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随着近年来中国影视、游戏、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强势“出海”且日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已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更以多元的形态、创新的表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独特的中国智慧。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国际传播之所以能成为各领域发展的核心路径,主要得益于数字技术取得革命性的突破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了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更深层次地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今年5月,吴长青主编、李洁副主编的《跨越数字文明:中国网络类型文学国际传播教程》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该书是中国文联理论研究部级课题重大项目成果,得到了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广州大学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指导。在信息技术重构人类社会运行方式的今天,《跨越数字文明:中国网络类型文学国际传播教程》提出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命题:数字文学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能不能被看作是一种新文明形态的起源?这一命题关涉文学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更指明了数字文明视域下人类文明演进的问题。作为数字技术的产物,网络文学堪称理解这个命题的最佳范例。这种数字原生的文化现象天然兼具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双重属性。从早期的单向连载,到读者参与的互动式写作,直至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协作,网络文学在数字技术的持续演进中实现了创作模式的转型,彻底解构了印刷文明时期文本的封闭与静态式存在。此外,算法精准推荐、数字交互等鲜明的技术要素也均能从网络文学身上表现出来。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文学虽在技术赋能中焕发着生机,但内里却依旧延续着传统文学的文化基因以及对审美的追求。
那么,网络文学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数字文学”?显然,这一在数字时代诞生的新型文学形态的研究价值早已超越了文学领域本身,成为观察数字文明特质的重要窗口。基于这一理论洞见,《跨越数字文明:中国网络类型文学国际传播教程》采用“三编一体”的结构,借助“数字文化”的理论谱系来探讨中国网络类型文学国际传播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尝试编织新型的传播体系。
该书上编从数字文化的本体出发,探索“数字文学”的可能性。书中围绕中国网络文学网站的基本情况,回顾了近30年中国文学网站平台的发展历程,通过网络文学内容领域的三维升级图呈现了不同时期文学形态与市场需求的动态耦合关系,并揭示文学网站的商业运营模式和产业形态的迭代升级。网络媒介的分化无疑为中国网络类型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媒介的变革推动网络作品反向进入传统文学期刊;网络写手身份的认同问题反映出网络文学创作者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变化;同时,结合小说、游戏、动漫以及本土特色等多种因素,网络小说在形式上实现了文体分化。然而,数字时代的文化发展趋势必然是要从单纯的“文字输出”迈向更深层次的“文化输出”。从早期国内研究者关注海外华人的写作到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受到国外研究者的关注,再到海外版权交易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网络文学早已不再局限于“文字出海”,而是演变为一场跨语境、跨媒介、跨产业的全球文化交流与输出。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创新保障,中国网络文学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独特象征。作为中华文化通过数字文学形式走向世界的代表,中国网络文学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但面对文化与意识形态差异的客观存在,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之路仍充满挑战。如何让更多的海外受众主动接受,首先需要国家文化政策的更多支持,并借鉴欧美对世界文化的普及和传播经验,建构起完善的全球性数字文化体系。同时要将网络文学从与精英文学的对比中剥离出来,以数字文明的视角来重新理解、审视网络文学,进而为其在全球数字文化工业中的定位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中编以玄幻、科幻和传统武侠这三种网络类型小说为代表,立足中国网络文学的具体文本实践,选取典型案例作为教材编写的基础,力主从底层逻辑出发,尊重民间的创造性,分析不同类型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发展情况与前景。尽管一直以来很多玄幻小说的创作难逃修仙的固定情节设定,但不难发现,西方奇幻文学的元素也会经常被融入中国网络玄幻文学的文本创作中。以《斗破苍穹》为例,文本在保持东方文化“在地性”的同时,巧妙融合了西方魔法,这既是对中国道教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又可以通过西方的魔法元素降低海外读者的接受门槛。而在《盘龙》等作品里,作者更是在对传统哲学与文化进行解读与运用的基础上展现现代价值观,在玄幻小说中呈现出了对宇宙、生命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的深刻思考,这与当下所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小说所架构起的时空格局也显得更加宏大。在个人命运与全球变革相交织的今天,个体如何在历史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迁,这也是不同网络类型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要在全球“共性”中寻找“个性”,一旦“个性”与“共性”相得益彰,便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与接受。网络小说《天官赐福》被视为中国玄幻网络文学“出海”的代表作之一,多语种翻译实现了跨文化传播,更依托漫画、动画等改编形成多媒介联动效应,相互赋能。这种多媒介协同的成功传播范式在网络文学“出海”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和可复制性,已被拓展至其他网络类型小说的海外推广中。而在网络科幻文学作品章节中,作者列举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海外阅读平台,分析了不同平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尽管科幻作品的“出海”模式最初也源自版权和翻译的传播,但科幻文学正逐渐突破单一文本输出,转向以IP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开发,嵌入海外受众的文化认知体系当中。此外,该编研究视野也并未局限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对外传播实践,鉴于中国武侠小说对东亚网络文学产生的影响,第九章则以韩国新武侠网络小说《火山归还》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中国文化元素的移植现象以及如何从叙事模式来看作品映射的现代意识,为解析地域文化交流中的符号借用与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除传统文本版权“出海”外,网络小说改编剧的海外传播也是中国网络类型小说“走出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拓展中国文化产品海外输出渠道的同时,借助影视这种大众文化载体,让全球观众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网络文学的魅力。从长剧到新兴短剧的转型,网络小说IP与影视的融合发展将在未来全球数字文化传播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下编聚焦传播实践,先梳理了国际化中国网络文学全版权的开发与运营机制,继而结合岭南文化来阐释中国文艺“在地性”的传播价值。以大湾区国际传播的实际成效引出“内容”与“传播”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中国创作者在数字时代要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深耕中国历史、精神文化,挖掘创新内容与话语表达方式,有效传递中国声音,以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又有文化自信的时代青年。
在全球数字技术的影响下,中国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呈现出新图景。元宇宙空间搭建起虚实交融的跨文化交往场域,智能翻译技术突破了语言转译、文化传播的壁垒,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荐算法实现了文化内容的精准化触达……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形成了具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国际传播新体系,为中国网络文学注入了蓬勃的发展动能,使其在全球数字文化格局中释放出新的文化活力与影响力。《跨越数字文明:中国网络类型文学国际传播教材》的编撰工作秉持着“理实一体化”的原则,创建了涵盖学界专业人士与产业精英的编写团队,汇聚多领域的专业优势,为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理论建设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视角。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编写特色,使该教材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又能为从业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