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作为一种伴随当下时代语境而兴起的文化现象,代表了与当下社会现实相契合的价值取向与创作趋向,也反映了时代与社会发展对丰富文艺形式的新要求。随着当下社会数字技术、社交媒体技术和全民创作热潮的兴起,大众文艺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比如一些网络热梗等大众文化现象,火得快、消失得也快。这也成为新大众文艺普遍面临的局限: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因此,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在不断凸显新现象、新技术、新话语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遮蔽了文艺历史性的全部传统,那文艺生产无异于缘木求鱼。唯物史观的历史性观点作用于新大众文艺,意味着新大众文艺要将自身置于文艺发展的现实历史传统中去考察,只有跳出单个视野才会真正洞见该艺术形式的本质。事实上,在文艺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多么独树一帜的文艺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艺形式只有既体现出时代的特殊性,又体现历史的普遍性,才能与其他阶段的文艺建立起关联性,进而才能真正进入文艺评价的体系中。
对于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如何使其既是时代的,又是历史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从文艺发展的历史脉络中为新大众文艺找准历史定位。新大众文艺的提出并非空前未有的,它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基础。在延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大众化的主张,指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尤其为工农兵服务。这一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了精英主义的文艺观念,让人民大众成为文艺创作的主体。到了新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依然被不断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也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此背景下,可以说新大众文艺正是文艺大众化主张在当下的具体呈现,也是文艺发展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具体实践。
其次,新大众文艺要深入时代土壤,沉淀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底蕴。新大众文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更迭迅速、内容碎片化、传播圈层化以及影响力不持久等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些文艺形式还停留在“抓眼球”的表象层面,没有沉淀出属于这一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人文气质。例如一些微短剧创作追求短时间的批量化生产致使目前的发展存在与社会现实脱节、同质化内容严重、错误的价值观导向、主题内容浅薄等问题。可见,新文艺文艺只有深入人民群众,切实感受这一时代的悲欢哀乐,才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沉淀出历久弥新的好艺术,其艺术价值也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最后,要将新大众文艺的现代性表达融入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体系。新大众文艺的现代性表达核心在于充分利用技术赋能、全民智慧、形式创新等手段,建构具有时代精神与文化根脉的文艺生态。新大众文艺蕴含着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同样也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艺体系的重要内容。因此,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作中汲取智慧,形成一种以广大民众创作为主导的多元开放的文艺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例如艺术批评要充分听取网络平台上的各种留言、评论、评分作为艺术评价的重要参考。只有充分接纳新大众文艺时代产生的诸种艺术形式,充分听取新大众文艺时代的各种声音,这些体现时代性的新大众文艺才能真正进入到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体系中。
实际上,新大众文艺的时代性与历史性是辩证统一的,越是能真正体现时代特色的文艺也越是历史的。对新大众文艺提出“既是时代的,也是历史的”这一要求,意味着要站在更高的出发点上促进大众文艺不断走向经典化与体系化。新大众文艺只有在传承中更新,在更新中传承,才能如源头活水一般有着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与广阔前景。
作者系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