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守正与时代创新要有机融通——浅议网络时代的曲艺发展及其走向
2025-09-01 10:24:15     中国艺术报    【字体:

在网络时代,如何让传统曲艺与网络实现有机、和谐嫁接,是我近年来通过网络对一些“泛曲艺”节目听罢、观看过后,思考很久而不吐不快的问题。面对铺天盖地、几近无孔不入的网络,曲艺唯有具备审时度势的思维智慧、顺势而为的历史担当、因势利导的民族使命,才能无愧于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源远流长,为大众百姓喜闻乐见的赞誉。从本质意义上说,曲艺能经得住历史与人们审美不断更迭变换的检验、拷问,就在于它富有从一而终的亲拥时代、情系于民,即“不隔语、不隔音,更主要的是不隔心”的乡土根基与文化传统。“网络曲艺”,所应当着重关注的,并非仅仅只是网络媒介,更需要对人们所关心、喜爱的曲艺的审美、情趣等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观众的“口味”虽然看似变了,但对于真正体现曲艺之“美”的追求和欣赏力则始终如一。“网络曲艺”的出现,在给“传统曲艺”提出挑战的同时,亦为其紧随时代,正本固本、夯实发展根基,实现守正创新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曲艺人所要做到的,至少包括以下的内容:

坚守曲艺本质。上网看到,某位评弹演员网上的粉丝量高达20万;一对秦腔夫妻在网上直播,竟有一万多粉丝观看与打赏;某一曲艺说唱组合,因为将方言说唱形式与表现的内容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了“网络曲艺”的视觉功能,穿插进很多画面,展示了曲艺艺术“跳进跳出”“一人多角”“夹评夹叙”的本质性、独有性的智慧与规律,网络点击率竟高达5000多万。这说明,曲艺追寻真善美与寓教于乐的文化传统,同样可以在“网络时代”得以实现。曲艺艺术的优秀文化传统完全可以在网络时代大有作为。传统似“流动的河水”——“此水非彼水”,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变是相对的,变化则是绝对的。曲艺文化传统的许多规律都是有其长期稳定的道理和缘由。艺谚“不隔语,不隔音,更要紧的是不隔心”,所诠释的是曲艺艺术具备通俗性的特质。它所以能历时千年、历劫不衰,始终能够坚守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品质是其根本原因。它所以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是因为它始终将须根深扎于民间,富有浓郁、鲜活的生活与乡土气息。曲艺是由演员与观众在书场、舞台共同完成的艺术形式,所以素有“我”(演员)中有“你”(观众)、“你”中有“我”的说法。还有句艺谚“说为君,唱为臣”,它诠释了音乐性对中华说唱的重要美学价值。君与臣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却是不容分割的一体:无君即无臣,无臣亦无君。说,固然是曲艺之“本”;唱,则是与之相依为命的完整一体。曲艺的很多曲种形式都是以说为主的,但究其本质却是“说中有唱”且“说唱不分”。即使评书、相声等,演员在“说”中,亦极其重视、强调音色、音质的感染力及其声音韵味的独有魅力,能够让受众品享到强弱、高低、虚实、反复、曲折、缓急、间歇、变化、停顿等“音乐之美”。“把点开活”亦是曲艺艺谚,它是由江湖暗语衍变而成,要求演员务必适应面对的受众。世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面对今天的网络时代,即使不能在传统的书场与受众直接“面对面”,最终毕竟需要受众去观赏。如此,其间便隐藏着彼此的兴趣博弈。它的重要价值在于提醒曲艺,说书要懂人世,“当着瘸子别说拐,当着矬子莫言矮”,对观众要有敬畏之心,而不可忽略观众的尊严、人格及其爱与恨。我本人总结的曲艺本质性规律有三句话:悬念是拢人儿的;笑料是提神儿的;故事是正魂儿的——无一不是当下网络曲艺赢取受众青睐所需要的理念和意识。

弘扬乡情魅力。中国的改革开放,让许多地方成为移民城市,由此让诸多游子愈发富有思乡念家的“故土之情”。这在有意无意之间,给运用乡情乡音的曲艺提供了用武之地。我认识一位演唱方言民谣的网红歌手,他曾征求我对他拟拜一位名师的意见。我告诉他,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意识,拜师只是认识真理的一种渠道和路径。历史上许多名家并非完全得益于他们的师承,而“亲拥土地”才是根本。富有乡情的好故事与乡音的完美统一,才是曲艺生命走向恒远、久长的缘由。

展示独有风采。当年与一位艺术名家一起做民间才艺大赛的评委,在很多人看好载歌载舞的节目《船工号子》时,他却义无反顾地把票投给了一位表演坠子书的说书艺人。理由是他展示了中国曲艺“自拉自唱”“以小见大”的独有风采,而其他节目则太司空见惯了。曲艺富有“叙中含评”的本质,故而当下时代对它思想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的高效特征,不但要求它的品性富有“视听兼顾”“以简胜繁”而好看、好听、好玩儿的雅俗共赏,更期待它凸显“不可替代”“演谁像谁不是谁”的寓教于乐。找准时代受众与文化传统的平衡点,才是曲艺艺术生生不息的大智慧。

吸收传播兼顾。年轻的曲艺艺人可以不拜师父,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学习力则是最不容缺失的力量。当年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就是向语言学家吴晓铃先生讨教而完成的“作业”。对一位好的曲艺艺人来说,说什么与怎么说必须统一到“面对新时代说”的境界。有一天,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之子高洪胜先生对我说,他看过电视片《梅兰芳》后知道,在梅兰芳之前,京剧观众都习惯称“听戏”,而梅兰芳注重京剧改革,加强了舞台上戏曲独有的视觉审美,故而之后观众才有了“看戏”之说。与梅兰芳同一时代的高元钧,把自己的高派山东快书的特色说成“快书戏做”,也同样是加强视觉审美。而让我们今天的网络时代与传统曲艺实现有机融合,同样需要听觉美与视觉美的统一,必须融进“新时代的审美元素”。

进入网络时代,曲艺固然呼唤符合其审美情趣的创新、发展,但更需要曲艺人辨识真假的“眼力”与“素养”(绝不盲目做饮鸩止渴的“短命网红”)。富有“解惑与解乏兼顾”“有意义与有意思和谐”“时尚与传统协调”等优秀品质的曲艺作品与演出,它们的点击率、收视率乃至曲艺艺术的生命力才能长盛不衰。唯有那些具备与时俱进意识、富有久恒学习力的曲艺人,才能实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与快乐。

关键词 :传统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