐在老人身边,聊起家常,两人的话题逐渐过渡到几十年前的烽火岁月。

王永贵让孙子从厢房角落里翻出一个印满岁月痕迹的浅黄色牛皮纸套,打开后,一枚枚闪亮的军功章呈现在众人眼前,戚辉震撼不已。老人说:“从打鬼子那会儿,就没想活着回来,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自己够万幸了!”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莫名地触动人心。戚辉看着面前的军功章,听着老人讲述参加过的战役,负过的伤,仿佛又回到儿时听奶奶讲冀东抗战故事的时候。

闪光灯乍现,王永贵和他的军功章一起定格在相机里,也为戚辉摄影艺术道路指出新方向。从那时起,戚辉几乎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于寻访、关爱迟暮之年的八路军老战士,9月,在“唐山公益摄影班”基础上,他组建起“唐山公益摄影团队”,聚集43名摄影爱好者,发起“永不褪色的记忆”寻访冀东八路军老战士公益摄影活动,成员最多时达到70多人。

摄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等待的艺术,这要求摄影师要像猎人般蛰伏,等待光线、构图与情绪完美交汇的刹那。但是,戚辉和他的团队却习惯了与时间赛跑,甚至是与死神争夺时间。

一次,大雪封路,不得不更改行程,一周后赶到时,原本想要慰问的八路军老战士因脑中风住进ICU重症监护室;还有一次,与一位八路军老战士约好次日见面,第二天下午两点赶到时,老人已于当天清晨去世。戚辉说:“每一次听到八路军老战士辞世的消息,我的内心就愈发沉重,并感到时间紧迫。”

寻访八路军老战士的过程异常艰难,线索大多通过亲友和热心人士辗转获得,往往只知道老兵住在哪个村庄,连名字都不清楚,需要到村里挨门逐户地打听。为了尽可能多地找到健在的八路军老战士,哪怕有一点微小的信息,戚辉总是怀着热切的希望踏上路途,寻访足迹遍布北京、天津、唐山、承德、秦皇岛等地27个县(市、区),行程超过7万公里。

有一年冬天,戚辉冒雪赴唐山市迁西县上董庄子村为八路军老战士董悦拍照,结束时,已是下午5点多。天光黯淡,大地白茫,戚辉想到第二天还要前往乐亭为另外两位老战士拍照,便不顾董悦家人的一再挽留,沿着铺满积雪的盘山公路开车往山下走。路滑加上心急,汽车撞上山路旁的一口氨水井。井口的两块铁板深深地扎进右前胎。戚辉掏出手机,却发现群山环绕之中,手机已无法接收信号。无奈之下,戚辉只好冒着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伴着清冽的空气,爬到附近山顶,总算打通了救援电话。

直到今天,那辆越野车仍然是戚辉的得力助手,“毕竟是四驱,走山路安全些。”戚辉说。与之对应的,手中的相机却两度更换,像素不断提高,只为给八路军老战士拍摄出更为清晰的图片。

11年来,戚辉和“唐山公益摄影团队”志愿者们与这些八路军老战士虽非亲非故,却又如亲如故。

很多老战士当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头回乡务农,深藏功与名,即使生活困难,也不愿给国家添麻烦。戚辉和志愿者们寻访和慰问过程中,汽车后备箱里除了摄影器材,载满的还有米面粮油等慰问品。不仅如此,他们还将刘荣勋、刘沛玉、张珍、董悦、高付海、卢明等90多名无儿无女、终身未娶、身患重病且生活困难的八路军老战士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常年进行定向救助和关爱。为筹集救助资金,戚辉卖掉了自己2个总价值2万多元的相机镜头。在他的影响下,妻子和女儿也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中,女儿捐出了人生第一笔工资。在戚辉的呼吁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伸出援手,募集的资金、物品、药品总价值达40多万元。

戚辉寻访过的八路军老战士,年龄最大的102岁,最小的如今也已94岁。多年的交往,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如亲人一般。老战士孙恩的儿子对戚辉说:“你来一趟,我爸至少高兴仨月。”

老战士们的生日,戚辉都记在心里,已为4名老战士庆祝百岁生日。2021年10月,戚辉一行赶到承德荣军医院,在那里为老战士张军庆祝百岁寿辰,张军手捧鲜花,清瘦的脸庞漾满笑容。回程途中,一行人顺路去遵化看望老战士崔玉增。来到门口,迎上前来的是崔玉增的儿子,他脸色凝重地说:“戚老师,我爸还没咽气,等着您呢。”当戚辉来到弥留之际的崔玉增床前,老人在儿子提醒下,睁开双眼,看了看戚辉,溘然长逝。

从2015年起,戚辉和团队先后为60多位八路军老战士送葬,他亲手为左廷权、刘光阴、李永昌、刘沛玉、刘荣勋、崔玉增、董悦等老人入殓。

生命虽有限,但精神永存。在戚辉和“唐山公益摄影团队”的努力下,八路军老战士的事迹逐渐被人们所了解、熟知。在北京、天津、唐山、平遥、滦州等地,“永不褪色的记忆”大型专题摄影展览、巡展成功举办,总观展人数突破30万。八路军老战士多次受邀在北京、天津、唐山等地,举办抗战精神座谈会、报告会。

11年时间,戚辉由中年开始步入老年,头上的银丝渐多,双眼却愈发坚定。他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网、央广中国之声、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东方卫视等主流媒体报道,曾获唐山市路北区第八届道德模范、唐山市第九届道德模范提名奖,2018年度河北省优秀志愿者等称号,2024年入选“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荣登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并被平津战役纪念馆特聘为“终身志愿者”。

在寻访中,戚辉和团队积极与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唐山图书馆、唐山市曹妃甸区人民武装部、唐山市路北区委宣传部、滦州市委宣传部、玉田县人民武装部等单位合作,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在天津医科大学报告厅,戚辉两个半小时的讲述,不断被大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打断,一位大学生意外找到了爷爷的老战友;在唐山市曹妃甸区人民武装部,戚辉以冀东抗战为时代背景,专程为即将奔赴军营的新兵讲述八路军老战士们的英雄故事和艰巨历程;戚辉陪同唐山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师生们赴八路军老战士张珍家交流,为老人按手膜时,大学生们的眼中沁满了泪花……

一枚枚军功章,跨越硝烟与战火,诉说着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一幅幅照片,早已超越了影像本身,成为烽火岁月最真实的注脚,让我们遥望一群人,一个时代的模样。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戚辉正在积极筹划举办一场八路军老战士肖像、事迹展览。这些照片,已不再是简单的影像记录,而是为历史留下的宝贵的见证。

作者:马良

马良,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唐山市作家协会秘书长,作品见于《安徽文学》等。

关键词 :记忆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河北文艺网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