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时代河北乡村剧情类短视频的审美观察
2025-09-29 09:08:20     河北青年报    【字体:

数字媒介发展的浪潮为河北乡村短视频乡土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尤其剧情类短视频推动了乡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展演空间,算法机制也拓宽了着乡村叙事的传播路径。从华北平原的麦浪航拍到历史与现代影像的创新同频,从方言俚语的听觉编码到传统仪式的影像,这些碎片化的文本正以“乡土文化”为内核,构建起质朴、鲜活与温情的河北乡村审美风格。

进入数字文化时代,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为河北乡村剧情类短视频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生态。河北作为农业大省,有着天然的地域优势和创作资源。 “张小稳”“河北凤姐”等账号通过记录农家饭制作、传统农事活动(如磨豆腐、晒萝卜干)构建真实乡村图景收获高流量。在视频号《北庄青春》中,4K超清镜头再现西柏坡红色村落的全貌,梆子戏曲音画相配合,历史记忆与现代乡村振兴实现同频共振。技术加持促使乡村短视频在虚拟社交场创造真实、鲜活的乡村形象。

数字媒体的算法逻辑重塑着河北乡村剧情类短视频的创作范式,短视频平台特有的传播节奏和观看习惯促使乡村剧情类短视频形成高潮前置、短小精悍的叙事特点。抖音的“黄金三秒”在抖音平台创作者河北龙叔《逆子》、《卖房》剧集中得到应用,开篇即强烈的人物正面冲突,将剧集高潮部分前置在前三秒。同时,互动机制的态势促使河北乡村剧情类短视频的多元化传播,促进乡村文化的进一步扩散传播。根据统计,采用反转叙事的乡村剧情类短视频完播率比平铺直叙高32%,基本形成制造矛盾开场,5秒内建立戏剧冲突,15秒完成反转,契合当下流媒体受众的观看习惯。然而,短视频仍面临内容同质化问题,部分作品繁杂缺少审美价值体系搭建,执着于矛盾冲突的戏剧化的主题,采取“傻子娶媳妇”等猎奇叙事。

河北乡村剧情类短视频通过系统性符号编码促成文化认同体系搭建,形成“视听乡愁”的审美机制。河北乡村剧情类短视频是乡村群体实践活动的影像景观,深受乡村地理环境与文化积淀的影响。在视觉符号层面,如土灶台等环境场景,承载着华北百姓的历史记忆。抖音平台《小都市那些事儿》通过保定易县小龟山生态园的竹林溪流镜头,构建“世外桃源”式的乡村意象。这些熟悉的景观,重新唤起了关于故乡的文化想象,以“媒介化地方”的形式激活着离乡者与家乡的情感链接。乡村剧情类短视频《热炕头》中河北方言的抑扬顿挫、张家口话的“闹甚呀”“忒好”等俚语作为情感传递枢纽,具有地域性的语音语调正成为重要的情感传达载体。数据显示,使用方言的乡村剧情类短视频留存率相较于普通话作品高出27%。这种视听符号系统的建构效能,打破了乡土社会的封闭交往模式,以多模态乡土文化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情感共振。

河北乡村剧情类短视频本质上是对乡村文化进行虚构创作并将数字技术进行融合,改变了传统媒介话语下的乡村景观。技术赋权重构了乡村媒介景观,多模态符号系统增强着情感黏度,算法机制也形塑着河北乡村剧情类短视频审美传播机制。

(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数字媒介生态下河北红色文化视听传播研究”

<项目编号:HB22YS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陈丹丹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安蕗含系河北大学研究生。)

关键词 :审美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