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至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辽宁人艺)倾力打造,孙浩编剧、宋国峰导演的“抗战三部曲”《祖传秘方》《开炉》《天算》,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三部力作以沈阳北市场为背景,从多个角度生动描绘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壮烈抗争,剧情张弛有度、高潮迭起,人物性格鲜活,舞台效果气势磅礴,成为近年来我国话剧舞台上的亮点之一。
气壮山河的辽宁人艺“抗战三部曲”
话剧《祖传秘方》以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成立为背景,叙述了沈阳北市场“正德堂”名医卜振堂与义勇军团长邵正纲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以及共同为保护抗日英雄和祖传秘方而与日寇进行斗争的故事。话剧《开炉》讲述了1937年沈阳北市场铁匠铺“义和盛”三兄弟面对日寇时的不同抉择,经过一系列戏剧冲突,全家人借为日本关东军打制马蹄铁的机会,炸毁日军列车,破坏了其围剿抗联的计划。话剧《天算》以1940年的沈阳为背景,讲述抗联英雄鲁宗舜“双目失明”后化身算命先生,在沈阳北市场设立地下情报站,与擅长相面的日寇特高课科长今井隆一智斗的故事。
孙浩和辽宁人艺的艺术家一起,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深挖地域文化。如在方言运用上,剧中人物说有特点、观众能听得懂的东北方言和歇后语,突出“大碴子味”;在传统艺术展示上,融入东北大鼓、二人转、相声等曲艺形式;在关东风情表现上,沈阳北市场是“三教九流”聚集地,行业规矩多,把这些展现在舞台上,便于凸显浓郁的“东北风”、营造行业的神秘感。
二是创新叙事手法。《祖传秘方》?采用传统线性叙事,通过“秘方”这一核心意象,将家族传承与民族大义巧妙结合。《开炉》?运用象征手法,“开炉”既是铁匠铺的实际行动,也隐喻民族精神的觉醒。《天算》?则虚实结合,盲人算命先生的设定和《易经》原理的运用为剧情增添了悬疑色彩和哲学深度。
三是精心打造舞台美术。三部话剧的舞台美术设计者都是辽宁人艺原副院长、资深舞美设计师王纪厚。他把辽宁人艺的戏剧理念融入设计理念中,《祖传秘方》的“正德堂”诊所、《开炉》的铁匠铺都采用高度写实布景,而《天算》更多运用象征性的空灵设计。
四是强化表演风格。演员表演情绪饱满,强调视觉冲击力、感情感染力。《祖传秘方》被剧作家代路誉为“民族气节的血脉传承”,《开炉》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评价为“开中华民族精神之炉”,《天算》被《中国戏剧》原主编姜志涛称为“为红色题材抗日戏剧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导演查明哲认为,辽宁人艺的“抗战三部曲”让他“体会到‘关东演剧学派’演剧风格”。
独具特色的“关东演剧学派”
20世纪50年代初,东北人民艺术剧院(辽宁人艺前身)建院之初,塞克、安波、严正、洛汀、肖汀等从延安鲁艺来的干部和戏剧家万籁天、冷波等一直在讨论:“如何在一个老百姓只爱听戏曲的地方演好话剧?”
新中国成立前后,沈阳观众最喜欢“奉天落子”,也就是评戏。此外,还有以“二人转”为基础的小秧歌。当时沈阳没有多少话剧观众,也很少演话剧。剧院多次到戏园子调研,征求工人、农民的意见。大家深感东北人性格豪爽,抽浓烟、喝烈酒,说话嗓门大,喜欢看大蹦大跳、大喊大叫、欢快热烈的表演。反复尝试后,意见逐渐统一。塞克提出:“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目标。如果我们在沈阳搞话剧,让沈阳观众喜欢,要像‘关东烟’一样,颜色鲜艳漂亮,即形式;味道醇厚刚猛,即内容;吸进去过瘾、提神醒脑,呼出来浑身畅快,即观演关系和演出效果。”这被认为是“关东演剧学派”的雏形。
按照这一理念,东北人民艺术剧院于1953年排演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编剧安波、导演肖汀都是延安鲁艺学员,他们有革命激情,参加过土地改革,对老百姓有感情,创作出这部生动反映东北农村土地革命的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演出后,以浓厚的乡土气息立刻受到沈阳观众热烈欢迎,连演数月。许多省市话剧团派人到沈阳来学习。195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了由这部话剧改编、凌子风执导的同名电影。
剧院又排演了苏联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由曾经的延安秧歌队队长严正导演,年轻演员李默然主演。因为是反映工厂的话剧,在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沈阳演出,引起巨大轰动。该剧被调进北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当时的文化部发通知要求各地剧院学习此剧。
