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我省承德文艺界活跃着一个团体,他们把一些小小说改编成微电影,并做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已经编创完成的《吃鱼》《手把壶》《师傅》《旧物的灵魂》《红鞋垫》《红袈裟》等作品在当下热播,并好评如潮。《吃鱼》在第六届刺玫瑰全国微电影艺术节喜获全国十佳作品奖。
这个团队就是承德律新民微电影创作团队。主创人律新民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碎片化,文学创作应短平快地融入社会生活。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浪潮的奔涌而来,抖音、快手、短视频铺天盖地,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2023年6月21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2023年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称,截止2022年底,我国网络视听用户10.4亿,网民使用率97.4%。这说明,短视频已经走入了普通人的视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种普及和参与程度之大之广是其它任何形式都无法相比的。
但是,短视频不是艺术。于是, 律新民创作团队开始借势发展,主创者律新民率先把自己的微小说改编成微剧本,用短视频的模式实现微电影的蝶变。著名作家杨晓敏提出,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律新民认为,这观点同样适用于微电影。他带领团队成员潜心在“平”上做文章,下功夫,使作品不仅具备平民的“平”,短平快的“平”,而且从“平”中见“不平”,坚持微言大义,用一滴水映太阳,迄今为止已经录制了六部微电影作品,实现了艺术创作的华丽转身。如处女作《吃鱼》,剧情反映的是周哥风光得意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我”请他吃鱼时,他贪吃贪占,把桌上仅有的三条鱼全部独揽。后来,周哥犯事出狱后,“我”还请他吃鱼,他却威风扫地,不肯下筷,判若两人。周哥失业后,跌入低谷,我拉他一起做起以经营鱼为主的饭店生意。剧中的“鱼”贯穿全场,且巧用易经里的阴阳鱼进行点化,让人通过观看故事情节引发对人生黑与白、起与落、上与下、悲与喜的深刻哲思。再如《红鞋垫》,首先通过在红鞋垫上改字,从“踩”到“躲”再到“无”,刻画人们对“小人”的多层次认知,道出人生大境界。韩太面对别人改“太”为“犬”的恶意调侃,索性更名为韩犬,然后忍辱负重,竞聘厂长,最终事业成功。其潜台词在于,人生的成败在于内心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付诸的努力,与名字无关。这两个微电影作品,都只有十分钟左右时间,在娱乐的同时,却给人以非凡的人生领悟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国家广电总局对网络微短剧是这样定义的:“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十五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视听节目。”这说明微电影作为新大众文艺形式已经走进大雅之堂,成为官方认可的网络视听作品的艺术形态。
在新大众文艺视域下,微电影首先具备“新”的要义,相对于传统电影形式呈现出快餐文化的新特征;其次它是“大众”的,大众既是受众,收视率高,也可以成为编创和演员,参与度广;其三它具有“文艺”的式样。与微小说比,它把平面语言升华成具有声像语言、画面语言、肢体语言等综合视觉效果;与短视频比,它不单纯满足于娱乐需求或夹杂带货等商业色彩。微电影是在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推动下,在新时代语境下应运而生的文艺新貌。由是观,承德微电影现象符合时代潮流,时下当红,前景广阔。
作者系承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