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歌嘹亮”:劳动者创造的“大IP”——有感于“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
2025-09-08 09:29:09     中国艺术报    【字体:

近日,“强基工程——‘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在北疆鄂尔多斯大地上举行。历经3年探索、3年开拓、3年实践、3年普及,“村歌嘹亮”在祖国大地扎根,如今,已成长为新时代特色鲜明的“大IP”。

这个IP由内蒙古文联首创,在中国文联的指导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支持下发展壮大,是一个集合首创的“独特性”、经验的“输出性”、志愿者的“利他性”、传播正确价值观的“有效性”、整合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心系百姓的“坚韧性”等多种特性的文艺品牌。

村歌是民歌的一种,二者外延不同。“村歌”之所以能够“嘹亮”,主要是沸腾着“使劳动者伟大”的精气神。2023年的“村歌大擂台”上,“大车拉,小车跑……丰收的喜气撞了腰”(《人人都说杨家堡好》)、“普普通通一天三顿家常饭,勤勤恳恳大手推着日月转”(《河套人家》)等歌词,都是令人振奋的劳动描述。在内蒙古举办的“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年全国集中展演中,“十八个哥哥来挑秧,十八个妹妹来栽秧。巧手栽下万株秧,精心育出万石粮”(《高淳秧歌》)、“摇仔小船采呀采红菱哎……红菱红呀红菱嫩哎,吃啦嘴里甜呀甜在心”(《采菱新曲》)等质朴而本色的歌词,表现了老百姓劳动中的惬意和欢乐。而“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中,《喊海》《海水泡大的汉子》《划呀!划依呀!》《打墙歌》《春去夏来》等歌曲反映了劳动者深沉的感情。“村歌”之所以“嘹亮”,因为它是对勤奋劳动的讴歌,是劳动者用汗水写就的家国自信。

“村歌嘹亮”的IP规模已经初步形成,其基础就是老百姓与时俱进的劳动题材和可以持续挖掘的牧歌、渔歌、秧歌等文化资源,借助科技实现了视听立体综合传播。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长海号子传承艺术团”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基础上创作了《喊海》。12位演员是来自基层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动作语汇,无论拉网、挥桨还是随大海波浪起伏摇晃的身姿,无不来自鲜活的生产劳动。歌里唱道:“高门大嗓喊大海,一嗓儿喊得大潮来。”“我们很多人都是过去出过海,对海上的劳作特别懂,所以我们的舞蹈动作和劳动中的动作特别像……过去的劳动号子已经没有了,我们就想办法把它搬到舞台上,让大家对过去的海上劳作有个了解,我们把劳动号子和现代音乐、表现形式融合,通过全国性大舞台扩大长海号子的影响。”酷似老渔民的艺术院团负责人刘玉来说。载歌载舞的长海“渔民”及其后代,吼出的歌声与LED屏上波涛汹涌的大海融为一体,实现了“1+1>2”的感人效果。

IP的存在意义在于具有可持续输出的能力,其生活真实的底蕴、精神生活的经验,都能够裂变成内容多样、接续开拓的文化产品。就如《兵团人的名字》这首吸引我、感动我的歌曲,正是这一IP的生动典型。

“是不是兵团人,名字上见三分。天山南北的疆二代,名字里爱用新。八师的李新建,三团的王新军,新国、新安、新平、新民,到处是一片新。”这是《兵团人的名字》。当进行曲响起时,只见身着军装、迈着正步走上场来的“兵二代”,人人昂首挺胸,个个威武豪迈。“生逢这新时代,处处是万象新。新字透着红基因,不变的一颗心。”一个“新”字唤起观众关于“荒沙变良田”的无限联想。“红基因”是什么基因?我以为是矢志不移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基因,是第一代兵团人为了伟大祖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崇高精神,是无怨无悔的勤劳、奋斗甚至牺牲的超强基因。

今天,让“村歌嘹亮”往劳动人民心灵深处走,让老百姓喜欢的“村歌”一直“嘹亮”下去,是我对劳动者创造的这一“大IP”行稳致远的美好祝愿。

关键词 :村歌嘹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