初步尝试成功,使辽宁人艺坚定了开创独特演剧风格的决心,希望把东北人民的性格特征和地域文化有机结合,通过话剧形式,实现生活与美的最佳融合。舞台呈现要有鲜明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具有“关东烟般刚猛醇厚”的力度,通过易懂的方言、民俗等元素构建粗犷豪迈又不失细腻的地域戏剧美学。这种理论取向使表演既保持生活真实感,又强化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明朗热烈的舞台气质。通过“心理体验——程式表现——地域表达”三重理论架构,实现西方话剧本土化、传统艺术现代化和地域文化舞台化相统一。
按照这一思路,辽宁人艺很快形成以严正(延安剧社骨干,擅排外国戏)、万籁天(日本早稻田留学,南国社骨干,擅排经典戏)、肖汀(延安鲁艺戏剧系学员,擅排农村戏)为核心的导演队伍。对导演的要求是:生活真实+艺术激情。
辽宁人艺还着手培养符合“关东烟”表演理念、有独特气质的演员,李默然、王秋颖、陈颖、赫海泉、李荣春、辛薇等很快脱颖而出。加上有独特表演才华的赵凡、魏华门、丁尼、林沛、赵尚英、贾华等,辽宁人艺逐渐形成有自己表演风格的演员队伍。由此,沈阳很快成为中国话剧的重地。《在那一边》(导演严正,主演李默然、白居),《吝啬鬼》(导演万籁天,主演王秋颖、丁尼),《日出》(导演万籁天,主演白玲、赫海泉、陈颖、吴尔扬),《第二个春天》(导演黄佐临、肖汀,主演李默然、辛薇),都是辽宁人艺非常受欢迎的话剧。
与北京人艺的“京味”、上海人艺的“海派”并称,辽宁人艺的“关东演剧学派”以“豪放、明朗、热烈”的关东风情独树一帜,被誉为“如关东烟般刚猛醇厚”的北派戏剧代表,其生命力源于对黑土地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掌握。
20世纪70年代,辽宁人艺演出的《报春花》(编剧崔德志,导演刘喜廷,主演李默然、辛薇、周红、宋国峰、刘文治),可谓“关东演剧学派”成熟之作。197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报春花》进京演出,原定只演4场,因引起轰动,在北京演出近半年达200场。回到沈阳后,又演出几百场。李默然塑造的工厂党委书记李健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大段台词被形容为具有“排山倒海”之势。
1986年,辽宁人艺演出的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导演丁尼,主演李默然)是“关东演剧学派”至此的顶峰之作。在上海演出前的讨论会上,上海戏剧界有人戏称“看吼派怎么演莎士比亚”。丁尼和李默然坚定地说:“辽宁人艺就是这个风格,不信上海观众不喜欢。”结果原定演出两场,加了两场后,又加演4场。时任中国剧协主席曹禺看后,指示中国剧协安排原本不去北京演出的《李尔王》到北京演出,北京人艺特地腾出首都剧场给辽宁人艺上演《李尔王》,中国剧协还指定《李尔王》为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示范演出。
至此,在剧院的建院理念和老一辈导演的追求下,“关东演剧学派”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观众认可。
演员、导演辈出,辽宁人艺守正创新
辽宁人艺“抗战三部曲”表现出的“关东演剧学派”特色体现在:大空间、立体、快节奏的场面调度;棱角鲜明、幅度突出的人物动作;带有韵味的、富有锣鼓点节奏的台词处理;不断推向高潮的铺平垫稳和阶段性高潮后的冷静处理;强烈的人物内心活动的含蓄而又有张力的外部呈现;观众观赏情绪调动的极致表现。可以说,辽宁人艺戏剧中的委婉、平静、含蓄、幽默,都带有“燃烧”的温度。没有“关东演剧学派”,就没有激动人心的“抗战三部曲”。
李默然、王秋颖、赵凡、赵尚英等剧院第一代演员奠定了辽宁人艺演剧风格的基础。之后,辽宁人艺特别注意培养适合剧院演剧风格的演员。20世纪60年代,辽宁人艺办学员班,培养了刘文治、刘绍华、富国清等优秀演员。20世纪70年代又办了一期学员班,培养了张玉春、姚居德、高爱军、周红、刘莉等更年轻的演员。现在他们正是“抗战三部曲”的主要演员。剧院多年来引进培养的顾玲玲、齐欣欣等优秀青年演员,也同样传承了“关东演剧学派”的艺术魅力。
从导演角度讲,从初创时期的安波、塞克、万籁天、洛汀、肖汀、严正到后来的丁尼、刘喜廷、崔淮,他们都深谙“关东演剧学派”精髓。如今,演员出身的宋国峰担任辽宁人艺的导演工作。宋国峰曾三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话剧界唯一获得“三度梅”的演员。他担任辽宁人艺院长后,对传承“关东演剧学派”有卓越贡献。他退休后转行当导演,对传承“关东演剧学派”起到关键作用。
希望辽宁人艺“关东演剧学派”发扬光大,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继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