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短剧以短小的剧集、精炼的内容、紧凑的情节以及灵活多样的形式在网络上受到众人追捧,得到蓬勃发展。它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组成形式,既是文艺领域里的“轻骑兵”,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其火热发展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尝试。日前,关于一位供职于一家实验室的女博士跨界参与短剧拍摄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广泛讨论。有的人秉持职业应与学历、专业背景相匹配的传统观念,认为“跨界”需谨慎,高学历人才向各领域跨界发展也应有对专业领域的敬畏;也有观点认为学历不应成为职业的“枷锁”,每个人都有职业自主权,而且其他背景人才的涌入也为短剧这一新兴领域带来新的活力。一时间,一场关于学历价值、职业自主与人才成长路径的讨论引起关注,引人深思。
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女博士袁小格(艺名)任职于一家实验室,因利用业余时间参演以围棋文化传播为主题的网络短剧,于近期引发广泛讨论。严谨的学术钻研与镜头下的戏剧演绎在她身上交汇,不仅挑战了公众对“学历价值”的固有期待,更如同一个多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人才成长路径的深层焦虑与再思考。
虽说高学历人才通常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在理解角色、把握剧本方面确有优势,但表演艺术更需要的是情感共鸣能力、肢体控制力、镜头表现力等专业技能,这些只能通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反复实践获得。认为清华博士就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表演工作,实际上是对表演专业性的轻视,也是对短剧行业专业化发展的忽视。
短剧作为近年来兴起的视听形式,常被外界误读为“低门槛”行业。短剧通常采用单集时长15-30分钟的系列剧、集数在6集内的系列单元剧、20集内的连续剧、周播剧等多种形态。凭借制作成本低、成片周期短的特点迅速扩张,延续了短视频“易上手”的大众印象。然而其行业内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大视频平台纷纷入场,短剧制作已快速走向高投入、精制作的精品化阶段。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通过印发《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等举措持续推动短剧市场的规范化与品质化进程。短剧领域早已不是凭借“玩票”心态即可脱颖而出的“江湖”,而是需要专业能力、时间投入与艺术创造力的匠心工坊。
这也意味着,短剧早期粗制滥造、乱象丛生的状态已不可持续,专业院校毕业的演员、导演、编剧已然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非专业跨界者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自然,袁博士通过努力证明了博士头衔不应成为职业选择的禁锢,认知完善的个体可以同时容纳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浪漫。然而,在褒奖其跨界勇气的同时,却需清醒认识到专业壁垒的客观存在。俗语说“隔行如隔山”,任何行业都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与技术门槛。袁博士虽有舞台表演基础,但影视表演与舞台表演存在本质差异:影视表演受视听设备和审美取向的影响,追求自然与内敛;而舞台表演则需依靠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情绪情感以确保远距离观众的接收效果。即便同在舞台表演范畴内,音乐剧侧重肢体与演唱,而话剧侧重情绪与台词,二者表演逻辑也已大相径庭。经验丰富的话剧演员尚可能对影视表演“水土不服”,更何况一位专业背景殊为不同的博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艺术的专业壁垒不是靠聪明才智就能轻松跨越的,而是需要系统训练和大量实践。
在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现代社会,真正的“跨界”绝非浅尝辄止的猎奇,而是以深刻的学习意愿和扎实的实践投入,去尊重并攻克新领域的专业壁垒。高学历人才若希望在不同领域间成功穿梭,则必须做好准备付出与之匹配的时间与努力。博士头衔或许意味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理解力,但无法替代表演技巧的反复磨炼、镜头感的持续培养以及对短剧艺术形式本质的深刻把握。敬畏行业规律,尊重时间的力量,是跨界者需持有的基本态度。
因此,当下应警惕对“跨界成功学”的推崇,以防忽视对于专业领域长期深耕的价值。这种舆论倾向容易予人以错觉,似乎高学历人才可以征服任何领域。袁博士的选择值得尊重,她展现出了当代青年多元发展的可能性。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无论是实验室里的科研工作,还是镜头前的表演创作,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专注。高学历给予的不应是跨界时的轻松写意,而应是更加清醒的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
短剧行业的精品化趋势提醒我们,无论身份背景如何,想要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就,都必须尊重该领域的专业规律,付出相应的时间与精力。高学历及其代表的综合能力可以开启一扇崭新的门,却无法替代门后的漫漫长路。当我们为“袁小格们”的跨界勇气鼓掌时,更应看到所有行业成功者背后的共同特质:对专业的敬畏,对技艺的磨砺,以及对卓越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