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情长舞韵传,家书无字诉忠坚。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创演的现代舞剧《无字家书》荣获“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该舞剧以“共和国第九烈士”、工农革命军早期将领陈毅安为原型,通过其写给妻子李志强的54封家书和牺牲后战友代为寄出的无字家书,以舞蹈的形式鲜活地展现了战争年代革命者的坚定信仰,真实再现了共产党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
该舞剧摒弃宏大叙事的惯性路径,选择以陈毅安与李志强夫妇的情感轨迹为叙事锚点,这种叙事策略呼应了革命历史题材的当代转向:将革命战争的历史洪流融入鲜活的个体经历。这种叙事策略成功捕捉到了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他们既是新文化运动滋养下追求自由婚恋的新青年,又是在民族危亡时刻选择投身革命的觉醒者。比如舞剧开头老年李志强手捧家书的深情凝视,不仅是个人记忆的唤醒,更构成历史叙事的情感面向——当她的身影在群舞中幻化为青年舞者,时空交错的不仅是人物的年龄,更是历史记忆与当代审美的对话。
作为舞剧的核心意象,“无字家书”在双重意义上完成了艺术创新:既指陈毅安牺牲后战友寄回的空白信纸,更象征舞蹈作为“无声言说”对情感的极致表达。编导深谙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特性,将家书的文字转化为肢体的“情感密码”——举手投足间,是“烽火连三月”的牵挂;旋转跳跃中,是“家书抵万金”的期盼。这种以身体为笔的创作,让“无字”成为比文字更丰沛的表意系统,舞者的每一块肌肉、每一道线条,乃至每一个造型,都在绘制着革命爱情的精神图谱。
在技术层面,舞剧展现了在现代舞剧中对中国古典舞语汇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在陈毅安与阔别已久的妻子相会时,男女舞者运用“缠绕拧倾”这一极具中国古典舞特色的身韵技法,通过身体的拧转、倾斜以及肢体的缠绕,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感与动态美,二者的肢体缠绕既形成视觉上的张力平衡,又暗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东方美学观,舞者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动作,将妻子对丈夫长时间离家的幽怨、久别重逢的喜悦、双方对彼此的思念等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舞蹈的空间叙事与情感节奏达成完美共振。
在红色题材舞剧创作层出不穷的当下,《无字家书》的价值在于其“微观叙事”的叙事路径。相较于同为革命题材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谍战悬疑、《沂蒙山》的地域史诗,《无字家书》选择“以小见大”的叙事角度,从个体生命轨迹窥见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舞剧《无字家书》借由两人爱情故事,承载出革命岁月的厚重历史。舞蹈作为“最接近灵魂的艺术”,其魅力不仅在舞技的展示上,更在于它以身体为笔,完成对时代精神的诗意阐释。
从“无字”到“有言”,从“个体”到“集体”,《无字家书》以舞蹈特有的呼吸感,让革命精神褪去了口号的生硬外壳。当舞台的灯光渐暗,那些在烽火中绽放的爱情与信仰,终将在观众的记忆中化作鲜明的精神丰碑,指引我们在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永葆初心,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