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镜头扎进泥土 讲述土地与人的故事
2025-09-22 10:15:58     中国艺术报    【字体:

从“二月二打囤的锅灰圈”“年节贴联避债的红纸”的传统习俗,到“俺”“扎觅汉”等方言词汇,电视剧《生万物》自播出后,相关热度与话题持续发酵。该剧改编自作家赵德发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以宁绣绣、封大脚、费左氏为代表的宁、封、费三个家族的命运交织,展现出热土群像生生不息的励志人生。9月1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生万物》研讨会在京举行,业界专家和主创团队围绕这部剧的创作展开研讨。

在《生万物》中,土地是众人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引发纷争的起点,推动着剧情的跌宕起伏。当公公封二看到新媳妇用盐刷牙时,心疼地抱怨道:“盐是哪来的?鸡蛋换来的。鸡蛋哪来的?小鸡孵出来的。小鸡哪来的?米喂出来的。”幽默诙谐的台词道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天牛庙村首富宁学祥对土地的渴望几近疯狂,即便拥有七百亩良田却还要算计贫农封四的四亩薄田,错误地将土地视作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却忽略了土地最本质的功能是滋养生命。土地的“根”性成为这部电视剧最令人瞩目的地方:作为封建土地制度下典型代表的宁学祥,一辈子视土地胜过自己生命;觉醒的宁绣绣,从一个地主家小姐向纯粹农村妇女蜕变;“劳动美学”典型的封大脚,是动荡岁月里最可靠的“乡土脊梁”……“这部作品闪耀着土地的荣光,深刻地诠释了土地才是中国人真正的故乡。创作团队把镜头扎进泥土里,用最真挚的画面语言书写了一部关于土地的史诗,唤起了深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乡土情结和文化认同。”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说。

为了创作好这部剧,剧组人员深入临沂、日照、白山等地实地取景,他们按农历节气种植庄稼,通过春种秋收等场景,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仪式,彰显齐鲁大地上的文化符号。因此,《生万物》充满着泥土的味道。中国视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表示,《生万物》之所以获得了如此高的社会关注和热议,原因之一就是它“很中国”。宁学祥的“宁舍命都舍不得地”,表达出一种对土地根深蒂固的情感。《生万物》打造了丰富多彩的银幕群像,每个人物形象、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剧中,那个“能把日子过出花儿来”的宁绣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母亲的评价也是宁绣绣的“奔头”。整部剧借宁绣绣的眼,看见一群人、一个民族、一段历史。“宁绣绣坚韧不屈,如同生长在田埂路旁的劲草、石缝间的野花,看似普通却蕴藏着惊人的生命力。她只有一个念头:‘把日子过出花儿来’。当我看到宁绣绣立下三个誓言的时候,我知道那是宁绣绣的人生分岔路;当我看到宁绣绣蹲在厨房努力过着没有洋火的日子,我知道那是宁绣绣勇敢的选择;当我看到宁绣绣与封大脚跟着爹娘一起靠土地活下去时,我知道那是宁绣绣的新生活开始了。”宁绣绣的饰演者杨幂说。在拍摄之前,杨幂去临沂体验生活,当时村里面给她安排了一位师父殷大姐,每天教她生活技能。杨幂说:“烧柴生火、大锅做饭、烙煎饼、纳鞋底、缝衣服、剪窗花,还有各种农活,比如准备牛饲料、学习用农具,殷大姐招待我在她家吃了很多地道的山东美食。邻居家的大姐每天做饭前都会来找我拉呱,拿着自家的相册给我讲述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往事……”

剧中,林永健饰演的封二也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嘴碎、爱算计、有自己的小聪明,但这一切始终都是为了家人,是他作为一家之主的责任担当。立春时节,以封二为代表的农民们对“试春气”的虔诚,其意义远超简单的农事指南:竹筒升起羽毛时的欢呼是对土地的感恩,也是对未知的敬畏。在封二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敬畏和执念,他们撑起的不仅是自己的小家,还有整体的中国农民的脊梁。

孕育着生的土地,也包含着对“死”的表达。正如本剧导演刘家成所说:“我们更要重视‘死’,‘死’也很关键。”囚禁在封建礼教三从四德中不能自拔的费左氏,当着宁绣绣的面喝下一碗毒粥后,把碗往上一扔,砸到贞节牌匾上,牌匾落地。宁学祥临终前在田地间与女儿宁绣绣冰释前嫌,叮嘱女儿要将地献给政府后,还想到村里的山顶去,只为看看这片生养了几代人的土地。封二在身体每况愈下之时,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给全家人传授种地的经验,最后自己走进房间关上门,与世长辞。1964年9月,山东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天牛庙村一连下了七八天的大雨,已是生产队队长的封大脚冒着大雨去地里排水,在洪水中,为了守护粮食奋不顾身,不幸牺牲。对剧中人物死亡的每一次刻画,都震撼且直抵人心。《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表示:“生长,也包括生死,那个时代普通人生长、生存、生活、生死的故事都能引起现在人们的共情和思考。第一集宁绣绣被绑匪绑走,就面临生死和人生的重大转折,一开始就奠定了这部剧跌宕起伏的故事基调。当日本侵略者来了要杀全村百姓时,全村人同样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人物命运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也是作为年代剧必须有的叙事结构和叙事特点。”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表示,《生万物》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神盛宴,也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大地故事提供了绝佳的范本。它的创作传播带来了三重启示:一是母本是根本,小说原著是一部乡土中国变迁史诗,为电视剧提供了立意高度;二是转化重在“化”,这次改编是得其神、悟其意、成其形的转化;三是贴心才会心,剧集很好地呼应了新时代语境下的社会心境、审美期待。

关键词 :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