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石家庄解放纪念馆,有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戏剧演出:没有高高在上的舞台,也没有规规矩矩的座位,观众的脚下是一座城市解放的前夕,身边是擦肩而过的地下工作者与敌特线人。灯光忽明忽暗,枪声震耳欲聋,步入剧场的那一刻,前来观赏作品的人们也不再是普通民众,而是被带入1947年石门城的旅客、市民——这部作品就是由石家庄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2024年推出的红色沉浸式戏剧项目《石家庄·1947》。作为近年来沉浸式戏剧艺术在地方红色文化中的一次生动实践,《石家庄·1947》以极富空间穿透力和情感冲击力的叙事方式,将这座城市历史中最值得被铭记的解放前一夜,鲜活地还原在人们的眼前。
整场演出以纪实化的五幕剧结构推进,分别为“车站·搜捕”、“荒草地·协力”、“正太·绝境”、“魔窟·生死”与“黎明·总攻”,同时五幕剧也分别由5个不同的连续时空构成。观众随着剧情的进展不断穿行于真实场景与象征空间之间,在剧场与历史的缝隙中完成沉浸体验。为了强化这种真实的沉浸感受,作品的剧目空间设计尤为用心:“车站”设置了雪景特效,寒气逼人的同时营造出肃杀紧张的氛围;“正太饭店”用跑酷与灯光表现地下工作者的危机四伏;而“魔窟·生死”中,刺眼的红光与拷打场面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成为许多观众的情感高点,最终,作品通过空间与灯光的协同,带领观众实现了对真实历史的一种“具身”参与。
不同于传统戏剧观演关系的单向性,《石家庄·1947》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参与感”营造。第一幕开始,讲述者就以车站工作人员的口吻引导观众进入剧情——“你不再是外部的旁观者,而是1947年那一夜的亲历者”。观众在演出中被赋予“旅客”、“平民”、“支援者”等不同角色,随着演员的引导穿行于“枪林弹雨”的街头巷尾。这种沉浸式角色带来的体验,让观众不仅仅止于眼睛的观感,更加强调身体的“观感”。在“黎明·总攻”一幕,当红旗在正太饭店楼顶飘扬,全场掌声雷动,此刻作品与观众之间共通的情感的生成,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与自豪感被油然唤醒。
作品中的角色不再是“类型化”的红色人物形象,而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命,他们曾经的挣扎、抗争、牺牲、希望……这种叙事方式,让主旋律不再流于说教,而是以更细腻、温暖甚至诗意的方式,渗入观众的真实情感结构,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石家庄建设全国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示范区的背景下,该剧以“文旅+戏剧”融合方式激活了城市文化资源,是城市文旅创新发展的一次勇敢尝试,作品的创作意义不止于一场戏,更是一种地方文化自信的表达。
《石家庄·1947》用沉浸式戏剧的方式,使戏剧与博物馆原有的历史宣传功能形成互动,在纪念、教育与体验之间打通了一条三位一体的传播路径,这种结合,为沉浸式红色文艺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石家庄样本”。正值暑假,不妨带上家人和孩子,来到石家庄解放纪念馆,搭乘昔日正太饭店的“时光穿梭机”,共同体验那段血与火中的决胜前夜的石门、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红色温度与人文记忆。
(作者李丽园系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吴泽宇系河北师范大学艺术学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