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自有方向”是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的主题。这个由福建省电影局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主办,海峡卫视、东南卫视、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宣传与影视发展部承办的影展于9月5日至7日在福建平潭举办,由竞赛、培育、展映、论坛和活动五大板块组成,旨在通过邀请海峡两岸知名电影人、青年创作者、影视机构代表等深度参与,积极扶持海峡两岸乃至全球高校青年影视创作力量,为海峡两岸影视文化交流打开一扇窗口。
征集短片2578部,创作者覆盖全球399所高校
“本届影展迎来‘Z世代’创作力量的集中爆发,共征集剧情短片2059部、非剧情短片519部,创作者覆盖全球399所高校,其中主竞赛单元参赛作者平均年龄仅24岁。”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创始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党组成员、副董事长洪雷介绍,影展举办5届以来,征片累计总数达12705部,在全球华人青年影人中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品牌吸引力稳步提升,得到国台办的高度认可。在9月7日晚举办的影展“青年电影之夜”上,“麒麟最佳影片”“麒麟最佳导演”等表彰项目相继揭晓,多个充满澎湃青春力量的青年创作者在此崭露头角。洪雷说:“我们希望通过影展给海峡两岸青年创作者带来更多帮助和支持,为华语影视新生力量‘打一束光’,陪伴他们从短片初啼到长片启航。”他表示,虽然本届影展投片的创作者大多十分年轻,但他们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社会的洞察和对人生的体悟令人欣喜,展现出蓬勃的创作力与无限的发展可能。
对于洪雷的评价,第5届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评委会主席,知名演员、导演陈冲表示认可。她说:“通过这些初露锋芒的作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当下年轻人的思考、期待以及困惑,从中看到影像的力量和真实生活的棱角。这些年轻人对电影的热爱和他们充沛的创作热情,是支撑电影艺术未来继续存在、不断发展的力量。”令陈冲感到意外的是,入围本届影展主竞赛单元的很多作品都走“怀旧”路线。她说:“很难相信,会有这么多青年电影人通过自己的作品捕捉过往的记忆、追寻逝去的时光,这些时光中有着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和成长过程中无法忘怀的点点滴滴,有着他们的喜悦、痛楚与挣扎。他们在创作中并不炫耀各种技法,而是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在陈冲看来,对于真实生活的感受与捕捉,也许是AI技术永远替代不了的。正因如此,陈冲由衷感慨道:“在青年电影人充满激情的创作火焰中,我愿意做一根柴,帮他们燃烧得更旺。”同时,她还寄语青年电影人:“电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探索,它真正打动人的,从来不只是技术,更是那份直面人性、叩问真实的勇气。当今时代,真正优秀的电影依然是我们寻找意义和美的方式。它们不提供捷径、不迎合算法,而是带我们潜入生活的深水区,打捞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真相和情感。”
展现青年电影人初入行业时最珍贵的“元气”
在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中,年轻创作者的镜头掠过城市乡村、飞越高原大漠,带着不同的水土风貌和文化基因汇聚在平潭,勾勒出青年影像世界的崭新轮廓。在本届影展终审评委会成员、知名摄影师鲍德熹眼中,年轻人的创作“不必拘泥于怎样才‘像’一部电影,或者如何才‘像’一部好作品,重要的是创作要真正发自内心”。影展终审评委会成员、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周新霞也从入围作品中感受到年轻电影人藏在青涩里的创作冲动与艺术激情。她说:“那是每一位青年电影人初入行业时最珍贵的‘元气’,这一点最令人动容。”步入第5届的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多年来,始终以持续陪伴青年电影人成长而备受赞誉。洪雷介绍,首届影展最佳剧情短片得主杨名,在获得扶持资金后继续创作,其作品《鬣狗》获得第7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短片奖;曾获第2届影展“麒麟优秀短片”荣誉的《小径分岔的花园》,颇具创意地将当下年轻人面临的“时间迷宫”转化为银幕上的美学表达,该作品转化为长片项目后,获得第3届影展“生生不息成长计划”最佳提案,经由影展孵化,目前已基本完成后期制作。
从上一届担任“青年电影推荐人”到本届出任“生生不息提案大会”年度决策人,台湾知名演员吴慷仁坦言自己收获到远超预期的满足感。他说:“我很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分享创作经验的感觉。通过影展中这些充满活力的作品,我能够看到青年创作者对社会的观察以及他们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平潭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前沿,近年来,区位优势与文化纽带作用愈发凸显,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将平潭视为就业创业和艺术创作的热土。5年来,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共收到超30所台湾高校学子的投片500部,基本覆盖所有台湾影视专业高校。本届“从平潭出发·72小时极拍”单元首次迎来台湾高校团队组队参赛,影展还特邀台湾知名演员林依晨、柯佳嬿担任“青年影像人物”,进一步拓宽海峡两岸影视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的游智杰去年凭借短片《四牲六道》获得评委会大奖,今年他和两位同伴一起组队来平潭参加“从平潭出发·72小时极拍”单元。游智杰说:“5分钟的时长,要求极限的创意必须像烟花一样在瞬间充分展现。”他表示,自己的长片项目也正在筹备中,希望明年可以来平潭参加“生生不息成长计划”的角逐。
AI这股“流行风”,也要“自有方向”
面对蓬勃兴起的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针对当下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观影习惯的快速变化,本届影展还联合即梦AI增设“未来已来·AIGC单元”、携手抖音开创“在拍一种很新的Vlog”单元,以更多元的态度拥抱未来的无限可能;同时首次设立“AIGC竞赛单元”,共收到投稿3443部。在影展上举办的“未来电影之门:AI时代电影人的创作方法”主题论坛中,与会嘉宾一致认为,AI技术并不是影视艺术创作的假想敌,因为人类的审美力、情感联结力和创造力是AI无法替代的。国际知名策展人、影评人、制作人马可·穆勒寄语青年创作者:“AI这股‘流行风’,也要‘自有方向’。你首先需要真正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使用AI,才能真正恰如其分地用好它。”
与传统长片及短片一样,在大量的投稿Vlog中,最能打动评委的依旧是那些蕴含着真情实感的作品。马可·穆勒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将手机镜头当作笔,以Vlog书写内心感受,记录生活的经验和印记。当你开始认真思考‘明天要拍什么’‘如何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等问题时,其实你已经是一位影像创作者了。”从短片到长片,有多长的路要走?从创作到市场,有多少关要过?今年影展的“生生不息成长计划”共收到166份长片提案,杨超、袁媛、陈博文、刘开珞、单佐龙5位资深影人组成的导师团,在为期4天的创作训练营中为青年创作者举办5场公开课,帮助青年电影人答疑解惑、更好地走上未来的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