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红色历史 映现时代精神
2025-10-09 10:30:47     中国艺术报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谆谆嘱托饱含殷切期望,引领着福建广大文艺工作者思考红色文化创作繁荣的发展之路,为大力推进新时代福建红色文化精品攀峰实践鼓舞心气、指明方向。

福建这片红土地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为此,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中沉淀思考、潜心创作,在扎根人民的过程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用红色文化作品镌刻历史、映现时代。近年来,一批彰显福建红色文化的“现象级”作品脱颖而出,以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美术、杂技等为主要创作载体的文艺作品以一种集体的姿态涌现。福建在红色文化作品的原创能力、题材开拓、视角多维、形式创新、科艺融合等方面步履铿锵,形成量质齐升、闽地焕彩之势。这些带有鲜明地域印记与红色文化经验的优秀文艺作品持续获得广泛关注。

深耕地域题材

从作品的立意和题材内容来看,立足于地域题材的喷涌式红色文化创作,不仅体现在对真实历史事件的文本再现,更在于通过不同的叙事策略,实现创作路径的显著新变和红色精神的当代激活,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第一,追求文本叙事的真实性。歌剧《松毛岭之恋》取材于发生在闽西革命老区的真实故事,还原历史的厚度和细节的深度,以客家女性情感坚守为叙事主线,串联松毛岭战役、长征出发等重大事件,呈现红军长征前后闽西苏区革命历史。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破密》以从闽东走出的革命先驱蔡威为题材,求真重艺,深入观照,塑造了革命崇高形象。第二,增强多线并行叙事的层次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将党带领人民军队从成立到长征成功的革命辉煌史做整体式和交汇式的讲述,壮阔书写了先辈为革命信仰踏刃前行的精神,铸就了国家民族价值的伟大荣光。第三,创新叙事视角的新形态。“红色三绝”系列电视剧《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分别以坚守、成长、忠诚为主题,深耕闽西红色文化,以文艺审美新范式实现了历史精神的美学书写。

由此观之,这些作品深入发掘鲜活革命史料,虽角度不同,切口各异,却共同折射出福建红色革命的宏阔历程,指向深刻命题:地域题材的叙事策略,并非对地域红色记忆的简单复述与片面截取,而是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地勾勒出革命精神的壮阔图景。这再一次说明,福建红色文化主题创作在题材上突破传统局限并有新的拓展,以福建地域性史实、典型性人物和事件展现革命精神内涵,进而在纵深层面重塑福建红色文艺品质。

多元融合的创新

新时期以来,福建红色文化创作呈现出新的气象和变化,以现代视角重构了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核,创作出值得品咂和推敲,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其作品的本体层面也显现了创作与观念创新的诸多可能。

首先,创新在于以“红色文化基因解码者”的姿态,突破传统戏曲剧种边界,实现革命叙事与地方戏剧的深度融合。闽剧现代戏《生命》以温暖基调映照解放军战士对新中国的信念、对新生命的呵护和无畏的牺牲精神;歌仔戏现代戏《烽火侨魂》创新运用“侨批体”唱词设计形式,让人们重温侨胞的爱国形象,富有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广州市与龙岩市对口合作项目闽西汉剧现代戏《子时决》,让“红色交通线”在人们心中渐次显影,构建起跨区域红色文化的戏剧表达共同体。

其次,创新在于作品形态与创作观念在传统形式的基础上继续拓新,让创作手法在多元发展的格局中继续走向深入。原创杂技情景剧《使命》将革命情景叙事与杂技艺术融合,通过身体语言诠释,实现了杂技艺术从技巧展示到精神叙事的升华。《八闽正红》系列漆画作品则将漆画技艺与福建独特的历史积淀、红色精神进行诗性对话。这些作品通过新的跨界艺术样态对福建红色记忆进行新塑造,完成现代性转化,演变为能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红色文化作品。

再次,创新在于对传统传播范式的突破,对红色文化作品表现形式、承载内容与传播媒介的革新。网络文艺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互动性,成为新时代文艺生产力的重要标识,更成为讲好福建红色故事的重要载体。作为福建省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网络剧,《血战松毛岭》以长征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福建的最后一战为叙事核心,讲述了以青春生命践行革命信仰的热血成长故事。该剧以口碑和热度构建起年轻受众与红色记忆的深层情感联结,展现出革命历史题材网络剧在传递红色精神、点亮时代人心方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文艺矩阵的开拓

新时代以来,红色文化创作不仅让文艺创作持续走向深入,也在实践向度上形成推动力与潜能动力,发挥时代引领的作用。一方面,福建文联多措并举,掀起红色题材文艺“大创作”热潮,凝聚精干文艺力量潜心创作耕耘,打磨文艺精品,已蔚然成势。入选中国作协“庆祝建党百年、纪录全面小康”主题专项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的钟兆云的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之歌》,文史结合,文质兼美。闽西红土地的文坛“老兵”练建安创作了《八闽开国将军》《消失的铁三连》《南行记》等一系列文学作品。此外,《古田故事》《红色泮境》《我祖国花样的乡愁》《故乡的胎记》《第三声枪响》《深蓝》《稼穑记》《百将战漳州》等红色题材文学作品相继出版和发表,将大众带回抗日烽火风起云涌的年代,反映了革命战争时期福建先辈先烈们的历史事迹和革命贡献。

另一方面,福建省文联积极开展红色文化重大主题文艺创作和实践活动。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节点,福建省文联组织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红色题材国产影片影评征文活动、“八闽丹青奖”第五届福建省美术书法双年展、福建省第八届青年美术作品展、第一届福建省中央苏区县书法篆刻作品展、福建省优秀舞蹈展演等主题文艺活动。这些文艺实践深入生活、回应当下,将红色文化创作从在地性的表达中“来”,到“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的大场域中“去”,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福建红色故事、福建红色形象、福建红色旋律。概言之,福建省文联通过特色鲜明的内容和传播形式打造“文艺矩阵”模式,扩大文艺覆盖面,成为红色文化创作的重要推力。

立足福建红色资源的主题性文艺精品创作和文艺实践活动,不断丰厚着福建红色文化的历史底色,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创新发展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福建红色文化创作的积极意义正在于,让优秀的作品成为与时偕行的镜像,为“讲好福建红色故事”提供有益探索,在当代声场中向新而行,直抵人心。

关键词 :精神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