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品牌项目“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自2022年开始,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季。今年5月,“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三季历时21天的深圳展演圆满落幕,中国国家话剧院5部原创作品观演量7000人次,5场“大师课”系列活动参与观众3000人次。对于剧场艺术来说,数据还是比较亮眼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实施三年,共收到近300部作品投稿,培养31名青年导演,创排演出32部戏剧作品,相关经验也大有梳理总结的必要。
此项计划的启动,源于中国国家话剧院对青年戏剧导演人才现状的深入观察。新一代青年戏剧导演大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接受过专业训练,具备比较稳定的技艺水准,但缺少实践与展示的机会;同时,青年导演在自身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建设上还存在提升空间。如果能建立一个专门的扶持平台,给予青年导演成长的机会,并对他们的思想文化加以引领,将会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以第三季为例,它于2024年8月启动,以冯梦龙古典名著《三言二拍》中的“三言”和当代深圳民族企业与奋斗者的故事为主题,面向全国各地的青年创作者进行招募。经过培训、采风和创排,在当年12月至今年1月,10位入围青年导演携作品相继在北京国话先锋剧场完成首轮亮相。项目依托中国国家话剧院平台主体,注重联合地方社会资源,聚焦青年人才培养,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贯通完成了以实践带动人才成长和逐渐向社会推介的过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注重衔接舞台实践,有利于青年导演人才成长。与以往的人才培养项目有所不同,项目第三季以舞台演出实践为核心,兼顾理论素养提升,力求双管齐下,为青年创作者系好第一粒扣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剧院根据不同青年导演和剧组的具体需求,相继邀请戏剧界多位专家展开“线上+线下”的跟踪式指导教学。从新时代文艺理论学习,到编剧、导演创作实践,教学从全流程、多角度切实解决青年导演的实际创作问题。为保障最终舞台演出的质量与效果,还派出多名优秀舞美设计师分别担任各组的舞美设计,为青年剧组保驾护航。对于舞台艺术人才的成长来说,这些恰恰是比较稀缺的,有时甚至是迈开去的关键一步。同时,为充分调动青年导演以及剧组的积极性和想象力,由各个剧组自主设计海报、宣传册及文创周边,建立公众号,拓展宣发平台,撰写宣发及评论文章。在玩转舞台的同时,以每个剧组叠加的宣传效应不断扩大影响力,形成推介效果。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的青春视角,站稳了,才能放飞想象。项目第三季从明代冯梦龙“三言”改编和当代“深圳故事”两个创作主题发力,兼顾“古典”与“现实”两个创作主题,一方面提升青年导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能力,另一方面引领青年导演关注火热的现实生活。这种“半命题”的创作方式,兼顾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文艺创作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力,效果是明显的。纵观“三言”改编单元创作,“游戏化”是第三季青年导演在创作中呈现出的一个综合特征。从角色人物设定到剧情铺陈,以及电子游戏、赛博朋克风格等现代元素的运用,青年导演尝试打破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利用小剧场的空间特性,营造身临其境的互动性,为观众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觉效果。同时,青年导演还主动融入戏曲、杂耍、肢体等艺术形式或语言,通过多元灵活的视角、多线并进的叙事进行经典故事的再建构。这些尝试较好地提升了戏剧表现的丰富性和感染力,展现出舞台思辨的更多可能性。“深圳故事”单元涉及的是当代深圳的变化和发展,直接对应了现实题材创作这块“硬骨头”。当代人写当代事,如何以“旁观者”的眼光检视出生活中闪光的人和事,是摆在所有戏剧创作者面前的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青年导演们来到深圳,针对自己创作的主题进行集中式的体验生活,避免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守住传统,立稳时代,才能更好地放飞想象。
三是“立戏”“立人”相辅相成,要注重统筹协调,达成互促并进。人才培养的平台一旦搭建,打造优秀作品和培养杰出人才同等重要,而作品最终的成色如何重点还在创作者自身。因此应该让青年创作者在加强整体戏剧素养、突出自身创作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作品的可看性,同时兼顾市场性。这需要创作者找到自身表达欲望与观众欣赏口味之间的平衡点,兼顾创作者个性化表达和观众审美趣味。从第三季的演出结果看,又一批有才华的青年导演带着自己的作品乘风破浪,将奇思妙想泼洒在舞台之上。
此外,一些人才培养项目较为注重知识培训,而忽视了传达市场意识。这也启示我们,应该将青年导演人才的培养纳入到一种生态视野当中,形成人才、作品、市场等各环节良性互动的产业链条。导演人才培养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对行业生态的要求比较高。衔接实践,是站稳专业;守正创新,是深耕文化和深扎生活;创作出优秀作品,则意味着“立戏”“立人”成了。对于青年导演人才培养来说,只有站稳了,才能放飞想象,才是真正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