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敏锐的感光胶片、更轻便的摄影机,利用这些技术革新,法国电影新浪潮摆脱摄影棚的束缚,用类型电影的框架创作了精彩的故事,让电影变得更真实。60多年后,拍电影仿佛更加容易,一个人用电脑就能制作出一部电影,在技术革新的年代,我们能否制作出更好的电影?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与法国电影诞生130周年,9月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法影像对话沙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第一场圆桌论坛“中法电影的双世纪回望”中,中法电影界代表、学者、创作者一同追溯法国新浪潮如何重塑世界电影新格局,复盘合拍片如何搭建文化对话的桥梁,探讨中法电影如何进行国际化探索。本次活动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央宣传部电影局、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艺术8协会(巴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
“当我18岁进入到电影学院时,新浪潮已经变成了‘旧浪潮’。”法国电影导演让-雅克·阿诺在论坛上谈道。在他看来,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诞生与电影技术条件的变革息息相关,这一运动不仅深刻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方式,也对全球的电影人、评论者与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反思了新浪潮电影后期逐步陷入同质化困境,让创新的脚步停滞。“观众喜欢看到和过去不一样的电影,而很多无能的电影人做了很多很差的电影。从制作人角度来看,他们不用投入太多就可以赚很多钱。这一度让法国电影陷入到同一个题材,出口比较困难。”让-雅克·阿诺说。
在电影市场中,任何新的题材、概念都会面临老化、同质化的问题,而通过市场互补、产业互补的方式将新的资源引入中国电影行业,是激活新观众、开辟新市场的一种路径。正如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军民在致辞中指出,法国作为世界电影诞生地,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艺术传承,而中国作为电影创作与消费大国,市场广阔、人才辈出,中法两国在电影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基础坚实、前景广阔。
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谈道,从经济规律的角度看,利用中国电影的产业基础和市场规模更多地跟外国电影同行合作,通过合拍解决中国电影在不同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问题,能够更好地突破海外市场,这也正是当年好莱坞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方式。以外部的眼光看中国,容易发现外国人对中国的哪些事情更感兴趣,中国文化的哪些部分更容易被传达,哪些内容更容易让外国观众感动。尹鸿提到,合拍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均不少,合拍要把人类共同的情绪、情感通过一个陌生的、有差异性的、地域化的故事来传达给观众,所以应该建立更深度合作的机制和方式,促进外国创作者和中国创作者互相了解、深度融合,找到更多的共同点,避免停留在仅展现“奇观”的层面。
电影《狼图腾》是中法合拍片的成功案例,该片导演让-雅克·阿诺在不同地区、不同电影类型中不断地适应新的电影节奏,用影像吸引更多的观众,他对合拍的优势深有体会。他认为,合拍片的核心优势是在融资环节减轻单方融资的压力,并且一部充满影像力量、讲述跨越语言的故事的合拍片可以超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多样性,因此能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中国庞大而专业的摄制团队,支撑了他作为导演充分的创作自由。他与中国团队之间共通的情感和对影像的追求,让文化差异不再构成创作门槛。
“菲利普·弥勒的坚持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付出,留下了《夜莺》这么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原生家庭故事的电影,传播到全球30多个国家。《夜莺》先后参加近50个电影节,获得了9项国际大奖,并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中法合拍片《夜莺》制片人宁宁提到,做好合拍片的前提是双方核心团队对彼此文化的深层认知与理解。导演菲利普·弥勒在拍摄《夜莺》时已逾60岁,但他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坚持使用中文写日记。创作团队走访了20多个中国家庭以了解当时中国人真实面临的原生家庭困境,在此基础之上,导演再加入他西方视角的理解。因此,《夜莺》后来走向全球电影节时,中外观众对影片的看点与笑点是完全一致的,被各国的观众看懂,文化壁垒在尊重与了解的基础上消弭于无形。
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主席张万申介绍了中国电影在法国传播的主要路径与场域。电影节展是法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场景,法国拥有数量众多、氛围浓厚的电影节展,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中国电影是其中之一。而近几年来,在法国的商业院线中,也不乏中国电影的身影。不同的院线侧重有所不同,像动画《大闹天宫》这样的经典影片也会收获放映机会。而各地的电影资料馆、文化中心,更是已经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镇。
中央党校副校长、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李文堂,法国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苏菲·洛特科夫等出席沙龙。艺术8协会(巴黎)创始人、中法文化论坛副主席佳玥和法国电力集团原执行副总裁马识路率领法国代表团莅临活动现场。第二场圆桌论坛以“共创中法观影时代新声”为主题,邀请了杰罗姆·赛杜-百代基金会主席佩内洛普·里布-赛杜,导演、演员卡门·卓别林,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刘春,导演、编剧薛晓路,对中法电影未来合作的新方向、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